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1月严复在参政院提出“导扬中华民国立国精神”的议案;12月,海军部设编史处聘请严复为总纂(《严复的一些史实》之二百零八)
严孝潜
1914年8月
1914年8月1日(六月初十),德国对俄国宣战。
1914年8月3日(六月十二),德国对法国宣战。
1914年8月4日(六月十三),德国对英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年8月6 日(六月十五),袁世凯政府就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表中立宣言。
从此以后,严复最为留心各国胜负及具体战况,每天都要看西文报刊,摘要编译有关社论和消息,作为《居仁日览》的一部份,积年余不下数万言,供袁世凯参考。
1914年8月12 日(六月二十一),今天,严复因病未起床,外甥女何纫兰来看望严复。(《严复集》第五册第1518页)
1914年8月13日(六月二十二),严复在日记中记有如下诗句:
“荣华敌勋业,才格出寻常。
气壮北游句,家井赴济南。”(《严复集》第五册第1518页)
1914年8月14 日(六月二十三),严复今天给公海连吉生写信。(《严复集》第五册第1518页)
1914年8月15 日(六月二十四),今天下午下大雨,这数日天气均极热。今天严复在日记中记有:“先子忌辰。”严复父亲严振先在同治五年(1886年)六月二十四日病逝。今天严复还去了铁匠胡同打麻将。严复今天“为商务馆与子易信。”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8页)
从本日起至9月20日,杭州《教育周报》第48期至53期,连载了严复所译《中国教育议》。
1914年8月17 日(六月二十六),严复今天给时在天津的严琥寄了一张明信片,内写有小诗。今天严复还收到严璩的来信,“知日本于口舟进兵,以攻青岛。”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8页)
1914年8月18日(六月二十七),严复今天到孝顺胡同叶宅,外甥女何纫兰家打麻将,直到天晓。(《严复集》第五册第1518页)
1914年8月19 日(六月二十八),严复今天直到中午才回家。(《严复集》第五册第1518页)
1914年8月21 日(七月初一),今天三儿严琥由天津回到北京。(《严复集》第五册第1518页)
1914年8月22 日(七月初二),今天严复又到叶宅打麻将。(《严复集》第五册第1518页)
1914年8月23 日(七月初三),柯医生同伍光建一同来寓所看望严复。今天严琥去了西山清华学堂。(《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本日,日本正式宣布对德宣战,进攻青岛。
1914年8月26 日(七月初六),今天严复先同柯医生到副总统黎元洪处吃饭,再到铁匠胡同打麻将。(《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8月27 日(七月初七),今天严复感到身体颇倦。(《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8月29日(七月初九),严复今天给清史馆馆长赵尔巽、政事堂法制局局长顾巨六、参政院秘书厅和吴淞王锦堂写回信。(《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8月31 日(七月十一),陈宝琛晚上来和严复谈有关严琥的婚姻事情,严复将严琥的生辰八字和照片,交给陈宝琛。(《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但不知严复与陈宝琛谈有关严琥的婚姻事情,具体都谈了些什么?
1914年8月,《宗圣汇志》第一卷第4号刊登了孔教会全体代表陈煥章、严复、夏曾佑、梁启超、王式通等请愿书。
1914年9月
1914年9月16日(七月二十七),严复在日记中记有:“大媳在京过生日。”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9月24日(八月初五),今天严复回信给熊纯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了评论。
严复在信中讲:“久不得缄,正深洄溯,兹承九月十五日问,为之眼明也。……乃不幸月余以来,欧洲大局,忽覯燎原,其影响之大,殆非历史上人所能梦见,……自鄙所观察者言之,则德不出半年八月,必大不支,……”信末,严复还特别嘱咐熊纯如“所怀万端,不能宣露,聊为足下言之如此。” (《严复集》第三册第615页)
1914年9月25日(八月初六),日军侵占山东潍县车站。
1914年9月29日(八月初十),参政院开会,严复在日记中记有:“缺席一天。”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9月30日(八月十一),今天清史馆开审查会,严复也没去参加。(《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10月
1914年10月2日(八月十三),严复今天去参政院开会,并在日记中记有:“质问政府山东日人事,梁启超提议。”
在今天举行的第十五次参政院会议上,梁启超就日军侵占潍县车站事提出“质问政府”案。
1914年10月6日(八月十七),严复今天到卓芝南宅第拜访,祝贺卓芝南生日。(《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10月7日(八月十八),严复在日记中记有“卓芝南生日。”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10月8日(八月十九),今天海军部刘冠雄总长宴请严复。今天耆年会傅嘉年也宴请严复。(《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10月11日(八月二十二),今天是郭春榆六十岁生日,严复作有《赠郭春榆宗伯》诗二首(《严复集》第二册第388页)。
1914年10月12日(八月二十三),今天严复到东城永昌看傢私。(《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10月13日(八月二十四),今天约法会议开会,严复又没去开会。(《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10月15日(八月二十六),下午三点,王揖唐、舒鸿贻请严复作陪,宴请张珍午。(《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10月16日(八月二十七),严复在陈宝琛家,参加耆年会公饯张珍午,并欢迎李心冶聚会。(《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林纾画有一张耆年会十三人的图画,严复作有《题林畏庐晋安耆年会图》诗一首(《严复集》第二册第388页)。
1914年10月20日(九月初二),今天严复请张珍午、陈立庄、李畬曾等人到家中打麻将牌。(《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10月21日(九月初三),严复今天“打发丁太赴闽,付洋二百二十元。”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10月23日(九月初五),今天严复给熊纯如回信,谈及欧战及日本“围青岛,占及济南”等事。
严复在信中讲:“承十七日赐缄,读悉种切。……日围青岛,占及济南……顾为中国计,……则舍“忍辱负痛”四字,无他政策。……高等师范所需之理化教习,仆夹袋中实无此才。自脱离学界之后,与此项人,渺不相接,恐一时无以应命也。……” (《严复集》第三册第617页)
1914年10月,严复作有《为周养庵肇祥题篝鐙纺织图》诗一首(《严复集》第二册第388页),回忆幼年丧父时的情形及对母亲的怀念。
1914年11月
1914年11月初,严复在参政院提出“导扬中华民国立国精神”的议案(《严复集》第二册第342页)。
严复建议以“忠孝节义四者为中华民族之特性”,“为立国之精神”。此项议案经讨论,由参政院提出,建议施行。
1914年11月4日(九月十七),在《政府公报 命令》中登载了袁世凯的通令,通令各省“将此项建议案饬属晓喻人民,一面悬挂各校讲堂,刊登各课本简端,以资儆惕,务期家谕户晓,俾人人激发其天良”
1914年11月9日(九月二十二),严复到陈宝琛处吃饭。今天严复“接丁太电,由闽来。”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11月10日(九月二十三),在日记中,严复记有“伯潜生日。”今天严复还给丁太寄快信一封,并寄款350元。(《严复集》第五册第1519页)
1914年11月11日(九月二十四),严复今天“付清华泰银68.5元。” (《严复集》第五册第1520页)
1914年11月14日(九月二十七),今天晚上,严复又“作快信与丁太。” (《严复集》第五册第1520页)
这一年的10月21日,严复打发男仆丁太赴闽,并带洋220元。在这以后的近20天时间里,严复没有记日记,直到11月9日才记有“到陈(宝琛)宅饭。接丁太电,由闽来。”似乎说明接丁太电的重要性,又将其记在日记上。第二天11月10日严复立即给丁太寄了一封快信,并再寄款350元。11月14日严复又作快信与丁太。这一切说明严复是派丁太回闽办一件或几件事,办这些事是要花钱的,220元远远不够,又再寄去350元,而且还寄二封快信,给丁太细加吩咐。究竟要办什么事?目前尚无资料可查!也很难说是否和严琥的婚姻事有关?
1914年11月16日(九月二十九),今天严复写信给在天津的大儿严璩,并寄去借据两纸。(《严复集》第五册第1520页)
1914年11月24日(十月初八),严复在日记中记有“梁妪至。” (《严复集》第五册第1520页)
1914年11月,《宗圣汇志》第一卷第10号,刊登了严复的《加以提倡国民性案》的原文。
1914年冬,严复应约撰写了《费鉴清家传》(《严复集》第二册第345页)。
在文中严复提倡“孝悌忠信”,刊载于《文艺杂志》第九期。
1914年12月
1914年12月8日(十月二十二),严复回信给熊纯如,述及导扬民国精神建议案及欧州战局等。
严复在信中讲:“得上月卅日惠缄,眼明。导扬民国精神建议案,意是忠告政府方针,而苦无可期实効之办法。……欧洲战局,德华、路透各主一偏之说,……故曰:危不在德而谁危也。……” (《严复集》第三册第618页)
本年,严复只给熊纯如写了三封信,谈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围青岛,占及济南”等事、并述及导扬民国精神建议案及欧州战局等。
1914年12月,海军部设编史处聘请严复为总纂,分派部员编辑《海军实纪》等。(《海军大事记》)
1914年间
1914年,严复翻译刊行的着作有:
《中国教育议》(《庸言》报第27号、28号)
1914年,严复撰写发表的文章有:
《民约》平议(《严复集》第二册第333页)
译卫西琴《中国教育议》序(《严复集》第二册第341页)
《导杨中华民国立国精神议》(《严复集》第二册第342页)
《费鉴清家传》(《严复集》第二册第345页)
《加以提倡国民性案》(《宗圣汇志》第一卷第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