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绿色出行成本要提高了!
消息称,从4月8日起,北京地区的摩拜单车涨价,执行新的计费标准:骑行15分钟以内收费1元,超出部分每15分钟收费0.5元,骑行一小时费用为2.5元。
在此之前,小蓝单车曾打响了共享单车涨价的第一枪,自3月21日起在北京实行新计费标准,起步价从每30分钟1元上涨至每15分钟1元,超出时长后每15分钟0.5元。随后,哈罗也加入了涨价的阵营,据其新计费标准显示,骑行费用调整为每15分钟1元。
这轮涨价潮引起了部分用户的反感,某网站发起了关于涨价后用户是否还会使用共享单车的投票,195个投票人中有76%的人选择不使用,剩余24%的用户表示仍会继续使用。
(某网站发起的共享单车涨价投票结果)
当行业仍处于不景气的状态时,一般企业会通过降价来扩大市场需求。但这次共享单车行业打破常规思维,逆势而为,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
单车涨价并非第一次,在去年春天也有类似涨价行为。当时用户发现ofo小黄车关闭了1元月卡的购买通道,同时摩拜也停止了月卡折扣优惠活动。即使没有涨价,但停止折扣活动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这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涨价。
业内分析,涨价发生在春天并非偶然,这与用户冬季放弃共享单车出行有关。出于对自身健康与安全的考虑,不少用户宁可挤公交、走路,也不愿在冬天骑车出行。春季来临,单车的市场需求有所上升,但单车的供给量在短期内很难增加。根据供需曲线的原理,价格上涨能够使资源配置达到平衡的状态。所以在春天涨价存在一定道理。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春季只是涨价的有利时间,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需求增长,营收无法覆盖成本、供给大幅下降才是涨价的内在原因。
折旧和运维成本占据共享单车大部分成本。虽然目前摩拜、哈罗等大厂商没有公布相关的数据,但2016年,小鸣单车创始人邓永豪曾在某论坛公开表示,每辆小鸣单车每天的折旧和运维成本为0.95元。目前厂商们都在单车行业中沉浮,处境类似,整个行业的综合运营成本过高,远大于营收。
两年前单车投放量大导致“围城”局面,供过于求之下,各家纷纷推出优惠活动。如今情况不同了,一方面因产品质量与管理不到位造成车辆大量报废,另一方面因资金不足、预期不佳导致产品更新投放跟不上,因此,供给便大幅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低价格的单车就不能适应市场的状态,以涨价的方式求符合商品价格规律。
摩拜投资人赵楠曾称,未来随着市场格局的稳定,单车运营成本将会下降,此时涨价是为了提升单车的自身造血能力。但也有分析称,这种说法能否立足有待时间检验,但想通过涨价改变运营状态,这或是在向消费者转嫁自身运营不足的问题。
共享单车行业已满目疮痍,若不扭转局势,恐怕难以支撑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