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建设需要法律规范


  祠堂建设需要法律规范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古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 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同一宗族一般都有供奉祖先的宗词,也叫祠堂,祠堂内供有祖先的牌位。宗祠还要定期集会和祭祖,祭祖一般在清明节举行,俗称办“清明会”。

  中国允许民间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宗祠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从此,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从遍布城乡的大小祠堂便可知道,祠堂结构宏伟、工艺精美,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文化,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法无禁止即可为”,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由于历史、现实的原因,各地祠堂建设需要引导、规范,也需要法律保护,希望出台有关法规、政策给祠堂建设、管理一个规范性管理,有助于祠堂建设健康发展。

  辑录有关“祠堂”文献供网友参考。

  现在建祠堂有实际意义吗?

  2018-11-23

  祠堂是什么地方呢?通常意义上来说,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正是在这里,我们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与祖先进行对话。

  通过对祖先或先贤的高风馨德的追思,教育后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在国人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

  祠堂的作用祠堂是有凝聚力的地方。一个家族有血缘关系的人,通过祠堂被聚拢在一起,形成较稳定的社会共同体。祠堂文化也是社会组织民俗中的一部分。旧时的祠堂有很多作用,一个宗族,一个村子,都是要有的祠堂的。

  祠堂建的好坏在旧时是关系到家族荣耀的问题,应该现在也不会例外,当然这肯定是要有经济基础才能完成的。所以祠堂往往建的要比民居更好。

  祠堂的作用可以作为教育后辈学习读书的地方,也可以作为宗族管理者处理族中事务的,还有就是祭拜祖先,跟族人商量大事等等。

  比如,你族中的祠堂未来建成以后,日后又想扩建,那么族中的管事者就可以把你们招呼到祠堂中,一起商议,再筹钱之类。

  建祠堂本身应该是好事。祠堂本身是可以起到凝聚族人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宗族的标志。一个宗族要保持长久的向心力,是需要有被族人认可的共同的宗族文化的。

  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因而祠堂是少年时外出打拼,老来时回归故乡的群体之心灵依托。因为他们生在这里,根在这里,无论他们展翅高飞去了多么遥远的地方,当他们老了,飞不动了,即使爬也会回到故乡。

  这也是千百年来国人代代相传,烙印于炎黄子孙心间的一个爱国情结,是啊,一个热爱,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亲人的人,你敢说他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吗?

  时代在变,祠堂文化的理解差异也越来越大,祠堂的意义也不一样。祠堂的意义更像是一种精神信仰,没法用经济利益去衡量。

  世界上的国家只有中国建宗祠,原因让老外一直想不明白!

   2017-12-26  来源:搜狐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习惯上称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宗祠是汉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

  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汉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汉族民俗文化的代表。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宗祠是一个家族神圣的精神家园,是充满家族凝聚力的议事场所,家族兴,宗祠旺,家族衰,宗祠破。为了维护祠堂的神圣和庄严,保持祠堂的整洁和香火有期,在安徽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赵家宗祠的家族对此有一套管理规则。赵氏一族专设祠堂司事和祠丁来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和洒扫上香,族人不允许有损害祠堂的行为。后来,成立了赵氏宗祠理事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一人。秘书长负责祠堂管理兼看护。

  祠堂还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联宗与收宗、推广文教以及文化职能(公益性)等功能。在祠堂宗亲聚会议事,饮水思源,缅怀祖先业绩,颂扬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于佳酿,崇祖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旧时,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谱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务。修族谱,记录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录,做到综文献,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风,敦亲情,扬先德,志现状。正如孙中山论族谱所述:“《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展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民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

  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祠堂。是儒教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场所,又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一时建祠盛行。

  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档案局)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遗产的一部分。(文化部办公厅)

  在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至受到严重批判,但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断,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宗祠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家庙、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称的牌位)、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崇拜祖先并立庙祭祀的现象,在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明世宗采纳大学士夏言的建议,正式允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从此宗祠遍立,祠宇建筑到处可见。宗祠原为“追远、报本”的目的而兴建,所以在建筑规制上要体现出礼尊而貌严。自南宋到明初,一般的祠堂都是家祠。特别是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宗祠,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的。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所以,在封建时代,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质。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就叫“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堂号就知道本族的来源,纪念祖先功德。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也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自然也有不少家族远赴重洋,在海外定居,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衍生新的祠堂来。宗祠,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则有其新的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产生巨大的作用。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宗祠中的主祭---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宗祠,一般分布于较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地区,如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南方省份。

  修建祠堂一般是家族、宗族行为,用来供奉先人、祭祖、祈福等。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但是祠堂的修建所需要的用地现在已经不会批给私人,也就是说,现在外面新建的商住宅楼都是国家批给开发商的,使用借由年限,一般是50~70年不等,但不会批给私人,尤其是大城市。

  政策上没有明文规定是否允许修建祠堂,但是需要到当地的相关部门办理申报和审批的手续,具体是先要到民宗部门咨询,如果合法,需要到国土部门办理用地手续,经审批后方可修建。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

  乱建滥建宗祠祖堂之风当刹

  2018-3-14  来源:黄石日报

  □段辛准

  宗祠祖堂是我国家族社会的产物,也是儒家伦理文化的结晶。随着封建宗法社会的解体,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宗祠祖堂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年来,一股乱建滥建宗祠祖堂之风在广大农村地区盛行,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几乎是村村有宗祠,姓姓有祖堂。这些宗祠祖堂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耗资不菲,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隐忧。

  一是加重了村民负担。目前,修建宗祠祖堂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个人捐助和按人口摊派,每个男丁少则数百元,多则数千元,一家人的摊派款加起来不是个小数目,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一些已迁住城市的工薪阶层也是苦不堪言。

  二是助长了攀比之风。不少地方的宗祠祖堂建设规模之大、建筑装修之豪华,令人咋舌,堪称是族民的“面子厅堂”。捐资红榜上,谁捐的钱多,谁就理所当然地进入“理事会”,明显有炫耀成分。

  三是存在着安全隐患。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建设管理意见,很多地方的宗祠建设根本不报规划,乱建滥建现象严重,宗祠祖堂工程缺乏严格监管,工程质量难有保证,另外在财务管理等方面也存在矛盾问题和安全隐患。

  有鉴于此,一方面要有效遏制乱建滥建宗祠祖堂之风,另一方面,利用已建成的宗祠祖堂,如何把宗祠文化与当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结合起来,使之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新课题。

  将宗祠打造成农村文化阵地

  2018-3-14

  来源:黄石日报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评论记者涂明)宗祠是祭祀祖先、族内议事的场所,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文化。近年来,在农村和部分城乡结合部,宗祠建设之风盛行,一个宗族一座祠堂,几成标配。有些地方还搞大修大建、豪华装修,成了“面子工程”,相互攀比、强行摊派捐款,与修建宗祠的初衷相背而驰。

  乱建滥建宗祠之风成因复杂,首先,根深蒂固的寻根意识,随着寻根文化的兴起,宗祠成为一个家族、一个人的根源之所在,修建宗祠成为寻根的一种精神慰藉。其次,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给农村宗祠建设提供了土壤。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比较匮乏,为寻找精神寄托,很多农民乐于集资兴建宗祠,祈求先祖保佑。再者,地方缺乏农村宗祠建设统一规划,管理上的缺位,间接助长了乱建滥建宗祠之风。

  要狠刹乱建滥建宗祠祖堂不良风气,首先要从思想上下功夫,转变陈旧观念树新风。转变宗祠仅是祭祀祈福场所的观念,充分发挥宗祠祖堂的正能量,充分挖掘爱乡爱家、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提升价值取向。要引导村民充分意识到,修建祠堂不是为了和人争高下,而是为传承优良文化、提升道德素质搭建平台。

  要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宗祠阵地,推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进宗祠祖堂,把宗祠祖堂建成集阅读、棋牌、娱乐、健身、教育、庆典活动等为“一堂多能”的文化礼堂。通过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内涵,将原有宗祠改造为文化中心,把宗祠变成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同时,还可结合乡村旅游,将宗祠开辟为城市游客探访民风民俗的文化景点。

  对于农村宗祠建设,还要坚持禁止为先,坚决遏制农村宗祠新建并控制翻修、扩建宗祠、乱占滥建势头。修建祠堂应量力而行,不可一味贪大求奢。注重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不能向贫困户摊派,不得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真正把有效资金用在精准脱贫、产业发展上。

  关于加强乡村“宗祠”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宗祠”文化正能量的建议

    作者 :袁书明  2018-11-13

  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乡村“宗祠文化”悄然兴起,各地乡村宗族募资捐资兴建“宗祠”如雨后春笋,新建宗祠大多“富丽堂皇”,花费不小。乡村自发修建“宗祠”,本是好事,说明老百姓的口袋有钱了,村民对村集体的荣誉感在增强。但是,各地兴建“宗祠”过程中,出现“攀比风”,重“面子工程”不注重实际;募资的“硬摊派”,有些地方因修“宗祠”意见不统一引发村民相互斗殴;“宗祠”竣工典礼搞铺张浪费,一些地方还请“道士”现场做法;甚至出现一村多个“宗祠”,建成后孝子跟风举行与传统文化相悖的载歌载舞等丧葬活动,建成后(除了用于婚丧嫁娶活动)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一些地方修建“宗祠”时出现上级相关职能部门与当地村委、村理事长等一起套取国家项目资金等诸多不良现象,应引起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强乡村“宗祠”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宗祠”文化正能量,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深远,建议如下:

  1、基层政府应加强“宗祠”建设前的规划指导管理。县(区)级政府应因地制宜,出台当地“宗祠”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办法,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乡镇政府、村委组织、村民理事会的相关责任,把文明修建“宗祠”的责任落实到位。发布告村民文明修建宗祠的倡议书。提倡宗祠建设规划应注重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与村民集中养老中心功能,充分发挥宗祠的作用。

  2、加强“宗祠”规范化建设监管。区别对待古宗祠修缮与原址重建或择址新建宗祠。针对古宗祠修缮,应给予鼓励及财政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针对原址重建宗祠,应做好宗祠修建的重建规划指导及登记备案工作;针对择址新建宗祠,应加强新建宗祠的土地审批以及修建规划的指导及备案登记工作。同时,政府职能部门及当地村委会要加强宗祠重建或宗祠新修建的巡查监管,督查宗祠建设过程中要求乡村要量力而行,要重实用,忌搞排场。有条件的村庄,指导村庄将筹集的资金中一部分,建立乡村奖励本村优秀大学生的教育基金,营造良好的重教文化氛围。

  3、出台“宗祠”竣工典礼宴请提倡厉行节约的指导性意见。反对宴请铺张浪费,纠偏“攀比风”,提倡厉行节约光荣新风尚。

  4、加强“宗祠”建成后的综合利用。应充分发挥“宗祠”的作用,政府多组织文化下乡与举办乡村文化新风尚宣讲等活动,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条件的地区,把宗祠打造成自然村集中养老服务中心,与居家养老相辅相成,破解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

  5、倡导“重生前尽孝,轻逝后厚葬”的孝行理念。通过举办宣传“最美孝顺子孙家庭评选”、“最美孝媳”等活动,同时出台规范乡村举行丧葬活动的相关管理办法,倡导“重生前尽孝,轻逝后厚葬”的孝行理念,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孝老敬老亲老的文化氛围。

  6、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领“宗祠”—自然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新风向标。整合乡村扶贫项目资金,推动宗祠—自然村集中服务中心模式发展,引领宗祠—自然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风向标。

  7、加大违法套取国家支持项目资金的惩治力度。坚决杜绝以支持宗祠—自然村养老服务中心为名而套取国家相关支持项目资金的违规违法行为,追求违法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宗祠能重建吗,关于修建家族祠堂方面的管理政策是怎样的?

  编号:20190307001

  来信时间:2019-03-07 10:10

  类型:我要咨询

  姓名:陈虞祥

  内容:家里祠堂倒了,本是家族几十户人家共同祭祀祖先几个世纪的场所,现在没了,让家族同胞寒心,没有了孝敬祖宗这一精神文明寄托。经过本族人员商议,有利于家族和谐,社会和谐,很有必要重新修建祠堂,但是不知道现在政府在这一方面在管理政策是怎样的,忘告知相关政策法规和审批流程。我们极力主张在不违背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做有利于家族和谐,社会和谐之事!谢谢!

  答复情况:答复单位:万安县委县政府信访局

  答复时间:2019-03-13 16:38答复意见:

  您好!现就您反映的问题

  答复如下:

  重建祠堂要按规定办理建房审批手续,在符合一户一宅的基本原则下确定申请人姓名,若祠堂所建房屋需要新开基,则需测量确定土地性质。县城规划区外私人建房按以下程序审批:

  (1)建房申请人向村小组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建房选址、规模以及申请人建房条件等信息,在本村小组和村委会张榜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无异议的,由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报乡镇规划站;

  (2)乡镇规划站收到申请后出具受理通知书,并与建房申请人协商榷定建房户型、建筑风格和外立面效果,会同乡镇国土所于5个工作日内进行现场踏勘。对于符合规划要求的,绘制拟建房屋四至范围用地红线图,分别在《农村村民建房审批表》、《村(居)民建房用地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在第二轮5个工作日内由乡镇规划站提请乡镇长办公会审查;

  (3)属村庄存量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乡镇政府批准,报县国土局和住建局备案;属新增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乡镇政府收集资料报县国土局汇总,报经县政府审批同意再报市政府批准农地转用后,县国土局予以办理供地手续,核发《建设用地批准书》;

  (4)建房申请人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后向乡镇规划站申请放线。乡镇规划站牵头,会同乡镇国土所、乡镇城管、村委会联合对拟建房屋放线,并对拟建房屋的四至、占地面积、层数、间距、建筑面积、外立面效果等内容张榜公示,挂公示牌,以便群众监督及三级巡查。建房竣工后,向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站申请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统一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宝山乡人民政府  2019年3月13日

  光山县关于严禁建设祠堂的通知

  2018-02-14

  关于严禁建设祠堂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官渡河产业集聚区,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区,县商务中心区,县委各部委、县直机关各单位:

  近年来,我县部分乡村宗族违反土地、规划、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兴起滥建大建祠堂之风,占地面积多、建筑规模大、装修豪华,造成大量浪费,引起宗族间竞相攀比,甚至强行摊派建设活动费用。凡此种种,与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相悖,与我县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形成极大的反差。为加强乡村治理和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引导、聚集到农村发展、脱贫攻坚上来,必须坚决制止滥建、大建祠堂之风。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乡镇(街区)立即停止审批祠堂建设相关手续;不得批准建设祠堂、姓氏文化研究会的有关规划建设和用地手续,在建或已批准尚未开始建设的,一律停止建设。

  二、对近期已建成的祠堂、姓氏文化研究会要改变用途,不得在正门悬挂祠堂牌匾。可引导其用作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孝老爱亲、传统文化教育等活动场所。

  三、国家公职人员、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带头遵守党和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参与建设祠堂,要带头反对建设祠堂行为,更不得利用职权为建设祠堂提供便利。违者,依规依纪处理。

  四、各乡镇和县国土、住建部门对已批准的农民自建房或项目用地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监管,坚决防止以自住房或项目名义申报而实际建成祠堂或用作祠堂。

  五、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祠堂可以保持原用途,并在保持原有风格基础上维修,但不得扩建或搞豪华装饰。

  六、坚持属地管理。各乡镇、办事处、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区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属地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坚决遏制滥建、大建祠堂势头,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中共光山县委办公室

  光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2 月 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