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儿童启蒙教材中最广为流传的《三字经》开篇即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幼儿就像初出泉眼的深山清泉,在山泉水清,赤子之心,纯真无邪,一旦出山则泉水逐渐浑浊, 染上世俗的习气,天真纯善之本性渐渐丧失。
如果父母与老师教导不得法、不严格,任由跳脱草率之习气增长,等到七八岁后天意识渐开、十来岁性格成型,再想扭转过来,就越来越不容易了。
清朝著名宰相陈宏谋有言:幼儿养正之方,最小时为尤要。
古人甚至在母亲怀孕时就开始极为重视起来,严谨地开始胎教,饮食有节,作息有常,严肃所见所闻之雅正,晚上让乐师朗诵诗歌、讲述合乎正道之事,诸如此类。
任何事都小心谨慎,使得胎儿在母亲这里所感受到的都是善的、正的、美好的,从而种下善的、正的、美好的种子。
幼儿一到三岁期间,大脑会快速发育,其中小脑到三岁时就基本达到成人水平,能维持身体平衡和动作准确性,可以去学武术、体操、游泳、滑冰之类的运动了。
三到六岁之间,大脑皮层各区域之间,逐步增加暂时联系的可能性,六岁时条件反射的形成已经比较稳定和巩固,复杂些的动作技能就可以学习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文字与数字的启蒙,也都可以开始了。
七到八岁,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分化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从快速发育状态转入运行使用状态,孩子后天思维真正开启,开始通过眼见、耳闻等感知,快速构建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表现得特别敏感与易于吸收知识,所以可塑性最大。
十三四岁时,大脑皮质抑制调节机制达到一定强度,分析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学习能力最强。
十五岁以后,大脑发育定型,性格与三观基本定型,能做的便主要是拓展与深化了。
所以,按照大脑发育的阶段性规律来讲,母亲怀孕之后到十三四岁之前,是教育的黄金时间。
胎教要靠父母与家庭的重视,谁也帮不上忙。
幼儿从出生到三岁,是哺育与大脑快速发育期,主要就是照顾好饮食冷暖,然后就是任其自然成长,避免过度溺爱与刻意诱导,影响其天然发育。
三岁起,到六岁,主要应该进行的,就是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肢体运动能力的锻炼与基本的文字数字启蒙。
第一,学习礼节。
对长辈要恭敬顺从、有礼貌。长辈有所教导,要礼貌应答、遵照去做,不可以怠慢、任性。
第二,学习坐姿。
坐时,要稳住上身,端正身子,两脚并拢,两手收敛,不可以趴伏、倚靠、俯仰、侧伏。
第三,学习行走。
行走时,要笼着袖子慢慢走,不可以甩手臂、跳跃。
第四,学习站立。
站立时,两手相合、身体正直、拱手而立,不可以歪斜不正。
第五,学习说话。
说话要简单、诚实,不可以妄语、胡言;出声要低声细气,不可大吵大闹、大声叫嚷。
第六,学习作揖。
对人作揖行礼时,要低头、弯腰;出声称呼与收手时,不可以轻慢、草率。
第七,学习诵读。
诵读时,要专心看字,断开句子慢慢读,必须字字分明,不可以眼睛乱看、手乱动。
第八,学习书写。
写字时,凝神定志,认真握笔,字要写得整齐、端正、饱满、干净,不可以随意、潦草。
这些做好之后,才是从象形、会意字逐步开始文字启蒙,从河图、洛书逐步开始数字启蒙。
总之,八岁之前,因材而教,以习惯养成为重,兼顾文化熏陶与浸染,尽量不使放逸,也不干扰到其大脑自然的发育,不去刻意诱导、强迫其用脑与记忆,放在良好的环境里,提供最好的阳光、雨露、养分,而任其自行汲取,只是其在言行举止与善恶是非上出现偏差时,及时严格地予以矫正。
具体的启蒙内容:
1、<1> 象形文字启蒙 <2>以河图、洛书为根本的中华传统数术思维启蒙
<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蒙学初级班 <1>性理字训 <2>名物蒙求 <3>史学提要等。
3、蒙学中级班 <1>清静经 <2>心经 <3>道德经等
4、蒙学高级班<1>文字蒙求 <2>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文字训诂,明文字之源流
基本的习惯养成与文字数字启蒙完成之后,观察其后天思维的开启状况,当大脑发育基本完成而后天思维开启、脱离懵懂不记事的状态,便要开始教之以事的古之小学教育阶段,从衣服鞋袜、言语行止、生活技能、读书写字、饮食作息、礼乐射御等各方面严格教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