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曾寻求在美上市并为此搭设红筹架构的良品铺子,如今将目标转向国内资本市场,向证监会递交上了招股说明书,拟申请在上交所上市,这是继来伊份和盐津铺子之后,又一休闲零食巨头冲击IPO。
专业人士分析,在目前所有零食品牌中,良品铺子算是线上、线下渠道建设最为均衡的公司。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为42.89亿,其中线上收入和线下收入占比分别为44.85%和55.15%,但良品铺子上市之路依旧有两只“拦路虎”需要它去处理。
第一点良品铺子需要处理的是它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招股书显示,良品铺子曾面临多起与产品质量相关的诉讼,比如去年5月,戴炎、江南春分别起诉良品电商,认为产品“野山小核桃仁”能量和脂肪含量超出GB 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允许的误差范围。
不仅如此,此前良品铺子还因为产品不合格被监管部门处罚过,2017年3月,因子公司湖北良品铺子委托两家供应商加工生产的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湖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款金额64.28万元。对于产品不合格的详细情况,良品铺子并没有在招股书中透露。
而经过专业人士分析,良品铺子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频频栽跟头,究其原因,与该品牌大规模采用的代工模式不无关系。产品质量问题是休闲零食的命门,上述频发的质量问题,反映出良品铺子代工厂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自身质量管理体系的漏洞和缺陷,这种潜在食品安全隐患良品铺子如果不及时重视,其上市之路终究是要夭折。
第二点良品铺子要处理的是同质化问题。数据显示,2015-2017年,良品铺子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2.74%、32.73%和29.42%,而净利润同期分别只有0.48亿、1.05亿和1.18亿,净利率仅为1.52%、2.45%和2.18%。而究其原因,主要是休闲零食行业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企业数量多,竞争激烈。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就曾这样写道:“零食行业普遍存在品牌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口味、包装等各方面的产品同质化以及产品线的趋同化,营销手段、营销途径的同质化现象明显。”
业内人士表示道,休闲零食的入局门槛低,同质化压榨了盈利空间,各个品牌通过各种优惠价格和“满减”等电商套路取得市场份额,这更进一步压榨了行业收益。数据显示,2015-2018年上半年,良品铺子在电商投入的推广费用分别为3378万、6150万、8354万和5053万,仅这一小项就已经达到了净利润的一半以上。
今年开局,良品铺子开始高端化改革,一方面是为冲击IPO布局,另一方面是想借此破除同质化困局。良品铺子想通过品牌去获取溢价,但事情显然没那么容易。零食品类的高标准化,在渠道弱化的当下,任何产品和策略都能被迅速复制。在专业人士看来,良品铺子最大的优势是已经建立了一个基于多品类的零食品牌,帮助其避免陷入单一品类的怪圈。
究竟需要多久良品铺子才能解决这两只“拦路虎”呢?我们不能确定,但在这之后,良品铺子上市依旧会有许多弯路要走。
注:图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