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坚持 ——写在2018年读书写作小结之际


  2018年继续保持着正常的读书写作节奏,共读书64本,再创年度读书数量新高;写读书札记27篇,计5.1万字;三农、电商及各类文章66篇,计15.4万字;合计写下93篇、20.5万字。与上年相比,篇数与字数都有下降,这与2018年工作岗位调整后实在太忙有关。不过,由我主编的《农产品上行》《互联网+县域:电商扶贫》先后在这一年出版发行,依然是读书写作的丰年。这一年也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我有计划、有记录地读书写作到2018年恰好坚持了十年。

  提起十年,古人有“十年磨一剑”之说,今人也常说“十年如一日”,均表示长期坚持不易。我是从2008年开始试着给自己定下“平均一周读一本”的目标,主要是参考了以色列人平均每年读书50多本,平均下来就是一周一本。这个目标我2008年差不多完成,但没有详细记录;到2009年就更加认真,边读边写边记录,当年读书56本,写下的读书札记也有好几万字。2010年春,首次编印年度读书札记,主要想法是自己玩一玩,结果简单印了几十册出来,大获身边领导、同事和朋友好评,于是就在鼓励中坚持下来。十年来,每年读书均在52本以上,写读书札记及各类文章十多万字,累加起来十年读书562本,写读书札记和各类文章994篇,共计192万字,还是颇有成就感。借十年之机,再谈几点读书的体会。

  强迫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中国人平均年读书量只有可怜的几本,有人说是海量的课外辅导书已经毁坏了年轻人读书的种子,有人说是改革巨变时期驿动的心根本静不下来去看书,还有人说数字时代的阅读何必拘泥于形式。这些说法都有一些道理,但总是改变不了国人读书少的事实。我与周围的朋友交流,普遍说是拿不起书,也静不下心,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影响,让大家的时间碎片化,读书很难,也都打问我是如何坚持的。我引用了曾经流行的一句话“强迫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来回答。

  其实我过去读书也是率性而为,既没有计划,也很不系统,更谈不上什么方法。但自从下决心认真读书以来,从强迫开始,硬着头皮持卷,慢慢就坚持了下来,逐渐养成自觉的习惯,每天晚上睡前不读会书就感觉睡不下,出差不带本书路上就不安心,看完不写点感想就不自在。从此,读书由自发进入自觉状态。所以,初期的适当强迫与坚持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智能手机无所不包、诱惑巨大的年代,能不能放下手机,集中一点精力来读书,也是重要的考验。

  我的写作也一样。最初和大家有类似的困惑,读了一些书,但很快就没有了印象;或者有一点印象却又说不出来。后来看一些名人读书的心得,说“不动笔不读书”,就从拿笔圈划开始,逐渐延伸到眉批,再下来整理成读书心得体会,一步一步深入。初期写读书札记可谓“为赋新词强说愁”,有时就是硬挤,一般就是几百字,往往还是把眉批凑在一起。但到了后来,合上书,拿起笔,一会就写上千字,最长的读书札记是读孟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连续十篇上万字。研究农村电商初期,主要就是边看边想,加上积极参加行业交流,与青年电商创业者交朋友,写的一些东西很快引起了业界注意,特别是读几位专家作品的札记让我赢得了大家厚爱,连我的《农村电商》一书,也是出版社在微博上跟踪了一段时间,果断发来了邀约。到现在,看完书,有些体会,拿起手机,用语音输入软件“讯飞语记”说上十分钟,一两千字的文章就自动呈现为文字,更是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好多人奇怪我哪来的时间写东西,其实已经不是写,就是“自然流淌”了。当然,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就是从强迫到自然。

  别人嚼过的馍没营养,自己慢慢嚼才有味道

  现在的人干什么都比较急切,总想着能不能速成,恨不得把知识通过什么方法直接装进脑子。网上流行什么八分钟读一本书,后来又有知识付费,加入会员能就把书的概要传授给你,只差像武侠小说那样直接发功了。更在甚者,还有说一年读一千本书的,真是“登峰造极”。对这些读书的神举,我很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

  我想,读书是一个复杂的感知过程,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书的读后感受那也注定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更重要的是,把一本书的概要提炼出来,即便迅速知道了,又能怎么样?这并不是自己的东西,仅仅有一点概念,属于“知道”性质的信息接收,根本到不了认识层面,更难以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就像是有的农村老年人养娃,为防止消化不了,先把馍嚼了以后再喂给孩子吃。而我们成人这样读书,也就如同吃“别人嚼过的馍”,省了力气,也少了营养。如果真正要通过读书增长自己的才学,可以看别人的书评,买别人推荐的书,但还是要自己细细读过,慢慢理解消化,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见识。

  同时,对那些所谓的流行书,也要保持慎重,特别是机场摆出的那些经管类畅销书,往往迎合了大家急功近利的心态,由出版商在背后推波助澜,真正的干货不多。反倒是一些经典,历久弥新,一本在手,反复阅读,受益匪浅。比如说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出版80多年了,但对中国农村乡土社会特征的分析到今天依然十分适用。我曾经反复给从事农村电商的人推荐过,要做农村电商就要先了解农村,要了解农村就要先读农村经典,这本书就是一个简明的科普的经典读本,其中滋味可以在阅读中慢慢体会。

  读书本为美好事,何必“头悬梁,锥刺骨”

  一些朋友看了我的年度书单后,有的表扬说视野很宽,也有的可能觉得很杂,电商、三农、历史、文学直到宏观经济、中外政治等,可谓涵盖古今中外。我想,这才是读书应有的状态。纵然我们在某一个行业钻研很深,但也没有必要天天就读着某方面的书不放,时间一长,肯定会疲倦甚至倒了胃口。读书与专业学习毕竟有所区别,读书更生活化一些。读书不仅仅是帮助我们“术业有专攻”,更应该是追求“诗意地栖居”。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让人向往的读书美好场景,如李清照的“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陈师道的“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辛弃疾的“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黄庭坚的“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等等。我们要读书,就是为了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我反对一些朋友悲情式、痛苦状、郁闷中读书。有的盲目追求经典,因读不懂而痛苦;有的起步太高,直接杀入理论深处,因啃不动而痛苦;有的听别人介绍,对不上自己的胃口,因别扭而痛苦。对此,我的建议是:放低阅读的身段,对未知领域读读“ABC”式的科普读本也许更好;读一点专业的再读一点闲书穿插着来,胃口适当换一换也挺好;率性读书未尝不可,就像找对象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那种为了装品味而进行的“头悬梁,锥刺骨”式阅读,还是不要的好。我的阅读习惯是看一两本专业性的书,就换成历史、文学之类的调节一下;大部头啃完,就挑几本小巧轻薄的倒换一下;一个人出差挑专业性强的路上静心阅读,晚上睡前泡脚配闲书帮助自己更放松,等等。给自己读书一个良好的节奏感和舒适度,别轻易毁了读书的兴致。

  同时,我主张多读纸质书,那种墨香中的翻阅感受非其他阅读介质可替代;也建议少看视频,因为视频会让大脑的思维产生惰性。读书是一个把文字抽象符号转化为丰富的感性认知的过程,是对大脑最好的锻炼。比如看书,书中说是美女,大脑就需要开动机器,根据文字描述去合成这个美女的形象,但视频已经直接展示,只需接受信息即可。有研究说,老看电视容易老年痴呆或许有一定道理,但读书却是健脑的有效方式之一。

  总之,读书已经成为我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在今后继续享受着书香的乐趣,也随时给大家分享我的读书心得。

  (二〇一八年底零散记之,二〇一九年二月三日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