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出现了“传统文化是包袱”的观点,并且还有关于“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的辩赛。
中华传统文化是数千年的文化沉淀,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儒道文化为主体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的言行综合体现。
把文化比喻为“包袱”,不是指相声艺术的“悬念”,而是指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
笔者认为,文化从来就不是包袱,也不可能成为包袱。
因为文化本身就具有自我完善、不断演新的天然特性。
比如从宋代开始女子缠足、清代之前男子留长发、清代男子留辫子的习俗,都在民国时期因西方文化的冲击而革除了。
还有长期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思想,也在“男女平权”和“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现代观念影响下,不再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曾几何时,国民的激进思潮视传统文化为影响民族进步的包袱,“打倒孔家店”“打倒孔老二”“批判孔孟之道”的革命口号几度响彻大江南北。
然而,文化天然的生命韧性,顽强地扛住了时代风浪的冲刷,前进的时代淘汰的只是陈腐的文化,优秀的文化却依然生命繁盛。中华民族的国泰民安,离不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孔孟儒家文化,离不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老子道家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是与现代先进文化并行的主流文化。既然是主流文化,就不存在是包袱而恰恰是推进社会前行的财富。
有些国人把孔孟的“中庸之道”,视为“和稀泥”“懦弱不争”的民族性格“包袱”。这其实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
中庸之道恰恰是中国人高明的哲学智慧,它的本义是:中正固“度”。北宋著名哲学家程颐对《中庸》评价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明代著名哲学家朱熹对“中庸”的解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的基本含义中就包含着“中正”的原则。而“庸”字的搭配,就将原则变成了方法与态度——“持守中正”或曰“守正持中”。
如果把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放置在当代社会各种现象中来观照,敬请读者诸君看看它是包袱还是财富?
追求财富但不丢我诚信,就是守正持中的“中庸之道”。
融入世界但不失我本真,就是守正持中的“中庸之道”。
合作共赢但保我核心利益,就是守正持中的“中庸之道”。
不偏激对抗但守我底线原则,就是守正持中的“中庸之道”。
反对战争但保留我止戈为武,就是守正持中的“中庸之道”。
……
2012年11月,韩国国师金容沃出版了一本书,书名为《中庸:人类最高的智慧》。书中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倘若中国的人民和历史忽视《中庸》, 便是拒绝自身生命的本原, 而拒绝的结果,唯有死亡和败落。”
这句话,足以令那些视“中庸之道”为民族性格“包袱”的国人,为之汗颜!
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的文化包袱”是一个伪命题。既然是伪命题,就容易误导思想,所以姑且以一己之见简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