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能源领域的下一个新宠?
从刀耕火耨到人工降雨,从钻木取火到风力发电,人类对能源的一次次利用和突破,带来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螺旋式的上升,技术的进步固然带来了生产能力的提高,但问题也会接踵而至。比如雾霾,政府在治理、企业在配合、老百姓在鼓劲儿,但它依然是眼下久治不愈的“顽疾”。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月,北京的月均PM2.5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2017年11月则为46微克/立方米,同比反弹了54%。PM10方面,2018年11月的月均浓度为104微克/立方米,2017年11月则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也反弹了42%。
如果城市变成“森林”,雾霾会消散吗?
有一家企业,正试图以颠覆性创新给出新答案。
汉墙带来建筑新理念
在汉能集团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中,如果北京所有的建筑幕墙都换上其旗下产品汉墙,2018年1~8月的雾霾天数将会减少37%。
在治霾成为环保主旋律的当下,一家企业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是哗众取宠还是信心使然?
让我们来看看汉墙吧。这到底是一堵怎样的墙?业内人士介绍,汉能发电墙采用全球最先进的玻璃基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芯片,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让建筑玻璃幕墙自主发电。汉墙将在最大程度上改变城市的能源利用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汉墙于2018年9月推出便引发热烈反响。而早在2017年7月,汉能就已推出了能够发电的玻璃瓦——汉瓦。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瓦片?
据了解,汉瓦采用汉能独有的、全球技术领先的柔性薄膜太阳能技术,每平方米发电功率可达100瓦左右,每安装25瓦薄膜太阳能产品,所达成的减排效果相当于在地球多种一棵树。
汉墙汉瓦,听起来诗意且浪漫。
从岩洞到茅草屋,从土墙屋到钢筋水泥的楼房,千百年来,建筑对于人类的定义就是遮风避雨,是一座房子,是一个家。时间迈入21世纪,科技革命已使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仅靠一堵墙、一片瓦,汉能就能在这场革命中掀起新的建筑风暴吗?
汉能从水电站起家到薄膜太阳能技术打天下,逐渐从一个从水电公司转型为高科技公司。蜕变是华丽的,但也因技术超前难以让人理解而充满阵痛和争议。汉能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转型?
集团创始人、中国前首富李河君有自己的从商之道。他判断,一个产业从研发到大规模爆发性增长通常需要25年到35年的时间,而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应用1983年开始算起,近几年恰好会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一判断初步达到验证,汉能的产品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处于严重缺货状态。
基于此,李河君带领汉能向高科技公司转型过程中,果断放弃技术、市场都更为成熟的晶硅,一头扎进技术难度更高、资金需求更大的薄膜太阳能领域。
事实证明,这样的超前战略转型与国家倡导的清洁能源发展战略不谋而合,而李河君也再次印证了自己独到的眼光。
随着汉墙汉瓦投入市场,李河君不无自信地表示:“对于建筑而言,汉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物种’。”
薄膜太阳能受青睐
创下能源“新物种”的李河君表示,未来5至10年内,自己的企业在行业内没有竞争对手。“对手的出现需要时间。因为薄膜发电作为装备半导体行业,门槛很高,需要大量巨资资金投入,科技水平要求高。汉能将抓住5~10年没有对手的机会加速发展。”据悉,汉能在薄膜太阳能领域已经耕耘了八个年头,先后投入百亿美元巨资。
如此睥睨天下,汉能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
据媒体报道,2012~2014年期间,汉能在全球收购4家顶尖薄膜太阳能企业,将这一行业的人才、技术优势一网打尽,自此有了远超同侪的雄厚力量。随着对国际顶尖技术的吸收消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国产化,汉能已成长为全球薄膜太阳能行业的领导者之一,在美国、德国、瑞典、中国等全球多个地点皆设有专业研发团队,以提升各项技术。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先行者一旦一骑绝尘,其领先优势将不断扩大,令追赶者望尘莫及。
汉能薄膜发电高级副总裁徐晓华将汉能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归功于“格局和视野”,其次才是技术。
正是因为敢为天下先的“格局和视野”,汉能才走出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并购路线,将这一行业的人才和技术“一网打尽”。事实证明,汉能对4家企业的并购完成后,骨干人才都选择了留下。
最先进的技术+最优秀的人才,带来的必然是“核聚变”。相比于传统光伏技术,汉能推出的薄膜太阳能技术柔性好、可弯曲、轻薄、易于塑形、可订制化。汉墙和汉瓦,更因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成为汉能系列产品中的佼佼者。
2018年年报显示,汉能收入达212.52亿港元,同比增长246%,净利润51.93亿港元,同比增长约20倍,实现了业务大幅增长。
汉能超强的赢利能力必然遭青睐。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中国神华、中建材等大型国有企业及杭州锦江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也纷纷看好薄膜太阳能产业,先后投资超过470亿元开始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
汉墙背后的“汉能野心”
第三方数据显示,薄膜太阳能建材市场完全属于蓝海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有专家测算,目前全国大概拥有30亿平方米的建筑幕墙,如果全部采用汉能发电墙系统,一年的发电量可达到2448亿度,折算成商业电费平均1.1元/度,仅自发自用的收益就可以达到2693亿元。
广阔的应用前景,或许正是李河君宣称“未来5至10年内汉能在行业内没有竞争对手”的原因。
做为民营企业家的代表,李河君先是带领近万人的施工管理团队,在云南金沙江建成了总装机30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力发电站,后又通过四次海外技术并购整合,成功地使汉能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全产业链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一个人一生有一次这样的经历都堪称传奇,而李河君,却屡屡站在传奇之巅。
企业做大做强,更需要回报祖国、回馈社会。汉能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从未忘记初心和来路。
汉能集团响应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办两部委牵头实施的“光伏扶贫”政策方案,制定区域扶贫策略,不断探索光伏扶贫之路,从而实现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精准脱贫。
汉能薄膜发电不断努力发展太阳能扶贫项目,2018年,集团光伏扶贫项目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
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是做好企业的经营。李河君凭借超前的战略眼光和精准的判断力,已带领汉能完成了从传统能源企业向高科技公司的转型。
从汉墙、汉瓦到发电的汉路再到太阳能无人机、太阳能动力汽车、太阳能发电背包、纸、伞、等,汉能的薄膜太阳能产品应用将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实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家企业或将在新能源领域一骑绝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