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诠释


各有诠释
喻建国
诠释即说明和解释。表白对一个存在的认识或是对一种事物的理解。诠释把投入诠释的人对一个存在的见闻嗅尝摸触感用别人能够理解的方式陈述在别人面前。同样一个存在,不同的诠释者会有截然不同的诠释,为什么,因为不同的诠释者对同一个存在的见闻嗅尝摸触感是不同的。视角不同,听的方向不一样,闻的距离不一样,尝的浓淡不相同,摸的部位不在同一处,接触的点不相同,感觉的灵敏度两样,这些不同和两样决定了诠释肯定不一样。
诠释一词在唐· 颜师古《策贤良问》之一有见:“厥意如何?伫问诠释。”清· 何琇《樵香小记·河图洛书先天后天》也有:“夫天下之事理,未有离其本始者,其诠释经文,乃全不从是生义,抑又何与?
当社会上的一件事情发生了,人们会有各种不同的言论,其实就是人们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见闻嗅尝摸触感表达出来。表达者的水平绝对不相同,因为他们的性别和年龄不一样,文化程度不一样,个人修养不相同,个人经历两样,家庭影响两样,社会地位不同,身后背景不同,还有能够影响诠释的因质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各人的言论肯定不同。
哪一条诠释最终成为定论,社会当权者的诠释最终成为定论。其他人等就要将自己的见闻嗅尝摸触感加以调整,最后将自己的见闻嗅尝摸触感定格在社会当权者的诠释上。这一过程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在学术上对某一存在不同学者各有诠释,百家争鸣,这是大好事,因为每一位学者对这一存在都各有自己的见闻嗅尝摸触感,经过这一过程,对同一存在的各种诠释必将该存在的方方面面反映得更加详细和全面。该存在一定会从原来的平面反映变成立体反映,如果这一过程继续深入,这一存在的多维形象也必定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人间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百家争鸣开展时,突然有一家偏要以其一家的见闻嗅尝摸触感作为对某一存在的断论,造成百家争鸣的戛然而止,此时某一存在的呈现就变得非常孤单和浅薄。它的立体形象就被阉割了,它的多维形象自然更是不见天日了。
即使有一位诠释者能够对某一存在做出四维诠释,他的诠释就可以算成断论吗,肯定不能,因为以后还会有五维诠释、六维诠释、直至N维诠释。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存在的观察维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观察的精细度也在不断提高,诠释的科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诠释的认识必须具备这样的观点,有了这样的观点,就能够科学地对待每一种诠释,并且理解诠释的无限发展。我在这里对“诠释”这一存在从我自己的见闻嗅尝摸触感做出的诠释就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