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属性上看,树就是一种产品,一种中间产品。人们将树(无论是幼树、成树,还是古树)作为生产对象和交易对象,从而形成了树的经济链条、产业链条。
人们生产和交易树,并不是终极目的,在形形色色的树生产和树交易的背后,人们所追求的是树生产的“三大产品”,即树产品、树生态、树景观。
其一,树的产品生产。树生命代谢过程生产出物质产品,形成了经济财富,直接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消费需要。森林是人类老家,森林养育了人,说到底是树养育了人。人类很早就发现了树的经济价值,首先是树木果实、叶子、花卉,以及液汁,的食用药用价值,其次是树的柔软枝条,用以编织生活用具,再次是树的干、枝甚至是根,用以构筑支撑物。树体全部构件是生物质能源,人们生产生活用能的重要来源。人类早期经济活动,就是以树为基础,开发利用树产品的经济活动。
其二,树的生态生产。树是森林的微观基础,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微观基础,树生命代谢过程生产出生态产品,形成生态财富,满足了人们的生态消费需要。树叶是最前卫“生态战士”,“光合作用”最主要阵地。树叶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由此推动树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个过程是吸收二氧化碳、蒸腾水分的过程,也是“吸碳放氧”、“净化空气”的过程。树的枝叶的集合便是树冠,树冠可“调节气候”,防止“风沙”吹袭。“大树底下好乘凉”。在炎炎夏季,无论城乡,树冠之下的“树荫”也是树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树的干枝支撑着树冠,并向树冠顶部输送水分养料。树的根部也是树的根基,支撑着树的地上部分。树根从土壤提取水分养料,通过树的干枝输送至树的顶部。树高千丈,其功在根。树冠接收天然降水后,由叶子、叶柄、枝条、茎杆,渐次下行至根部,进而渗入土壤,可防止“水土流失”。大地有了树,才避免了“赤身裸体”,免受“风吹雨打”,才有生物多样性,才具多彩世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生态建设独树一帜。林业生态建设是以树木为基础,增加生态生产能力。也就是说,树是生态的纯生产者,净贡献者。这与资源节约、节能减排,以及“减量化”生产与消费有本质不同。
其三,树的景观生产。树是充满生机、富于变化的生命体,这种变化也是树生产的一种景观产品、景观财富,她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体验需要。树的基本色调是绿色。人们喜欢绿色,因为绿色是和谐色,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着生命向上的力量。树的花、叶、枝、干呈现不同色彩。随着树的年龄变化,四季变化,地理变化,太阳光照射角度和强弱变化,以及风力风速、降水降雪等变化,树的颜色、姿态发生流变,此谓树之“色彩美”和“流变美”。树根、树干、树枝、树梢、树叶、树冠以及树林,或伟岸挺拔,高耸云端;或屈曲虬枝,婀娜多姿;或亭亭玉立,小鸟依人。由此,构建出各种美丽的几何图形,此谓树之“线条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树是生长地环境的一部分,树与山、水等地理环境融合统一,此谓树之“和谐美”。古树名木承载历史文化、人文故事,此谓树之“人文美”。以树为基础,构建出色彩斑斓,姿态万千,风情万种的美丽世界。
树产品、树生态、树景观,是树生产的三大产品。林业经济是以树的“三大产品”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即由树的“三大产品”的生产、分配与消费所形成的经济。无论是树产品,还是树生态,抑或是树景观,无不以树的生产为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林业经济就是“以树为基础”的经济,也可以简单称之“树经济”。
马克思曾指出,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活动。一个人本事再大,似乎也不可让苹果树一年结两次苹果,不能让小麦一年收获两料,不能让牛一年生两胎。生产者可以选择苹果、小麦、牛的品种,也可以为生产过程创造更加适宜的条件,但无法改变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无法改变生物学基本特性。比如,苹果、小麦开花结实的时间,牛怀胎的时间等。这些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有其内在遗传规律,决定于基因携带的密码。如果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放到这里,很合适,也很切且。
树的生产,也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活动。一方面,树木固有的生命规律在起作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有其特定遗传规律和密码控制;一方面,树木的生产经营者,可以选择树木品种,并创造更加适宜的生产条件,比如播种、施肥、用药、灌溉、除草、移植等,进而获取预期回报。前半部分是自然再生产,可以将其称之为“自然的树的生产”;后半部分是经济再生产,也可以称其为“人工的树的生产”。为了叙述简便,我们可以将前半部分称之“树生产”,后半部分称之“生产树”。树生产是树自然生长发育的过程,可谓“天之功”;生产树则是以树生产为基础的经济过程,可谓“人之功”。“天之功”可以独立于“人之功”而存在,而“人之功”不能脱离“人之功”。不可“拔苗助长”,就是要遵循树生产自然规律。人之功+天之功,使树的生产更具经济效率。
可以将树分为自然的树和人工的树。所谓“自然的树”,多在荒野之地,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自然落子,自然生根发芽,自然生长发育,自然生老病死,自然生死轮回,自然生态群落演化。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没有人力参与,是自然树木的结果。所谓“人工的树”,就是人们按照自身需要,向树施加人工影响,或者影响树的落子环境,或者影响树的营养环境,或者影响树的物种环境等等,促使树朝着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工起到重要作用,是人工树木的结果。由于人们对病虫、火情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大,几乎所有的树都受到了人工作用影响。如果说有所不同,就是影响力的强度和深度有所不同。影响力最大的是人工林,其次是次生林,再次是原始林。毫无疑问,人们树木的力度越来越大,向树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强,前者的比例越来越大,后者的比例越来越小;可以称之为“自然的树”越来越少,可以称之为“人工的树”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树是人们树木的结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树是自然物,也是浸润人类智慧的社会物。
树木生产与农作物生产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农作物生产是一年生草本作物的生产,树木生产的多年生木本植物生产。农作物的经济周期较短,一个经济周期只有几个月时间,即就是跨年度生产,其生产时间也只有几个月。树木的经济周期较长,时间短的十几年,长的数十年。尤其是树的生态生产和树的景观生产,所经历的经济周期更长。
人工和土地是“树木”生产最主要成本,也是“人工的树”价格最主要组成部分。人工和土地都具有稀缺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人工和土地成本上升不可逆转。由此,必然推动“人工的树”价格持续上涨,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为同样数量的树支付更多的金钱,也意味着树的形成成本在上升,树的重置成本在增加。为此,我们要做好理论与政策准备。这是树经济学推进到战略研究层面的重要内容。
树的“三大生产”,在经济学上存在竞合关系。从“合”的方面说,以产品生产、景观生产为主的树,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生产;以生态生产、产品生产为主的树,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景观生产;以景观生产、生态生产我为主的树,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产品生产。从“竞”的方面说,以产品生产、景观生产为主的树,其生态生产效能赶不上以生态生产为主的树;以生态生产、产品生产为主的树,其景观生产效能赶不上以景观生产为主的树;以景观生产、生态生产为主的树,其产品生产效能赶不上以产品生产为主的树。这是树种特点决定的,也是人们长期选择的结果。物竞天择,物尽其用。如果我们将树的三大生产各表示为一个圆,即代表产品生产的“产品圆”、代表生态生产的“生态圆”、代表景观生产的“景观圆”。再将这三个圆放在一起观察,有交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交叉重叠部分。其中交叉重叠的部分是三大生产“合”的领域,之外的部分是“竞”的领域。木材生产是一个例外,木材生产与生态生产、景观生产存在矛盾冲突。一旦索得木材,树的生命即告完结,生态生产与景观生产失去载体,随之消失。
树的“三大生产”,也是树的“三大服务”。树的“三大服务”具有不同的制度含义。(1)树的产品生产,也向外部输出生态和景观“正能量”,但其生产的主产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一个人的消费将排除另一个人的消费,加之树产品计量比较容易,所以产权边界和交易权利清楚,其生产和交易适应于一般市场规则。所以,树的产品生产适宜于由私人主导生产经营,政府予以与“正能量”相适应的扶助。(2)树的生态生产,其生态产品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命活动过程,而且树生态计量成本高,产权边界难以厘清,市场交易结构复杂,导致市场失灵、竞争缺失。因此,树生态常作为公共产品生产,由树的所有者抑或是经营者组织生产,生产者从中获得一定数量的树产品收入,但树生态生产必须由中央政府“埋单”。因市场失灵,如果政府缺位,树的生态产品生产必将陷于停顿,甚至倒退,一致损毁。一些文明古国的消失与此有关。(3)树的景观生产,其情形还要略微复杂一些。村镇周边、道路两旁、河流两岸是“公共走廊”,所栽植的树形成了景观林带,也是“景观走廊”,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人们尽情获取审美体验,但不导致美景减少,加之人群流动性较大,因受益人群难以确定,其景观生产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享受美景的人们也就不须付费。由于“景观走廊”能够提升地方美誉度,增加地方无形资产,所以由地方组织生产比较适宜。在树景观为基础形成的游览区,比如依托树景观构建的“森林公园”,表现出一种中间情形,虽然一个人的观赏并不妨碍另一个人的观赏,但排他是有可能的,或者是出于控制树景观区域消费者数量的需要,可以向进入景区的消费者收取一定数量的费用,以部分抵偿基础维修和经营成本。这可以是公营机构主导的树景观生产,也可以是有私营机构主导的树景观生产。无论那种树景观生产,政府都应当予以其树生态生产相应的扶助。
每一棵树都具有产品生产、生态生产和景观生产的能力,但要作为可交换物,真正实现其经济价值,则需要一定规模。(1)由私人主导的产品生产,不仅对树数量有一定要求,且需要安排在相对集中连片、水肥条件好的平整土地、缓坡地,以利于突出树的经济规模与树的标准化。(2)由政府主导的生态生产,也要求树数量、树规模,但更注重因地制宜,突出多样性,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性。山坡地、边远山区、生态脆弱区是栽植生态树的“主阵地”。树的所有者提供了生态产品,但政府必须为此埋单。(3)由地方组织主导的景观生产,对树数量和规模要求不严格,孤植、列植、丛植、群植皆可,但要求树种搭配,色彩丰富、线条优美,随着人们视线和四季变化而姿态万千。景观树多在配置在人群集中、人流密集区域的边角地,如城乡居民点周边、道路两旁、渠道河流两岸和风景名胜游览视距区。
正确认识和把握“树需求”,是建设美丽中国新时代面临的新课题。新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以乡村为主的社会转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由此,中国经济结构与社会面貌将焕然一新。这“两个转变”过程是不断替代树生产的过程,也是产生新的“树需求”的过程。
新时代树生产的“三大替代”:(1)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生物质能源进入城乡居民消费领域,大举替代了薪柴需求。在乡村,柴灶改造,沼气入户,年轻一代农民习惯了使用“新能源”,有效替代了树生产的薪材;(2)钢材、水泥、塑料、塑胶、玻璃、化纤等非木材材料,既便宜又轻巧,大举进入城乡建设与居民消费领域,极大地替代了树生产的木材;(3)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逐步得以解放,先是乡镇企业,后是沿海三资企业,再然后是全域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的制造业、服务业成为就业主渠道,替代了树产业就业。
新时代树生产的“三大需求”:(1)城乡格局新变化派生的新需求。乡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崛起的大片新城区、居民区,需要树的生产提供生态支撑、景观支撑。人口进城的时候,树也在进城。不断开通连接城乡的交通干线,织密城乡交通网络,需要栽植行道树,以构建生态走廊、景观走廊,需要树的生态生产、景观生产支撑。(2)非生物质能源和非木材材料的大量使用,虽然替代了树生产薪材、木材等产品需要,却派生出了新的树生态生产需要。工业化、城镇化向大气释放了二氧化碳及灰尘,需要树的生态生产予以吸储,需要恢复与重建森林,重现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3)工业化、城镇化导致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推动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在“吃饱”的基础上要“吃好”,“吃出”健康,对树的产品生产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水果、干果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代树经济的“三大机遇”:(1)由于水利化、机械化以及种子革命、生物科技革命引发了农业革命。化肥、农药、薄膜、大棚以及机械大量使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幅度改善,农业生产效率空前提升,使得耕地需要减少,为退耕还林,增加树生态生产创造了机遇。(2)林业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让我们不无惊喜地看到,在人口进城的同时,大树搬家、森林进城,不仅“人挪活”,树也向人一样,异地安家、异地发展。这已经成为鲜亮的时代特征。林业科技革命奠定了中国恢复与重建森林的技术基础。(3)各级政府将“树木”摆在重要位置,全国范围形成了“树木”竞赛体制。“美丽中国”将创造树的发展新机遇。
在中间产品生产阶段结束之后,即进入经营性树生产阶段。也就是在建园、造林阶段结束后,进入园艺生产经营阶段。也有一些组织专门经营大树,将大树从乡村或者林场买来,然后卖给园林单位,或者城镇小区。在买与卖之间,有时短暂假植生产。树的寿命比较长,经济周期也就比较长。在这个周期中,建园、造林阶段比较短,园艺生产经营阶段比较长。尽管每一棵树、每一园林都能提供产品生产、生态生产和景观生产,但按照其主要生产项目,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林,以生态生产为主的生态林和以景观生产为主的景观林,并据此分门别类深化研究。
以产品生产为主的树,集中连片形成了“产业林”。产业林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向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比如,苹果园、梨园、枣园、桃园、杏园、柿子园、石榴园、葡萄园、核桃园、板栗园、花椒园、茶园、桑园等,通过科学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并在市场交换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即就是发展生态果园,生产生态产品,也是谋求增加产品的交换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附带有景观生产,可以将产品生产与景观生产相结合,实行复合经营,组织生产与观光农(林)场,以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小规模以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林适宜于家庭经营,大规模的以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林适宜于企业化经营。真正有意义的树经济学应研究每一产业园的生产周期,以及最优投入与产出之比等经济问题。
以生态生产为主的树,集中连片形成了“生态林”。生态林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向是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比如,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固碳制氧林等,通过科学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生产能力,使其更富有生态效益。生态生产是公共产品生产,难以通过市场交换获得报偿,需要公共财政支付费用,加之计量困难,以生态生产为主的生态林适宜于公营机构经营。可以大体根据林区生态林面积,核定编制与收支。在生态生产过程中,附带有产品生产和景观生产,可以将三者结合,实行复合经营。现时国有林业局同时营建森林公园就是生态生产结合景观生产的复合经营,国有林业局下分设家庭林场就是生态生产结合产品生产的复合经营。树经济学应当研究树生态生产投入与产出之比,以及复合经营配比。时下,比较困难的是,实行分林到户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生态生产为主的生态林,农户得到了生产经营权,却得不到与生态生产相对等的受益,长此以往,林改成果大打折扣。必须尽快寻求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政策举措。推动林权流转,组建合作林场可能是破解难题、获得突破的一个努力方向。
以景观生产为主的树,集中连片形成了“景观林”。景观林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向是追求最美的景观效果,也就是景观效果最大化。景观林生产经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人流密集、人群集中的公共过道所营建的景观林,景观的消费者多,而景观生产者得不到相应回报,由公营机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是一种现实选择。在公营机构下,实行定额包干,承包经营。另一种情况是,由私人投资营建的观光庄园、观光农场,抑或是森林人家。景观消费者与景观生产者通过市场交换,计量结算,平衡收支。
树的“三大生产”,派生出树的“三大经济”,以及树的“三大经济学”,即树的产业经济学、树的生态经济学、树的景观经济学。树的经济学,应当分门别类,沿着三大路径向前推进。
树的产业经济学,即研究由树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所形成的经济学。树产品的产权边界比较清楚,生产者与消费者也是确定的、具体的,市场交易是树产品的基本分配方式,价格机制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树产品交易过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讨价还价”,市场机制运作良好,“无形之手”效率显著。价格水平由市场决定,供求平衡最终也由市场决定。在信息对称情况下,树产品的生产经营水平决定着盈利水平。其实,农作物生产是一年生草本作物的经济活动,树产品生产是多年生木本植物的经济活动。与农作物经济相比,树产品生产除周期比较长、投资密度比较小、需要更多时间成本。其大部分经济原理与种植业基本相同,此处不予赘述。值得强调的是,不同树种的生物种性各具特色,由于在经济表现上各有千秋,有必要分树种进行林学研究,也有必要分树种开展经济学研究,形成树种经济学。比如,苹果树经济学,核桃树经济学,桑树经济学,茶树经济学等。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树种经济研究落后于树种技术研究。比如,关于银杏树的技术研究论文比较多,而银杏树的经济研究却不够多。树的产业经济研究已经成为树产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树的生态经济学,即研究树生态的生产、分配与消费所形成的经济学。树产品是财富,树生态也是财富,即“生态财富”,也称之“绿色财富”。树生态财富是由多年生木本植物的生产活动创造的财富。其生产者是清楚的,具体来说,就是各类由政府划定的“生态林”经营者,包括国有林区的国营林场,集体林区承包到户的家庭林场。但与树产品不同的是,树生态财富的消费具有不确定性,即是能够确定具体的消费者,也由于生态财富的消费计量难题,交易成本过高,难以形成有效的交易合约,使得市场交易无法进行。加之,树生态财富涉及到基本人权保障,因此树生态实行“零付费消费”。问题在于,树生态可以“零付费消费”,却不可能“零成本生产”。如何实现可持续生产,一致扩大再生产?其实,“市场失灵”之际,正是“政府显灵”之机。这时,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填补了“无形之手”空缺。政府充当了集团购买者角色,向全体国民购买了树生态,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中介”。只不过,政府作为集团购买者具有超级垄断者地位,决定着“购买价格”,生产者“讨价还价”的权利缺乏机制保障。因“出价问题”,可能引发“街头抗议”或“集体上访”。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平的解决办法是科学核定生产成本,以生产成本为依据决定购买价格。也就是说,树生态生产成本是树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政府也具有“选择性偏好”,现阶段比较重视增加新的树生态生产面积,以加快形成新的树生态生产能力,而对已有树生态生产能力的挖潜改造重视不够。对集体生态林生产出价偏低,以及支付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经济学角度观察生态,首先要区分生态生产者与生态消费者,并建立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机制。这种机制,是市场多一点,还是政府多一点,那得看人们的知识水准和社会技术。生态生产与消费尤其特殊规律,一般经济学知识不大适宜于生态经济。以树生态生产为基础的树生态经济学研究,目前尚处在初始阶段,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亟待突破。
树的景观经济学,即研究由树景观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所形成的经济学。树景观由多年生木本植物生产。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具有景观生产能力,与树景观生产具有相似性,但更多是空间与地域差别,以及经营管理方式差异。树的景观生产分为人群集中、人流密集的开放区域的景观生产和特定封闭区域的景观生产。开放区域树景观生产关系居民满意率、地方美誉度,以及地域“名声”,各地政府比较重视公路沿线、河流两岸“景观走廊”和城镇边角地园林景观建设。开放区域的树景观生产,其经济学范式与树生态经济相似,消费者“零付费消费”,政府购买了树景观生产,充当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中介”。封闭区域的树景观生产,比如森林公园、植物园等,因管控消费者进入成为可能,收费就成为现实选择,进入景区的“门票”就是树景观的价格。确定合理的“门票”价格是树景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树景观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经济活动,四季景观不同,游客流量不好把握,有时人群暴涨存隐患,有时门前冷落车马稀。树景观经济学涉及领域更为宽泛,需要全面研究树景观的生产、分配与消费规律。在这方面,我们的知识基础非常薄弱。
生产中间产品的树产业。任何树都有生根发芽,由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经济活动,就是生产树,也是树产业。生产树,从树种子的采集、处理,到种子落地,生根发芽,苗圃培育,大田培育,再到起苗、运输、栽植,再到定植后的生产经营管理。无论面积大小,最终要落实到每一棵树上。这是一个以树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经济过程。各类种子苗木基地就像是一个又一个的“树工厂”,分别处在生产树的不同环节,或者制造着不同规格、不同年龄的树。有的组织或个人,不从事树的生产,却从事树的经营、树的运输,成为树生产链、产业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树的种子成本与价格、苗木的成本与价格、运输的成本与价格,以及土地的成本与价格,人力的成本与价格,技术的成本与价格等等,都是树的重要经济要素,构成了树生产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树木时代是生产树的产业迅速扩张的时代。
现实生活中,面对千姿百态的树现象,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在于缺少经济学研究的支撑。中国是树业大国强国,在树经济学上理应走在世界前列,引领世界潮流。
原作于2013年2月,修订于2019年3月,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