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穷人思维”更值得警惕的,是“穷人眼界”


    比“穷人思维”更值得警惕的,是“穷人眼界”

  1、我们的认知和思维
  很大程度上由环境和圈子决定
  2017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据近期一项对在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有人质疑:这个题目对贫困乡村的考生不公平, 12 个关键词,他们很可能一个都不认识,怎么写?

  有人反驳:就算没有亲身体验过,电视里总讲过吧?实在不行,订一份《人民日报》,也总能知道些大概吧?

  但事实上,一个生活在没有电视、没有其他娱乐的家庭里的孩子,消遣的方式就是读书、做题和打球,课余还要去打工、帮忙种地补贴家用 ,他会具备“订一份《人民日报》,了解国家大事”的意识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我高中就读于老家最好的重点中学,附近许多乡镇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进来。学校是住宿制,我的宿舍一共 8 个人,有 5 个是来自附近同一个乡的。

  第一节微机课的时候,我们坐在一起,他们 5 个人嘻嘻哈哈折腾了半天,然后其中一个凑过来问我:怎么开机?

  你能够想象吗?高一的孩子,没有见过电脑,不知道怎么开机,甚至都没用过手机。

  我老家虽然不是一线城市,但电脑的普及率也并不低。我好些初中朋友,都参加过全国信息学奥赛(程序设计大赛),还拿到过名次。我算是水平比较弱的,那时候也在用Foxpro写程序了。

  而这几位室友,他们所在的乡镇,离我家不过十来公里而已。
  如果把今年的考题挪到当年,让他们去做,他们能够发挥自己100%的实力吗?
  很难说。
  欣慰的是,他们几位后来的去向都不错。相比之下,我是宿舍里高考成绩垫底的。
  但是,他们是走出来的那一拨。而跟他们类似的孩子中,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呢?
  不忍心去想。

  这就是我最近的感悟,我们的认知和思维,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圈子决定的。

  2、在同一个环境和圈子里久了
  你的认知也会被固化
  经常有人在知乎上求助:

  我是90年的,工作四五年了,现在感觉很迷茫,拿着最低的薪水,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怎么办?求大神指点。

  每当看到这样的问题,我心里总会觉得不是滋味。

  我前公司的运营总监,天天跟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是 90 年的。前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是 25 岁,有好几个93年94年的孩子,刚毕业没多久,都当着主管,带着项目,每天身先士卒地加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一个环境里面待久了,你的认知会被环境同化。你会慢慢意识不到,这个世界上,还可以有很多种可能。

  在很多公司里,很多人工作三四年只是个基层员工,薪水三年一涨,每天8小时,下班之后无事可做。

  如果你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的生活,就很容易建立起这样的潜意识:这一切都是合理的,正常情况就应该是这样。

  但事实呢?真的不是。

  我有位朋友,最近刚从银行跳到互联网,一个很精干的创业公司。她对我感慨道:“感觉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我真后悔没有早点辞职!”

  安稳的工作、清闲的任务、衣食无忧的生活、不用加班熬夜的日子……当你处于其中的时候,你会为这些很难割舍而付出代价。

  但是,并没有任何外界的限制,加诸我们身上;并没有一把枪指着我们,让我们坐在那里,不许动。

  我们难以逃离的,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画下的圈子罢了。

  在同一个环境和圈子里久了,你的认知就会被固化,出现“认知盲区”。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3、所谓的“穷人思维”

  其实都是缺乏认知

  贫穷问题一向是美国政治的重要议题。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社会分配不均。

  但事实上是什么呢?

  麻省理工的两位教授,班纳吉和迪弗洛在他们的《贫穷的本质》中,提出了一个观点:穷人之所以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和认知,他们缺乏利用资源的能力。

  一方面,穷人并非不努力,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努力。

  很多生活在底层的人,每周的工作时间也许比我还多,但他们的努力,停留在“用劳动力换取收入”的层次。这是没有办法实现积累和增值的。

  另一方面,穷人缺乏对金钱的利用意识。

  即使攒到了钱,或者直接给他们一笔钱,许多人也不知道该怎么用。他们往往会用于消费、娱乐,或是积攒着给下一代,完全无法发挥出金钱的价值。

  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呢?在于穷人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他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怎样的生活。

  所以说,穷人最根本的枷锁,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乏认知。他们看不到远景,不知道如何获取长期的利益,甚至不知道获取长期利益有什么用。

  哪有什么“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所谓的“穷人思维”,无非是他们的信息和认知世界有所残缺罢了。

  4、我们稀缺的不是信息

  而是“有效信息”
  在我们的生活中,“认知盲区”的实例其实很常见。
  比如,许多人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事情太多,怎么做都做不完。
  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

  那些高效利用时间的人,其实并不是做事有多快,而是他们懂得去思考:哪些是真正重要、有价值的事情,怎么做才能最大化收益?

  我在辞职之后,重新反思了之前的工作模式,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被目标和时间驱使,不断地完成手头上一项项任务。

  我们以为这是高效的表现,但实际上,我们是在赶工。

  我们沉浸在又勾掉一个任务的快感中,沉浸在路径依赖的模式里,视野就完全被眼前的工作占据,而忽略了抬起头来,真正思考一下整体的方向。

  大多数时候,其实困扰我们的,都是“放不下”。别人的请托,短期的项目,手头的利益……太多的事情,驱赶着我们,让我们沉浸在即时正反馈的激励之中。

  但真正重要的,真正有长远价值的,反而一拖再拖。

  再比如,我们这个时代,总是感觉处在一种“信息焦虑”之中。因此,身边总会有这样的人,买了一堆又一堆的书,囤了一文件夹又一文件夹的材料,但是从来都不去看,因为没有时间看。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

  就是造成焦虑感——每天都会想着“我还有这么多东西没看”。

  为了摆脱这种焦虑感,只能继续去搜寻、下载、购买,把“获取”当成“消化”,把“持有”当成“拥有”,借此来缓解焦虑,结果,目力所及,是信息的汪洋。

  但其实,我们稀缺的,是信息吗?不是的,是“有效的信息”。

  换一种思路:你买的书、下载的材料,乃至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只要跟我们无关的,它就是无效的。无论再多,都没有关系。

  你真正要关注的是:我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我有哪些资源能帮我获取这些信息?

  所以,把“信息”变成“资源”,是一种需要刻意培养的思维习惯。

  不要想着把买的书都看完,这样没有价值。把它们当成资源,只在需要的时候,去看需要的内容就好。

  所以,一定要建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维,这是一切的核心。只有弄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你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5、如何摆脱“认知盲区”
  培养更全面的认知?
  那么,如何摆脱自己的“认知盲区”,培养更全面的认知呢?

  1、接触更新的行业

  我讲过,选择有前景的行业,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有没有一个比较可靠的标准呢?也是有的。那就是,选择更新、更年轻的行业。
一个行业,只有处于不断迭代和更新之中,才能成为活水,推动着你不断去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的认知
  这也是让自己的思维跳出路径依赖和认知固化的最根本方法。

  2、进入不同的圈子

  前文讲过,同一个圈子,会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文化、意识形态。如何摆脱它的影响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去更新自己的圈子。
  不要让自己的交际圈,仅限于身边的朋友、同事,跳脱出来,多接触不同的人,找到标杆和典范,向其模仿和学习,进入更高的圈子。
这样才能不断活化我们的思维和认知。

  3、保持学习的热情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非常出色,毕业才一年,花在学习上的资金已经上万。而且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只要感兴趣的领域,都会去涉及。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学习是一项终身的事业,不要只把眼光聚焦在工作和收入上。
  很多时候,获取新的认知,新的思维角度,未必会为我们带来切实的效益,  但是,只要能够对思维有所启发,能够带给我们一闪念的火花,就已经非常难得。
  毕竟,这就是认知升级和成长的本质所在。
  作者:Lachel,互联网经理人,高效管理达人,知乎24万赞答主,LinkedIn、36氪、插坐学院特约作者,公众号L先生说(lxianshengm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