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经济学(一):马歇尔的生平与著作


 马歇尔经济学(一):马歇尔的生平与著作

2019-5-25

“边际革命”为经济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引起经济学内部的矛盾和分离。经济学的发展需要一次系统的整合,以弥合边际学派与古典学派之间,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之间的冲突。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在马歇尔的肩上。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他以边际效用价值论的重要阐释者,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奠基人的身份奠定了在经济思想史上地位,更以他所完成的经济学历史上的第二次综合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马歇尔所处的时代

马歇尔出生的时候,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发展和生产力进步,使英国经济空前繁荣,不仅成为“世界工厂”,而且已成为“日不落帝国”。当时在英国占据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这一学说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之后,英国经济增速放慢,并逐渐陷入长期萧条。18501870年间,工业生产年均增长3.2%18701913年间,年均增长仅1.9%。农业的形势更加严峻,海上运输条件的改善,价格低廉的北美农产品大量涌入,英国农业日渐衰落。工农业生产的衰退,使英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德国、美国等后起国家则借助工业革命的成果突飞猛进,成为英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利竞争者。国内经济的衰退,国际地位的下降,使英国国内矛盾不断加剧,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在持续经济停滞的背景下,失业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日趋恶化。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法国、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工人运动的影响渗透到英国,从19世纪80年代起,英国工人运动走向高潮。

社会经济实践的变化在经济理论上有所反映。19世纪50年代以来,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理论体系一直在英国占据着主导地位。经济形势的变化,理论解释能力的下降,使其主流地位岌岌可危。由于技术进步及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劳工组织的日趋壮大,马尔萨斯悲观的人口理论不再被人们接受。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主要的阶级利益冲突不再是发生于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而是发生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于是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受到怀疑。约翰·穆勒也不再满意自己的工资基金理论,在1869年正式宣布放弃这一学说。古典经济学以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生产成本理论,以及作为古典经济学哲学基础的功利主义,也受到新一代经济学家的攻击。古典经济学所面临的破坏性力量,主要来自历史学派和边际学派。德国历史学派把历史归纳法作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方法,强调经济理论的特殊性而不是一般性,强调经济政策的国民性而不是普适性。他们把政治经济学或者国民经济学看成是一门归纳的而不是演绎的科学,一门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科学。

19世纪上半叶,边际分析在德国、法国的学者中间得到传播。冯·屠能(17831850)、古诺(18011877)、杜普伊特(18041866)、戈森(18101858)等经济学家在边际方法应用上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18351882)、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18401921)和在瑞士洛桑学院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18341910),先后提出边际主义经济学说,掀起了“边际革命”。边际学派抛弃古典经济学注重供给(生产)分析的传统,主张从需求(消费)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学。边际学派借助于微积分等数学工具,从增量而不是总量或者平均量的角度分析经济问题,构建起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理论为支柱的理论体系,从而使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现实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理论研究的进步,而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又带来新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理论发展的一定阶段,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综合或者整合,既是统一思想的需要,又是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的需要。整合古典学派和边际学派,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关系,是边际革命之后理论发展面临的任务。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到了马歇尔肩上。

 二、马歇尔的生平

1842726日,马歇尔出生于伦敦郊区的克拉彭。他的父亲威廉·马歇尔是英格兰银行的一名低级职员。马歇尔家族是个牧师世家,他的曾曾祖父和曾祖父都曾经是英国西部有影响的牧师。马歇尔的父亲为他设计的人生道路就是成为体面而收入稳定的牧师。威廉·马歇尔是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对女性“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傲慢之情”[1];他曾经写过一篇《男性的权利和女性的义务》的短论,表达他的性别偏见。老马歇尔的观念可能对马歇尔产生影响,在马歇尔成为剑桥大学教授时,曾经积极参与反对授予女生经济学学位的活动。

9岁时,马歇尔进入商人泰勒开办的学校就读。在父亲为他规划的人生道路上,古典文学学习是必备的环节,但马歇尔认为学习古典文学是浪费时间。他的兴趣在数学,而且他的数学老师也认为他有数学天赋。1861年,马歇尔凭借优越的成绩获得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奖学金。这意味着他将学习神学并成为牧师,这正是父亲对他的期望。但马歇尔的志趣并不在此。他以坚定的意志与父亲的顽固对抗。“数学就意味着解放。……即使做一名杂役,他也要探求几何的奥秘,窥测无穷的寰宇。”[2]放弃牛津大学的奖学金,马歇尔的父亲没有经济能力供他继续求学。好在他富有的叔叔为他提供了一笔贷款,使他得以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

1865年,马歇尔以数学学位考试第二名的成绩毕业,随后被选为研究员。为了偿还贷款,马歇尔曾经到新近成立的克利夫顿学院担任数学代课老师。其间,经人介绍,进入哲学家、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18381900)为核心的知识界小圈子。马歇尔接受了西奇威克的功利主义思想,对伦理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西奇威克去世后的纪念集会上,马歇尔说,“在伦理学领域,我的确是他的学生,……是他塑造了我。可以说,他是我精神上的父亲。”[3]

1866年,马歇尔到苏格兰及英格兰北部工业区旅行,考察了那里的贫民窟和工人居住区,了解到工人阶级的贫困现状。与自幼接受的宗教熏陶有关,马歇尔对人世间的不平等及劳苦大众的贫困怀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感。他关注穷人的处境,思考帮助穷人解脱穷困的途径这样,作为一个学者的马歇尔将自己的研究兴趣从伦理学转移到了经济学。马歇尔在晚年回顾说:“我当时认为要对现存的社会状况进行一番论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一位朋友,他在人们现在称作道德科学的领域里很渊博,他总是对我说:‘噢!如果你懂政治经济学,你就不会这么说了。’于是,我就阅读了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并被它深深吸引住了。我怀疑机会不均等状况的合理性,甚于我对物质享受不平等状况的怀疑。因此,我就利用假期走访了几个城市中最贫穷的地区,我从一个街区走到另外一个街区,看到一张张贫穷的脸。这之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尽我所能地对政治经济学进行彻底的研究。”[4]

1868年,马歇尔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道德科学讲师。道德科学中包括经济学的内容,马歇尔的经济学家生涯正式开始。之后九年,马歇尔一直在这一位置上从事研究和教学。在奠定自己作为经济学家的知识基础的这段时间,马歇尔广泛阅读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德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希·李斯特、威廉·罗雪尔、冯·施莫勒,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边际主义的奠基人古诺、屠能,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家罗伯特·欧文、卡尔·马克思等人的著作。这期间,马歇尔写过大量的研究文稿,涉及经济学、哲学、政治及其他领域。

1877年,马歇尔与玛丽·佩利结婚。她曾经是马歇尔的学生,当时担任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的经济学讲师。因为剑桥大学对研究员的禁欲主义要求,结婚使马歇尔失去了研究员资格。马歇尔不得不离开剑桥大学前往新成立的布里斯托尔大学大学学院,担任首任院长和政治经济学教授。其间,马歇尔开始系统总结自己的经济学思想,并开始准备《经济学原理》的写作。1883年,马歇尔应邀担任牛津大学巴里奥学院(17401746年,亚当·斯密曾经在这个学院学习)研究员和政治经济学讲师,接替上一年去世的著名经济史学家A·汤因比讲授经济史。

1885年,剑桥大学的禁欲主义的校规被废除,马歇尔被邀请回来接替上一年去世的福斯特,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他在这个岗位上服务了二十三年,直到1908年退休。在剑桥大学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的二十几年,是马歇尔收获人生丰硕成果的时期。在这期间,马歇尔出版了他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巨著《经济学原理》,构建了微观经济学的第一个宏伟体系;在这期间,剑桥大学经济学系成立,经济学学位考试独立运作;在这期间,他教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后来成为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和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

1885年马歇尔回到剑桥大学的时候,政治经济学只是伦理学和历史学的学位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的这样一种学科从属地位与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迫切需要显然不相适应。马歇尔在就职演讲“经济学目前的地位”中提出,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是经济学面临的任务,由于经济学依附于伦理学,其教学只是在伦理科学里面被分配了一个很小的空间,其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马歇尔提出,促进经济学教学和科研的发展,需要提升经济学的学科地位,需要设立独立的经济学学位考试。经过马歇尔长期努力,1903年,经济学学位考试终于独立出来。

对于马歇尔为经济学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所做出的贡献,凯恩斯满腔热情地歌颂到,“他是前所未有的第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把这一学科建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使它拥有自己的基础,并且像物理学或生物学那样具有高度的科学精确性。……在他之后,经济学就不像穆勒、杰文斯和西奇威克的时代那样,作为伦理科学的分支之一,可以由一位哲学家轻而易举地驾驭了。他最先树立起了对这一学科的专业的科学态度,让它超脱于世俗的争论之上,像生理学远离普通医学那样远离政治。”[5]

 三、马歇尔的主要著作

(一)马歇尔早期的经济学研究

1867年前后,马歇尔正式开始系统的经济学学习和研究。马歇尔的经济学历程,是从研读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起步的。之后,直到构建起自己独立的经济学体系,马歇尔的经济学研究都以约翰·穆勒的经济学为基础和对象。作为一个数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员,马歇尔真正的经济学启蒙教师就是约翰·穆勒。熊彼特纪念马歇尔的文章中说,“他对约翰·穆勒毕生保持着可以说是子女对父母般的尊敬。”[6]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初始阶段,除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外,马歇尔还阅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罗雪尔等历史学派经济学家的著作。从这些古典或者具有古典色彩的经济学著作中,马歇尔接受了经济学的基本观念、概念和原理,培养了自己基本的经济学素养。

马歇尔研究经济学之前的19世纪2060年代,经济学研究中的数学应用渐成趋势。1826年,德国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屠能出版了《孤立国》,提出当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时的“收入最大化原则”(MR=MC)。1838年,法国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古诺出版了《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研究了寡头理论,提出需求函数和需求曲线。关于古诺对边际分析的贡献,现代美国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豪伊说:“有了古诺,需求表和需求函数以及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就进入了经济学的文献之中;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这样的相关概念也是如此。”[7]1844年,法国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师、经济学家杜普伊特发表了《论效用及其测量》,提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根据边际效用曲线得出需求曲线,并实际上阐述了“消费者剩余”的观念。1854年,德国数学家和经济学家戈森出版了《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人类行为的规范 》,应用数学方法,系统阐述了关于边际效用递减的“戈森第一定律”和关于边际效用相等的“戈森第二定律”。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62年呈交给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并在186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用边际方法研究了价值决定问题。

马歇尔一开始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就遭遇了以上两股知识源流,他试图应用数学研究古典理论,或者将古典理论转化为数学。1869年,马歇尔写出了平生第一篇经济学手稿,讨论租金上升的经济影响。在这里,他有意识地使用了曲线工具,其分析内容则来自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第二篇手稿产生在1870年,讨论的是穆勒的工资理论。1871年,马歇尔写出第三篇经济学手稿,讨论货币问题。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货币理论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金余额说的核心观念。1871年,马歇尔还写过一篇关于价值问题的手稿。这篇论文从评述“斯密悖论”入手,讨论了杜尔哥的易货贸易思想,分析了穆勒的价值理论。这篇手稿在马歇尔经济思想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引入了供求图表,首次展示了后来被称为“马歇尔交叉”的供求均衡分析,它把收益递减规律和价值决定联系起来,还引入了时间分析。这些思想和方法在马歇尔之后的研究中被不断深化和细化,后来在《经济学原理》中得到成熟的展现。马歇尔的这篇创造性的文稿,明显受到过古诺的影响。19世纪70年代早期,马歇尔还写过一篇关于国际贸易的手稿。在这篇论文中,马歇尔将穆勒分析国际贸易的出价曲线转化为几何形式,用效用分析代替了福利分析。这些理论和方法经过后来的加工处理,也进入其正式的理论体系当中。马歇尔的这些研究,内容大多取自穆勒,也有少量取自斯密和李嘉图。而方法,尤其是数学和几何则更多受到古诺和屠能的影响。以上这些文稿都没有发表,但其思想则进入了后来的《经济学原理》中。

马歇尔的第一篇正式论文,是1872年发表在《学术》杂志上的《评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英语世界里第一部系统阐述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著作,也是将数学分析应用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著作。通过数学化古典经济学理论实现经济学新方法与传统理论的结合,是马歇尔一直在努力的工作。马歇尔正在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移动,杰文斯却捷足先登了。这让马歇尔有些失落,有些恼怒。马歇尔肯定了杰文斯边际分析方法的意义,但认为就内容来讲杰文斯的著作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其理论价值有限。马歇尔后来在《经济学原理》中系统阐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承认自己受到过古诺和屠能的影响,但否认自己的理论与杰文斯的关系。[8]1873年,马歇尔发表了论文《用图表描述与垄断有关的经济问题》,分析论证了垄断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问题。这个问题虽然古诺在1838年就讨论过,但经马歇尔改进的分析显得更加简略而清楚。1876年,马歇尔发表论文《论穆勒的价值理论》,回应当代部分经济学家对穆勒的批评。马歇尔承认,当代经济学家包括他自己的很多理论探索,很大程度上是对穆勒及其他古典经济学家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穆勒的理论虽然在某些方面显得混淆,但只要澄清一下就可以成为价值理论分析的要素;穆勒是重建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基础。

马歇尔早期的这些文稿或论文,以古典经济学尤其是穆勒经济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数理分析为主要研究工具,体现着传统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学新方法的结合。在这些早期研究中,马歇尔创造性综合的能力已经得以体现。这些研究成果,在其后来的著作中得以进一步的成熟化和系统化。

(二)马歇尔的主要著作

1877年,马歇尔进入布里斯托尔大学,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马歇尔的授课仍然以穆勒经济学为基础,同时继续尝试经济学新方法的应用。1879年,马歇尔的第一部著作(与其夫人玛丽·佩利合著)《产业经济学》出版。这本书本来是玛丽·佩利为剑桥大学函授部编写的初级经济学入门教材。在他们于1877年结婚后,这部著作的编写主要由马歇尔完成,因而得以体现马歇尔的思想和观念。《产业经济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具有概论的性质。讨论了经济学的性质、目的和方法;介绍了生产理论、工业组织和劳动分工;分析了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问题;讨论了农民所有权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这一部分可以看成是对穆勒经济学的讨论和发展,其中到处渗透着穆勒的影响。第二部分讨论供给、需求与一般价值。介绍了需求规律,竞争对工资、收益和价格的影响;分析了生产成本、工资、租金和利润。在研究工资变动时,引入了时间因素,提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一个人的工资等于所生产商品的贴现值。这是马歇尔第一次在自己著作中应用时间因素分析经济问题。第三部分讨论市场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货币购买力、信贷、市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该书最后一部分内容讨论了工会及合作的有关问题,显示出年轻时候的马歇尔还具有某些社会主义的倾向,这是他受约翰·穆勒和罗伯特·欧文影响留下的痕迹。尽管后来马歇尔对这本书的出版有后悔之意,但这本书不仅一面世就取得市场成功,而且在马歇尔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呈现了价值、工资和收益理论的框架,延续了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线索。”[9]施蒂格勒说,这本书自朗菲尔德和巴特时代以来第一次提出边际生产力理论。事实上,《产业经济学》可以看成是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准备。需求规律,供给规律,边际生产力理论在马歇尔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些内容在《产业经济学》已经得到很好的阐释。对马歇尔的理论创造具有重要影响的时间因素问题,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初步的阐释。

1879年面世的还有马歇尔的另外一部篇幅不大的著作,《对外贸易和国内价值的纯理论》。该书并非公开出版,而是由马歇尔的导师和朋友亨利·西奇威克私下印发的。马歇尔有着对现实和理论的深刻洞察力,有着卓越的理论创新能力。但他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认真严谨到了苛刻的程度。在新思想和新发现形成文字之前,总要经过长期的酝酿,并在学生和同行之间交流。除非经过异常严谨的论证分析,他不轻易发表。19世纪70年代,马歇尔应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学已经取得某些成就,这些成就已经应用于教学当中,但还没有正式出版。西奇威克担心马歇尔的这些成就被人冒用,于是私下里帮助他印发了这部著作,并将副本寄送给国内外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在这部著作的对外贸易部分,用逆需求曲线解释了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还讨论了贸易均衡的稳定性与非稳定性问题。在国内价值部分,构建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析了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稳定性和非稳定性问题;进一步,运用需求曲线分析了消费者剩余问题,并用消费者剩余研究了税收和补贴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外对贸易和国内价值的纯理论》为后来马歇尔的很多研究提供了分析基础。有关国内价值的认识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得到更为详细的讨论,有关对外贸易的讨论在1923年出版的《货币、信用和商业》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879年的两部著作出版之后,马歇尔准备撰写一部有关经济学原理的综合著作,内容涵盖国内价值纯理论的所有方面。《经济学原理》的体系构建工作,大多是在1881-1882年期间在欧洲旅游度假中完成的。马歇尔担任布里斯托尔大学大学学院院长及政治经济学教授之后,繁重的行政工作占有了他大量时间和精力,学术研究受到严重影响。这期间他的研究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不仅如此,马歇尔的身体也被拖垮了。1881年,马歇尔辞去院长职务,从行政工作中解脱出来,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休假。马歇尔正式撰写《经济学原理》,就是从休假的第一站西西里岛开始的。根据玛丽·佩利的回忆,就是在巴勒莫阳光充足的宾馆屋顶,马歇尔发现弹性概念,并完成了《经济学原理》第三部分的初稿。离开西西里岛之后,他们继续在欧洲各地游历。旅游经过的每一座城市,都留下《经济学原理》创作的痕迹。一年的休假结束,《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1883年,马歇尔进入牛津大学之后,继续为《经济学原理》充实内容。1886年,《经济学原理》的撰写工作基本完成,马歇尔向麦克米兰出版社提出出版申请,并邀请约翰·内维尔·凯恩斯对全书进行校对。18907月,《经济学原理》正式出版。

《经济学原理》一书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讨论了经济学的性质、对象和方法。第二部分,概念的界定。讨论了经济学的分类和术语的运用。第三部分,需求和消费。介绍了需求规律,需求表,需求弹性和消费者剩余。第四部分,生产和供给。介绍了边际效用,供给和供给规律,产业组织,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报酬递增、递减与不变规律等等。这部分被认为是马歇尔经济学中最具有独创性的一部分。第五部分,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理论。讨论了市场,市场周期与短期、长期的供给/需求均衡,效用最大化理论以及不完全竞争理论。这部分的内容被认为给之后的经济学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第六部分,对生产成本的深入探讨。讨论了时间因素、准租、人力资本、直接成本和总成本等内容。第七部分,价值、分配和交换理论。介绍了分配理论史、劳动价格、地租及经济发展等内容。《经济学原理》一面世就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其完善的体系,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见解,清晰的解释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经济学原理》被誉为可以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的《资本论》媲美的著作;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则将《经济学原理》誉为经济学经典著作的开始。《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意味着马歇尔综合古典经济学和边际学派经济学使命的基本完成,意味着经济学历史上第一个微观经济学综合体系的建立,同时也意味着剑桥学派理论基础的奠定。

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是以“第一卷”的形式出版。按照计划,马歇尔准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研究第一卷尚未涉及或者尚未深入的某些领域,比如国际贸易问题,完成第二卷的撰写和出版。但是,第一卷出版之后,马歇尔就忙于一再修订再版,这占去了他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第二卷的撰写和出版工作一再被推迟。到1910年,《经济学原理》第六版时,马歇尔正式宣布放弃第二卷计划。《经济学原理》第二卷被推迟乃至放弃,还与马歇尔准备出版《产业经济学概论》有关。1891年《经济学原理》第二版出版后,马歇尔就着手准备它的一个缩写版。出版缩写版,似乎是为了给初学者提供一本更加简明易读的《经济学原理》。该书结构与《经济学原理》基本相同,内容上也没有多大差异,只是省略了原书中大量严谨的分析和生动的阐述。该书后来被证明是一个失败。因为内容深奥难懂,叙述晦涩不明,初学者不接受,研究者也对其敬而远之。马歇尔出版此书的目的令人生疑。此书虽然名为《产业经济学概论》,但与1879年出版的《产业经济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有很大差异。马歇尔出版此书似乎只是为了替代那本在学术上和市场上都取得成功的《产业经济学》。其中的原由,可能是作为男权主义者的马歇尔不愿意将自己的名字与妻子的名字署在同一本书的封面上。

1908年,马歇尔从剑桥大学退休。作为学者,退休并不意味着学术生命的终结。马歇尔继续在经济学的山峰上跋涉。1919年,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马歇尔出版了《产业与贸易》。这部著作重点讨论的是技术进步及其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国家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产业和贸易模式的影响,揭示国家和地理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第二部分,研究当代经济组织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主要讨论了收益递增现象。这部分内容被看成是对《经济学原理》的生产理论的有益补充。第三部分,讨论了垄断及垄断市场,不同国家的垄断组织的形式及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对劳工阶层的影响,行业管制及经济发展等问题。这部著作取得了市场成功,并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玛丽·佩利说该书是对亚当·斯密伟大著作的缅怀和进一步的论述,还说这是马歇尔最后的建设性工作。[10]同《经济学原理》成为之后很长时期的经济学标准教科书一样,《产业与贸易》也成为很长时期内产业经济学的标准教科书。

 马歇尔的最后一部著作是1923年出版的《货币、信用和商业》。这部著作由玛丽·佩利编辑,其材料是马歇尔早年公开或未公开的一些文稿。据凯恩斯所说,这本书“主要是把早期创作的一些片段拼凑起来,有些甚至是五十年前撰写的……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流露出陈旧的迹象。”[11]本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货币。讨论了货币的职能、一般购买力的衡量和货币需求等。第二部分,商业信用。讨论了资本市场、股票市场、银行、股票交易所等。第三部分,国际贸易。讨论了国际贸易的本质和意义,国际贸易收支,外汇和汇率,逆需求曲线,贸易条件等。第四部分,产业与信用的波动。讨论了失业,金融危机,货币市场及其对产业波动的反应等。马歇尔最后这部著作没有像此前的《经济学原理》及《产业和贸易》一样取得市场成功。由于销路不好,之后就没有再版。

作为终身以学术为业的经济学家,马歇尔算不上著作等身。据凯恩斯的分析,马歇尔一生著作不多,与他的某些个人原因有关。一是他身体不是很健壮,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思考,也不能长时间伏案写作;二是他总是关注与人类福祉和贫苦百姓生活相关的现实问题,这也影响他集中注意力于纯理论的思考;三是马歇尔很享受剑桥大学的口授传统,他乐于将自己的经济学创见与学生和同行直接交流,写作和发表在很多时候被他看成不必要。最重要的,是他对研究和写作的严谨态度“他在写作时精益求精,锱铢必较,表述力求准确,这也妨碍他成为一位写作快捷的作家。”[12]马歇尔对待写作的严谨和苛刻,还因为他“过于害怕犯错误,面对批评脸皮太薄,对反对意见太容易着恼”[13]。这虽然是个性的弱点,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却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优点。马歇尔的著作虽然不多,但仅一部《经济学原理》就足以奠定他在经济思想史上伟大经济学家的地位。

 ps;在此贴出之“马歇尔经济学”系列文字,载于严鹏飞,陈银娥主编之《新编经济思想史》之“第三卷从李嘉图到边际革命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为本人编写之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的内容。在此贴出,希望对同学们学习有所帮助。



[1] 凯恩斯:《精英的聚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174

[2] 凯恩斯:《精英的聚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175

[3] 凯恩斯:《精英的聚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179

[4] 凯恩斯:《精英的聚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181182

[5] 凯恩斯:《精英的聚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226

[6]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P130

[7] 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438439

[8] 据理查德·豪伊的《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杰文斯著作的出版,对马歇尔是一个打击。马歇尔不仅拒绝承认自己与杰文斯的关系,在私下交谈、授课及通信中,甚至声称自己对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优先权。马歇尔的这一要求显然不成立。杰文斯在1862年提交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论文中正式阐述了有关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思想,而马歇尔正式学习和研究经济学是从1867年开始的。事实上,马歇尔最初阐述有关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思想时,还使用过杰文斯提出的“最后效用”概念,只是后来才慢慢放弃。另外据凯恩斯为杰文斯和马歇尔所写的传记文章。马歇尔对杰文斯的态度,除了与边际分析方法及边际效用价值论优先权有关之外,可能还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关于经济学中数学分析的性质和作用的问题,二是对待约翰·穆勒经济学的态度。在杰文斯那里,不仅经济学中一切问题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数学处理,而且,经济学本质上就是数学。而既是经济学家同时又是数学家的马歇尔对待经济学中的数学应用则持有更加保守而中庸的态度。在马歇尔看来,经济学研究有必要使用数学,但数学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表述或者论证的方式。二人对待约翰·穆勒的态度是针锋相对的。杰文斯对他讲课时必须使用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作为教材深恶痛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最后一部分,他控诉和谴责了“权威”对思想和学术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而对马歇尔来说,约翰·穆勒不仅是他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而且是他理论创造的重要源泉。他甚至对穆勒怀有一种父母般的情感。据荣卡格利亚的《西方经济思想史》,马歇尔试图构建一个综合体系,似乎是因为杰文斯抢先发表了有关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著作,马歇尔只能以另一种方式展现自己的理论贡献。

[9] 彼得·格罗尼维根:《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P60

[10] 彼得·格罗尼维根:《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P172

[11] 彼得·格罗尼维根:《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P182

[12] 凯恩斯:《精英的聚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205

[13] 凯恩斯:《精英的聚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