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6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为积极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2019年年初,发改委、财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到2020年,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政策环境初步形成。
4月12日,在由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研讨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领导详解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种途径;生态补偿相关专家学者则围绕“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剖析了建立中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所面临的政策机遇、制度需求以及实践中的问题,为推进中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政策参考建议。
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处长刘通表示,市场化、多元化是我国生态补偿的短板,因此,《行动计划》的出台意义重大。《行动计划》是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行动,是我国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文件,是我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顶层设计,是未来几年大力发展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政策指南。无疑,《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政策框架的形成。这一政策框架的核心是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并基于此提出了我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九种主要形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程会强从生态产品的内涵功能谈起,目前学术界对生态产品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表述,一类是狭义上的,把生态产品定义成自然要素,主要从它的生态安全、生态产品功能和环境的角度来说。广义上的生态产品除了生态服务的功能之外,还有通过人类的生产和劳动所体现出来的生态产品的价值,包括有机食品、生态工业品等。我们对生态产品的定位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程会强指出,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因地制宜,做了多种探索。下一步怎么把区域性的模式经过总结提炼以后上升为可以推广到全国的典型模式,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的责任责无旁贷,政府在整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可以扮演三个角色,第一,要做好设计者,现在搞生态文明制度,做出理论和学术探究,都是为政府角色做出参考,政府作为生态文明设计的总设计师,这个职责是不可或缺的。第二,政府在全过程做一个监管者,它体现既有激励,还有惩治,鼓励当前的生态优势产业,还有区域性的优势做法,还有不利于现在生态文明发展的做法。第三,政府也是参与者,某种程度讲,政府还要为一些地方买单。除了政府的职责,还有广大的企业和社会公众三方的职责。相信通过多方的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国家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前景会更加广阔。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靳乐山认为,落实好《行动计划》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我们现在主导的,或者大部分政府出资的生态补偿机制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之间的关系。首先他们不是相互排斥的,他们各自在发挥各自的功能,更多是相互互通的,国际上这种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有更多的案例,国外有大量政府出资的生态补偿。二者之间是可以并行的,因为我们国家政府出资的生态补偿这块走的比较早,比较靠前,做的相对比较好,相对比较成熟,所以更需要发展,假如两条腿走路,需要补足市场这块短板,将来我们国家市场补偿机制的创新更多的来自于市场化生态补偿这块。二是处理好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市场是工具,也是手段,生态保护是目的,市场本身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要利用市场这一手段,但是怎么利用,这里面会创造一些条件。三是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关系。《行动计划》是我们国家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顶层设计,这样一个顶层设施更多的是政策指导性,而不是限定性,不是要划几条线,只能在这个范围尝试。它应该是鼓励基层创新的,尤其是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年,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创新会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