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的往事


清明祭扫的往事
喻建国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途中重耳饥病交加,处于气息奄奄的状态。此时介子推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使其免遭丧命。19年后,重耳登上了晋国王位,即晋文公,登基之初,大肆分封,却独独忘了介子推。这时介子推也因献良策被冷遇而离晋文公退隐绵山。晋文公不忘旧恩,率众臣赶往绵山,却遍找无着,便想出烧山引介子推出来。不料烧了三天,仍不见影。经过搜山,发现介子推伴其老母已葬身火海。晋文公十分悲痛,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日子每年在全国家家禁烟火、吃冷食。每年晋文公还去吊唁介子推,一次他发现介子推蒙难处的柳树重又发青,便赐名“清明柳”。久而久之,寒食节就这样形成了,寒食之后的第二天也被人们习以为常地认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实际上是中国的感恩节,它处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该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加,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由于寒食因由,衍生了祭祀祖先,便开始了对祖先坟地的清扫,扫墓成风,展现了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感恩行孝的万千表现。20065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更为清明画龙点睛,抹上浓浓的文化色彩。
我很少参加清明节的活动,到目前为止有过三回。1966年的清明节,那一天和亲戚们一起去上海某公墓祭扫我的大舅舅,那一天大热,我脱得只剩一件汗衫,还大汗淋漓。我那时有一台照相机,那个时候这是很稀罕的物品,我为亲戚们拍了很多照片,有一张是众亲们有层次地缓行而来,我的小外甥女,当时仅6岁突然离群向我奔来,快门就此按下,这张照片成了亲们众相保存的照片。不料两个月以后,这里的公墓就遭到大劫,全被敲碎击破,和四旧一起彻底完蛋。1998年,我去杭州南山公墓祭扫家母,随着祭扫队伍,足足走了一个时辰才来到家母墓前,那个祭扫人群的蜂拥简直就是一支自发的大游行队伍,那天也是大热,边走边挥汗。2015年,我回奉新祭扫祖父母的坟地,和奉新众亲们披荆斩棘,来到墓前,我还临时自封为主持人,主持了祭扫,气氛浓烈,萦怀不忘。
明天又是清明,我将随妻去祭扫岳母,也就是清明祭扫的第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