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国家队”


   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应有之义,高技能人才培养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借鉴苏联经验建立了技能人才的“八级工”制,培养了大批身怀绝技的“技能大师”和“大国工匠”,感召着一批批科技青年锲而不舍地投身到技术研发与企业实践当中。

   随着技术智能化和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到来,时代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单位,以高端建设为引领,培训创新为动力,校企合作为基础,巧妙运用财政资金,将高技能人才培训提升到新的层次,努力打造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家队”。
 
   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横跨装备制造、轻工、现代服务三大行业,在校学制生7000余人、年培训和鉴定量达5万人次的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是全国首批十三家技师学院之一。其创建历史,则可以追溯到计划经济时代的三所技校:隶属于北京市机械工业管理局的北京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隶属于第二轻工局的北京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和隶属于第二服务局的北京市服务管理高级技工学校。
 
   “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北京市机械工业管理局变身为北京京城机电控股责任有限公司;第二轻工局变身为二轻总公司,后与印刷总公司、有色总公司重组成立北京隆达轻工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服务局变身为新燕莎集团,后与西单商场合并成立首商集团。”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方卫国告诉记者,“因此,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也横跨了三个领域,分别是以数控加工、维修电工、钳工、测量、计算机应用为主的机电分院,以动漫、楼宇智能、印刷、服装设计与工程为主的轻工分院,以烹饪、美容美发、酒店服务、餐厅服务为主的服务管理分院。”
 
   “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学院的经营资产是北京京城机电控股责任有限公司替国资委代管,非经营资产由北京市财政局管理。”方卫国说,“因为财政支出只对局级单位,我们的拨款要通过京城机电拨发,但是京城机电一分钱也不许节流,学院收入所得也要交给北京市财政局,收支两条线。按照事业单位管口,是零余额账户,我做某件事需要花钱,需要报给财政局,财政局有支付令才能花钱;而且到每年12月31日零点,我这里有多少钱,财政要及时划走。”
 
   2003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则将技师院校的任务归结为学制教育、培养社会在职职工两部分。因此,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甫以成立,就确立了学制教育和社会培养并举的发展战略,长期致力于培养社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学制教育方面,我们实行的是毕业证和技师、预备技师资格证双证书制;社会培训方面,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拓展企业客户,二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边疆地区提供职业培训。”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副院长贾芹芹说,“社会培训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为,前提是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很多企业选择培训机构,就是冲着学院内某个‘技能大师’的个人影响力来的。”
 
   实际上,无论学制教育还是社会培训,提高动手能力,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据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先在前边讲,学生再到实训车间实习,经过教学改革,北京工贸技师学校启用了老师先提问、学生查资料,让学生对内容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带着问题上课、实践。“这种启发式教学很容易使学生跟老师产生互动。”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轻工分院党委书记杨文艳说,“比如动漫专业以动画片《泡芙小姐》作为案例,首先写剧本,然后再分镜头、设计人物,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穿插在项目的制作当中,项目完成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基地建设遵循“三高原则”
 
   2012年,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获批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单位。“在此之前,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贾芹芹告诉记者,早在2007年,北京工贸技师学院就作为北京市首批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之一,开始重点对高级工人才进行培训,“每培养一名高级工人才,按照工种不同,财政会给予500元、600元、700元不等的补贴。”
 
   然而,要把数控、电气、钳工、楼宇、烹饪五个专业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家队”进行建设,他们依然感到压力很大。“要把基地建成一流水平,就要把压力当成动力,全体教职员工拧成一股绳。”贾芹芹说,“在两年的建设期中,学院紧紧把握以高端建设为引领、以培训创新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原则,努力把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提升到新层次。”
 
   高端建设方面,一是高标准实施方案,按照基地《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及培训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等各项制度,将建设任务进行专业项目组、分院主管、基地办、学院主管四级分解,并在资金管理上做到转账管理,资金核算层层把关,确保了项目预算、用款计划、资金使用的准确、规范;二是高水平教师团队,通过组织教师进修学习、参观考察、出国研修、企业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素质,在140名基地建设专职教师当中,双师型教师达96%,并从企业聘请了57名能工巧匠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高素质的专兼职培训教师队伍;三是通过开展全面课改,创新培训课程体系,编写一体化培训教材,突出“工学结合”,强化实训教学等方式,打造高质量人才培训体系。
 
   “高标准建设方案是我们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比如财务管理制度,花每一笔钱都要十个人签字,从教师经手人到系主任,再到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分院院长,如果是培训有关事项还要分院的书记签字,然后到基地办公室,基地分管领导签字后,再到财务处签字,财务总监签字,最后还要经过院长签字。”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培训处处长杨春霞告诉记者。
 
   “经过两年多的基地建设,我们超标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建设任务。”贾芹芹说,“这些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设备更新、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成果提炼等五个方面。”
 
   “比如,为达到技师、实习指导教师‘双师资格’教师96%的目标,不少员工开始回炉另造,缺少技师资格的考技师证,学历不够的补学历;贾院长领导的一体化教学,则通过教材的改进,实际的操作,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设备更新,主要是通过对大众化软件的购置、实训室的改造,提升了培训效果;校企合作方面,以前的合作对象主要是汽车、摩托车、家电企业,现在则通过与航空、航天企业的合作,开始操作飞机起落架、机匣子等高端项目;项目完成后,各个专业的老师都会进行总结,从而形成有效案例,进一步应用于教学。”杨春霞说,“由于各方面的提升,目前每年培养的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达到1500人,占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技师培训补贴总量的60%。”
 
   健全机制驾驭“四驾马车”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批复的4个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也相继成立了。技能大师们依托“传帮带”、赛前集训、校企相融、课程研发等方式,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也使这些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北京市杨朝辉钳工首席技师工作室由13名高级技师、技师组成。首席技师杨朝辉是一名具有30多年钳工经验的高级技师和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曾8次担任全国比赛北京市代表队教练员,2次担任全国比赛裁判员。最使他感到骄傲的,是2013年承担的航天二院钳工代表队赛前集训工作。赛前集训是针对选手特点,以“个人定制、强化训练、重点突破”为原则的培养模式。经过一个多月的赛前集训,选拔出的6名选手,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届职业技能竞赛上包揽了钳工赛事的前六名,3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3人获得“航天技术能手”称号。
 
   北京市江伟加工中心操作工(多轴)首席技师工作室的高级技师,有的是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专家组组长、总裁判长,有的是世界技能大赛牵头专家、国家高技能人才工程“现代制造技术远程培训CMMTT”项目开发专家,江伟则是从跨国公司引进的高技能人才。2015年,清华大学的博士生设计了卫星泵,但是昼夜温差达几百度,容易引起泄露,为提高安全系数,江伟等人承担了卫星泵的制作环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飞机零件制造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反馈到中航技,甚至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讨论,我们则参与了讨论后的具体改进实施过程。”江伟说。
 
   北京市杨春鹏服装设计定制工首席技师工作室则专注于中山装、旗袍的设计、打板和制作。“工作室一方面要传承技艺,另一方面还有参与教学,此外,还承担了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赛前集训、北京市首届服装设计定制工技师研修班等培训。”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轻工分院党委书记杨文艳告诉记者,今年8月在巴西圣保罗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工作室集训选手、轻工分院学生陈碧华斩获时装技术项目铜牌,成为北京市选手获得的唯一一块奖牌。
 
   “回国后,陈碧华和全体参赛选手在中南海得到马凯副总理的接见。”方卫国告诉记者,“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不同的是奥运会没有年龄限制,但世界技能大赛的大部分项目,将参赛年龄限定在22岁以下,这很很多人来说,意味着一生只能参加一次。”
 
   北京市郭志鹏中式烹调首席技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就与便宜坊餐饮集团、丰泽园饭店、白家大院餐饮公司等餐饮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研究出“香煎鱼糕”“翡翠鱼蛋”“糟溜鱼豆泡”等新菜品,并在北京市中等职业院校烹饪技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培养学徒主要是靠‘传帮带’,师傅能做什么,就带着学生一起做。”杨朝辉说,“我们只是教授基本功,学生毕业后,分配到汽车厂就装汽车,分配到飞机厂就装飞机,分配到军工厂就装导弹,虽然都属于钳工,但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有些徒弟能干的活师傅不一定能干。”
 
   “工作室有两个目的,一是带徒弟,一是传承技艺,而口传心授是传艺授徒的核心要义。”杨春鹏认为,“带学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学到的东西原封不动颁给学生;第二个阶段是把自己创造的方法告诉他,带有启发性;第三个阶段是开始我说的少做得多,后来说一点也做一点,最后我说得多做得少。让学生亲自动手,老师坐在一边指点,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为驾驭好这“四驾马”车,确保工作室严谨、有序、高效运行,学院在运行过程中制定了《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首席技师考核管理办法》、《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首席技师考核评价方案》和《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首席技师考核细则》等一整套管理制度。还调配出专门办公区域和设备设施,场地规划按照其功能划分为实习区和工作区,配备专门实习实验设备和办公用具,充分满足了工作室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交流、传授技艺等工作要求。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下一步
 
   前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内蒙古等地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那么,作为技师院校中建立起来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对此有哪些考虑?
 
   “新型学徒制的具体实施以企业牵头为主,对于学校来说,我们要做的是有符合企业培训需求的专业,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师资。”贾芹芹说,“随着学制教育市场份额的萎缩,我们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企业培训上来。通过校企相融,增进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也是我们在基地建设中总结的经验之一。”
 
   除了“个人定制、强化训练、重点突破”为原则的“大赛集训定制模式”,基地还研发出依据个性特点、结合生产实际、提升综合素质的“技师研修模式”。例如,烹饪专业按照“深入企业调研→听取专家意见→设计培训方案→征求学员意见→修改调整方案→实施培训计划→考核总结交流→后续服务”的流程,先后为首旅集团、全聚德、聚德华天等老字号餐饮企业量身定制技师研修培训方案,针对不同企业特点,开展具有特色的技师研修培训,达到预期的研修目标。
 
   “下一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一方面会继续扩大社会培训的市场份额,开拓新的培训企业,其中,企业定制的培训项目也列入计划,并且是重中之重。”贾芹芹说,“另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培训,比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在就业之前,会到我们这里来培训三个月。此外,还有培训对象包括农民工在内的高端技师研修。”(2015年10月采访、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