唯物辩证法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一个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所谓矛盾,在辩证法中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双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毫无疑问,唯物辩证法是优秀的宇宙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地帮助人们建立对物理世界的逻辑看法。但是它并没有从技术上回答“世界的来源问题”,而是回答“已经存在的世界的状态问题”。
事实上,人们更加希望了解“世界的来源”,了解“人类的来源”。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方法,真实和虚幻是逻辑事物同时存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逻辑状态。比如在计算机创建的游戏世界里,事物是真实的,同时也是虚幻的。
从人类所记录的知识来看,历史上经常有一些名人提出“宇宙是虚幻的”的观点,比如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但是似乎很少有人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这些古人的观点。即便是现在的一些科学家受计算机创建的逻辑世界的启发,提出了“宇宙可能是虚幻的”的观点,却无法解释事物“真实”存在的事实。
1、宇宙是基于二元论模型创建的逻辑世界
宇宙是采用二元论模型创建的逻辑世界。虚幻和真实是逻辑世界存在的根本内容,是构成逻辑事物的矛盾的存在形式。中国古人把这种对立统一称为相生相克。
按照柏拉图三个世界理论模型,现实世界属于被创造的摹本世界。因此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个摹本世界因为矛盾的双方而存在,这个矛盾的双方就是虚幻和真实两种逻辑形式。
如果采用云计算思维对柏拉图三个世界模型进行描述,就可以创建一个可计算的递归模型:用信息世界代替理念世界,用物理世界代替现实世界,用网络世界代替艺术世界。信息世界是母本,物理世界是信息世界的摹本,网络世界是物理世界的摹本,也是信息世界的摹本的摹本。物理世界是信息世界的未知智慧生命体创建的逻辑世界,网络世界是物理世界的人创建的逻辑世界。
递归模型是一种可控的逻辑模型,也是一种有逻辑源头的模型。尽管人类无法知道这个递归模型的源头世界是什么,但是可以确定计算机创建的逻辑世界的逻辑源头来自物理世界。这样就可以参考柏拉图三个世界理论,假设存在一个世界,为物理世界提供逻辑源头。
逻辑世界是一个空间,因此存在一个入口,用来输送上一个世界创造的源头逻辑。
对于当前逻辑世界来说,逻辑规则属于自然规律,是逻辑事物无法改变、必须遵守的逻辑规则。这些逻辑规则是由这个逻辑世界的创造者设计规定的。比如计算机游戏世界的规则是开发游戏世界的创造者设计规定的,但是对于游戏世界里的存在事物来说,这些规则属于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
空间是存储逻辑事物的容器。由于逻辑事物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空间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事物填充。一个不能容纳新创建事物的空间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合理的逻辑世界必须是一个可以无限增长容量的空间。
人类目前创造的计算机逻辑世界属于有限容量的空间,只能容纳数量有限的逻辑事物,比如采用IPv6创建的网络空间,尽管能够管理的地址只有大约3.4×10^38个,远远小于恒河沙数10^52,但是对于目前人类科技水平能够达到的最大应用需求来说,人们完全有自信认为IPv6可以彻底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因此人们无法理解无限容量空间的意义和技术实现原理。但是从目前科学家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来看,宇宙似乎属于无限容量空间,每个有限容量的空间似乎都具有无限增长容量的能力,为空间里的逻辑事物提供有效的生存发展环境。
逻辑世界是逻辑事物构成的集合。空间是存储逻辑世界的容器。空间是由大量的子空间按照逻辑规则组织连接形成的系统。没有逻辑事物的空间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空的空间是不存在的,空间因为逻辑事物而真实。
空间的组织连接形式就是空间系统的结构,结构的形式就是创建逻辑世界的逻辑规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规律,中国古人称之为“天道”。
因此存在一个与传统的认知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宇宙空间是由无数不同尺度的小空间组织连接形成的系统,并不是现代科学认为的只存在一个空间,然后在这一个空间里直接对所有事物进行管理。
新的世界观是这样描述宇宙的管理模式的,总体的宇宙空间是由无数的子空间按照逻辑规则组织连接构成的,事物储存在子空间里,每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就是一个空间。一个空间里至少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宇宙首先提供的是管理空间的规则,这个规则以结构的形式存在,空间位于结构系统的结点位置。现代科学称这个规则为自然规律,中国古人称之为“天道”。
由此可见,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收敛于一个根结点。也就是说,宇宙万物在更大的空间尺度里都是命运共同体。比如地球与火星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但是在太阳系空间尺度的结点位置上,它们是命运共同体。同样,在地球空间尺度,人类和万物也是命运共同体。而在人类社会空间尺度,人类和其它生物类是相互独立存在的。
2、逻辑世界的真实和虚幻的技术本质
在逻辑世界里,空间数字是逻辑的存在实质,能量是逻辑的存在形式。数字是虚幻的存在,能量是真实的存在。逻辑事物是虚幻的存在,能量事物是真实的存在。
虚幻和真实都是逻辑的存在形式。作为矛盾的双方,它们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按照能量的存在形式,能量事物分为无形事物和有形事物两类。现代科学所研究的主要是有形事物,类似中国古人的显学研究的内容。中国古人把研究无形事物的学问称为隐学。
尽管人们基本上认同真实属于客观存在的观点,但是很难认同虚幻是客观存在的观点,更加难以接受虚幻和真实是客观事物同时存在的两个方面的观点。
这样的情形是因为人本身属于逻辑世界里的逻辑事物,对同类逻辑事物的认同属于自然规律。在科技文明水平低下的时代,否认无法认知的非同类逻辑事物也属于自然规律。这样的认知逻辑事物的精神就是科学精神。
人们通常认为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而事实上,逻辑指的是事物的存在规律和规则,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发现这些存在规律和规则。
逻辑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是精确的逻辑事物,既可以追溯过去,也可以预测未来。逻辑事物的行为被约束在空间和时间里,只能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行变化。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是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空间位置的变化决定的,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地球从太阳那里获得的能量是不同的。
宇宙的真实来自能量世界,人们的行为活动所改变的也是能量的分布状态。
人们的一切行为活动的目的就是为获得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财富能量,这些财富能量存储在人类社会的结构结点位置。人们通过劳动力所产生的动能推动财富能量在结构上的流动,从一个结点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结点空间。
财富能量也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从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形成的。贫困只是一种现象,其技术本质是缺少财富能量,因此只要能够在结点空间内创建足够多的财富能量,就能消除贫困这种现象。
从人类目前的生存环境来看,地球空间获得的来自太阳的能量非常巨大,比较之下,人类所需要的财富能量的数量是非常小的。由此可见,导致贫困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创造财富能量的方式。按照经济学家的术语,就是在生产方式中的矛盾双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问题,减少了创造财富能量的效率。
3、逻辑事物的数学形式
人类社会是地球空间里的存在事物,地球空间是宇宙空间里的存在事物。宇宙空间是逻辑空间,逻辑空间里唯一存在的是逻辑。逻辑是规律。规律是指逻辑世界里存在的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封闭、独立、自足、完整的关系就是逻辑事物,所以逻辑事物的本质就是数学形式,由于数学形式是虚幻的,所以宇宙内的存在事物是虚幻的。
数字是逻辑的存在本质。逻辑事物的本质是空间数字。空间数字之间的关联关系就是逻辑世界的自然规律。逻辑世界的本质就是空间数字按照自然规律构成的集合。
物理学家正在寻找能统一说明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理论或模型,称之为大统一理论(又称为万物之理或科学终极理论)。按照这种理论,各种相互作用的强度是随能量而变化的。能量增加时强作用逐渐变弱,而电弱作用则变强。
从物理学家的研究方式来看,他们是在从逻辑世界的存在形式推导逻辑世界的存在本质,因此创建的模型总是存在一些理论缺陷。霍金在《时间简史》中也指出,也许会发现大统一理论。但这个大统一理论并不是爱因斯坦最初想的大统一理论,因为不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美妙的公式来描述和预测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情,毕竟宇宙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统一。
阐明自然界各种相互作用的性质和规律是物理学基础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而追求建立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是出于对物质世界的统一和谐的坚定哲学信念和要竭力探求事物内在本性的顽强欲望。爱因斯坦把他后半生的精力献给了这一事业。在他的深刻思想的影响下,统一场论已成为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面对在大统一理论问题上出现的热闹场景,很多科学家也开始在哲学层面上思考这样一个十分逆反的观点:“所谓大统一理论,首先反映的只是人们有关物理学方面的一个思想意向和主观愿望;至于真正的大统一理论内容究竟是什么或怎么样,可能谁也不知道。而且我们还认为这是一个关于大统一理论问题的最基本的思想认识;离开了这个最基本的思想认识,一切大统一理论的基本认识都将是脱离实际的。因此前面介绍的那些人们关于统一场论的探索,可能只是人们在跟着感觉走,而事情的一个本来面目,则还远未被人们所了解。比如,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可能是统一场理论或大统一理论,不一定就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万有引力这四种自然力在现行物理学基础上的机械统一;一个把全部物理学都汇合在一个大综合体里的大统一理论,也不一定是应用数学方法(包括重整化方法)把现成物理学知识做统一性的机械组合,等等。总之,我们估计,人们曾经的统一场理论研究,完全有可能在问题研究的对象、方法、立场和角度的出发点地方,一开始就弄错了。而如果我们要达到大统一理论的研究成功,那就可能首先要探索一条与客观事实相适应的物理学发展新道路。”
不过古人似乎发现数是宇宙的本质,因此提出了很大的用来管理宇宙事物的数,比如恒河沙为10^52,无量为10^68。
或许,物理学家从数的角度研究逻辑世界,可能会更加容易创建出大统一理论,毕竟从发现的现象里推导出合适的数学公式的难度更大。因为无论是场或者力,只是能量的存在形式,而能量不过是逻辑的存在形式,数才是逻辑的本质。
宇宙是一个采用结构的形式把所有事物连接在一起的整体产品,事物位于结构的结点位置,事物分为有形事物和无形事物两种类型。结点之间的连接关系是通过力来实现的。
事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所形成的事物就是场。场是一种技术效果,属于无形事物。由于事物是能量的存在形式,所以这个场就是能量场。
力是能量状态变化的存在形式。在不同的空间结构层级,不同的空间尺度所对应的力的类型也是不同的。尽管这些力的存在形式不同,但是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用于建立结点之间的连接关系,所宇宙里存在的所有具有应用目的的力,都来源于同一种力。这种力不仅为有形事物提供力的来源,比如物理学家发现的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万有引力;同时也为无形事物提供力的来源,比如创建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的社会权力。
在逻辑世界里,能量是逻辑的存在形式,能量是真实的,所以采用能量形式存在的逻辑事物是真实的。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阴、阳是宇宙内创造逻辑事物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以能量形式存在的逻辑状态。阴、阳并不是宇宙的逻辑源头,只是宇宙内逻辑事物的逻辑源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道生一,一生二”这是中国古人关于宇宙逻辑来源的描述。
尽管这样的描述很难理解,但是很多科学家开始认为宇宙是用数学书写的。比如,爱因斯坦说:“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是它居然是可以被理解的。”伽利略 在《试金者》中有这样一段话:“哲学写在这部称为宇宙的大书上,这本书永远打开着,接受我们的凝视。但要是我们不先掌握它的语言,不去解读它赖以记录的字符,那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这部大书。它以数学语言写就,其字符是三角形、圆形和其他几何图形。没有这些,凡人连一个词也读不懂;没有这些,人们就在暗黑迷宫中徘徊”。
采用现代数学的思维,客观存在的逻辑事物可以采用代数学和几何学的形式唯一的表示。几何图形是事物的结构,结点位置的构成事物以数的形式存在,空间里存储的是能量。
中国古人的堪舆学就是采用数学的方式研究物理事物的内在规律,寻找空间内信息与结构形状、位置之间的关联关系。按照现代科学的描述,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而西方的拓扑学只是单纯地研究数、几何图形的变化,并没有考虑空间内容纳的信息的变化。
当然,中国古人用炁(能量)的变化来指代空间里信息的变化,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很多人很难理解,直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出现,人们才发现在堪舆学里用能量来描述空间内的物体是科学的,并不是古人为了愚弄他人而臆想出来的。
尽管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但是当时的人类社会并没有出现计算机,人们并不知道在计算机所创建的逻辑世界里,的确是万物皆数。因此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万物皆数”只是一种哲学观点,人们所看到的一切皆是“物”,即便是在当前的社会状态下,除了少数真正了解计算机逻辑世界内在规律的计算机专家,绝大多数人并不认为他们看到的游戏里的事物是“数”。
而在几千年前,伏羲就采用数的方式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解决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周文王在先天八卦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更加复杂的数的计算系统,用来发现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500多年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由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创立的,“万物皆数”是该学派的哲学基石。而“一切数均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则是这一学派的数学信仰。该学派认为通过发现的数学规律就可以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
而在6000多年前,伏羲就把数、结构、变化、空间、内容等结合在一起,指代客观存在的物理事物及其变化;3000年前,周文王在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础上,创建了更加复杂的数学逻辑计算系统,通过数字和图形的变化得到物理事物的变化结果,而到了2500年前,出现了一批研究《周易》的古人,把复杂深奥的数学计算系统转换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大众应用系统,比如老子、孔子等。
计算机的问世,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艾兰· 图灵(Alan Turing)和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 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图灵的贡献是建立了图灵机的理论模型,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而冯· 诺依曼则是首先提出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想。
大约在80多年前的1936年,数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提出了一种抽象计算模型,即将人们使用纸笔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进行抽象,由一个虚拟的机器替代人们进行数学运算。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于1946年提出存储程序原理,把程序本身当作数据来对待,程序和该程序处理的数据用同样的方式储存。冯·诺依曼理论的要点是:计算机的数制采用二进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序顺序执行。人们把冯·诺依曼的这个理论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如果从核心本质上比较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发明的计算系统和几十年前西方人发明的计算系统,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选择的都是由两个对立的符号构成的数字系统;而不同之处在于,西方人选择的是二进制数字系统,中国古人选择的是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
停机问题(halting problem)是目前逻辑数学的焦点,停机问题本质是一阶逻辑的不自恰性和不完备性。类似的命题有理发师悖论、全能悖论等。
对于宇宙这个逻辑世界来说,结点空间内逻辑事物的停机问题是由结点位置外的逻辑解决的,结点位置空间内不存在解决停机问题的方法。比如,计算机逻辑世界的停机问题由逻辑世界的根结点外的逻辑解决,就是关掉计算机电源,停止创建根结点空间。
从中国古人研究宇宙事物的历史过程来看,理论和方法的连续性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相对来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连续研究的时间很短,而中国古人的研究《易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尽管宇宙内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被时间忠实地束缚在时间轴上,只有在特定的时间位置,才能出现相应的空间事物。持续的时间越长,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就越多、越全面。
时间对事物的状态束缚是逻辑世界的基本规则。绝大多数人很难理解和认同这条规则,尤其是那些强调无限自由的人,但是软件工程师知道这条规则在开发计算机游戏世界的意义,倘若游戏里的人物可以自由地在任何时间获得希望的状态,那么这个游戏程序是失败的,没有商业价值的。
所以智者行事总是顺其自然,不会强求结果,也不会为了满足私欲改变事物内在的运行规律。《道德经》29章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4、客观事物的真实与虚幻的存在基础
尽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一个简单命题,但是如果采用现有的现代科学定理进行论证,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按照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个命题是不可能被证明的。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似乎粉碎了数学家两千年来的信念。他告诉我们,真与可证是两个概念。可证的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可证。某种意义上,悖论的阴影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无怪乎大数学家外尔发出这样的感叹:“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数学无疑是相容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证明这种相容性。”
事实上,凡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一定是可证的。不可证的原因是人类目前的科技文明的层次比较低下,并非真理本身不可证。
现代科学是基于一元世界创建的逻辑体系,认为宇宙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自足的空间,尽管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平行宇宙的理论,但是这些宇宙是平行的。所以按照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命题既不能证明为真,也不能证明为否。
但是“相”是人对客观存在事物的认识,是逻辑世界里的事物认识同类事物的技术规则,这个规则唯一性的确定了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不同,因为规则是真实的,所以客观事物的“相也是真实的。
人对事物的认识本质是在大脑逻辑世界里创建逻辑事物的过程,人所认识的实际上只是大脑创建的逻辑事物,并不是人之外的客观事物。这种在同一逻辑空间里事物认识其它同类事物的技术大大超出了人类当前的科技文明层次。
当前的科学理论基本上来自一元论世界的模型,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对于很多无形的神秘事物,一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开始采用“量子”来解释,比如认为灵魂是由量子构成的事物。由于量子属于物质,所以灵魂的本源也是物质,并不是虚幻的事物。
所以在一元论世界模型里,命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不可证的真理。
但是在二元论世界模型里,这个命题是可证的。按照柏拉图三个世界理论模型,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也就是说,宇宙的一切事物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相对于真实的理念世界里的事物来说,宇宙只是虚幻的逻辑世界。而对于逻辑世界内的逻辑事物来说,逻辑事物是真实的。
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们认识宇宙事物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同时也为人类认识递归创建的逻辑世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指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尽管马克思创建的唯物辩证法理论来自对由物质构成的一元世界内的事物及其规律的研究,但是由于理论的自洽性,同样可以应用于更大空间尺度世界,研究递归创建的逻辑世界的规律。而在这个尺度上,真实和虚幻是事物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而能否被人们感知则由空间参照系决定,比如薛定谔的猫,对于以物质状态存在的人来说,只有在确定了观察系的时候才能知道是死猫或是活猫,但是倘若是以粒子状态存在的人或者以波状态存在的人来说,猫的状态也是确定的,或者是死,或者是活。
命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佛在更高的空间层次提出的观察现象。从空间层次低的人的观察结果来看,客观存在的物质事物的相是真实的,但是从高层次空间观察,这些物质事物只是一些逻辑代码,是虚幻的。如同人类在计算机里创建的游戏世界的事物,所有事物的相皆是虚妄。
“相”和“虚妄”是决定客观事物存在的矛盾双方,“相”是现象,“虚妄”是本质。
5、家是由三体复合能连接创建的无形事物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需要遵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个自然规律。
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无形事物,是人类社会最小单元社会生命体。家的成员位于结构结点位置,是结点位置的代理人,使无形的结构变成了有形的物体。结点位置代理人的德决定了结构的稳定程度,代理人的才决定了结构的能量强弱。
人是由身体、精神、灵魂构成的复合(再结合)产品,因此对应的人类社会也是由身体社会、精神社会、灵魂社会构成的复合社会。
宇宙内的自然规律并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在宇宙创建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自然规律就是逻辑世界的创建规则。尽管现代科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宇宙的创建规则是随机发生的,但是这种观点也是基于“宇宙大爆炸”假设模型获得的逻辑根源而创建的,这些科学家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起初的创建规则是随机的,只是运气太好,出现的所有逻辑规则是合理的,最终创建了具有稳定不变的自然规律的宇宙。
当然,作为科学假设,“神创论”或许是一种更好的科学模型:宇宙的创建过程类似人类通过计算机创建逻辑世界的过程。这样,宇宙就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的、不可分割的空间,自然规律本质上就是创建宇宙的最高效的设计规则。
对于逻辑世界来说,规则的递归应用是最佳的设计方案,因此可以获得假设性的推断,宇宙不同空间层次的事物的创建规则是相同的。《梵网经》卷上谓,“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
科学家在研究电子-离子复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规律,并提出了复合能的概念,如果以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这个复合过程称为辐射复合,如果把复合能转移给第三者,就称为三体复合。而且科学家发现,当存在第三者时,三体复合比辐射复合更为可能。
尽管这个规律是科学家在微观世界里发现的,但是如果按照“规则递归应用”的规则,这个规律在较大尺度的空间里也同样适合。因此可以提出一个新的科学推论,当人的身体、精神、灵魂复合的时候,会出现三体复合现象,会把释放的复合能转移给第三者。
尽管这是很难采用当前现代科学知识理解的观点,但是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一些了理论和解决方法,比如采用相生相克的方法分析人们之间的利害关系。
尽管很多具有现代科学素质的认为“八字合婚”属于迷信,但是从三体复合的规则上讲,男女双方结婚本质上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事物形成更大空间层次事物的过程,释放的复合能需要转移给第三方,而最容易接受复合能的第三方就是男方和女方本身。如果复合能的频率与接受方的能量频率相差很大,就会对接受方造成伤害。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就是命运受损。所以无论是中国古人的观念,或是《圣经》里的观念,婚姻都是非常神圣的事情。而为了获得最好的婚姻效果,古人提出了“门当户对”的理论。
现在的人似乎并不了解婚姻的内在能量规律,而是强调外在的形式,从而使很多人因为混乱的情感而削弱了命运。
尽管人类目前的科技文明很难理解关于情感的三体复合现象,但是每一次的情感复合都会释放复合能,而每一次的情感分离则需要吸收能量,倘若不能获得能量补充或者补充的能量的频率不对,则命运就会削弱。
很多有钱的人或者有权的人有一个误区,发现混乱的情感并没有改变钱或者权的状态,因此认为命运并没有受到影响。事实上,命运的本质是灵魂的能量状态,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一个人的命运的减损或者增加的数量如果转换为钱财的数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按照中国古人袁天罡的算法,1钱命换算为现在的财富就相当于数百亿人民币的财富。
当身体、精神、灵魂开始结合形成人的时候,释放的复合能的接受者是父亲与母亲,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新的整体,由于人的复合体的形成过程是在母亲体内完成的,所以母亲接受的复合能的数量比父亲更多,结点位置的连接力也更加强大。
由此可见,形成新的家庭结构的初始原力来自人的身体、精神、灵魂结合时释放的复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