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苏百钧中国工笔画


  工笔花鸟画大家苏百钧

  2019年5月26日下午,在重庆美术馆,几个孩子要求与著名工笔花鸟画画家苏百钧一起合影,苏百钧微笑着和孩子们合影,我正好路过,随手用手机拍下充满童趣、童真的画面,之后我也请求与苏百钧教授合影,之前我在一楼大厅与观展的观众一起欣赏了苏百钧创作的近百幅中国工笔画作品,没有想到这是展览的最后一天下午十六点,来不及用心仔细观摩每一幅作品,但能与慈祥、谦和的中国工笔花鸟画大家苏百钧教授见面、讨教与交流,确实十分荣幸。

  《闳约逸致——苏百钧中国工笔画展》2019年5月10日下午在位于解放碑的重庆美术馆开幕,画展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共展出苏百钧多年来创作的130余幅作品,是继广州、海南、北京之后,苏百钧个人巡回展的第四站,5月26日 圆满闭幕。展出作品是苏百钧长期深入生活、努力探索和创作的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不论是造型、笔墨,还是线条、气息,苏百钧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用现代人的情感和认识重新阐释传统,形成了个人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和创作脉络。

  苏百钧,多年来一直将“真淳”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其笔下多是充满乡野情趣的汀花芦苇、水鸟渊鱼。本次展览以“闳约逸致”为主题,“闳”指画面格局之大,“约”意在承接传统之法度,“逸”指高格调、高品位的要求,“致”即是体现画面的高雅、精致,这体现苏百钧毕生的艺术追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苏百钧先生集学养、功力、画品、创造力于一体。一方面他坚定自持、虔敬正诚地循主流正途,对中国工笔花鸟艺术的经典研精究微,坚忍不拔地缘遐迹文脉探寻艺道堂奥;另一方面,他始终不愠不躁地思考画理、锤炼笔墨、推敲章法、琢磨技巧,用功极勤,以至汲得大成自我的百家滋养。概而言之,苏百钧的工笔花鸟画艺术如俨俨高峰超拔于当代画坛,堪称艺术创作正道高致的表率

  工笔画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 表达精致,清新脱俗,追求“笔工而意写”和画家主观精神的表达,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崇尚意境和情趣的体现,苏百钧的工笔花鸟画不满足于对自然的单纯摹拟,“意”是工笔花鸟画的灵魂,他以精细不苟的表现手法和借物抒情的诗意表现,把创作意念寓意于自然物象中,运用了中国传统重彩技法与岭南破墨法和撞水、撞彩技法的融合,使中国传统重彩绘画在当代焕发出艺术的生机与活力。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苏百钧生于书画世家,其父为岭南画派名家苏卧农先生,受家庭影响他自小对于绘事耳濡目染,并得其父亲授,上学之前就已经会拿着画板对景写生,再加上生长于南粤之地,满眼枝繁叶茂、鸟语花香,自然之美深深刻印在了他的心底。早年还回乡当过知青花农,真可谓一身浸润于花香鸟语、翰墨丹青的世界,有着得天独厚的成才条件。然而,世上没有不学而知的天才。苏百钧令人景仰的绘画艺术成就,得之于他以守正且超然的自为之力,将人生机缘的或然化为必然。

  与西方静物不同,中国画讲究主客观交融,把花鸟作为人来看待,画花鸟的过程是人与物之间心灵的交流。苏百钧通过对传统经典的研究,加上对花鸟的感情和特殊的体验,一路走来专注于中国工笔画的深入与研究。论是造型、笔墨,还是线条、气息,苏百钧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用现代人的情感和认识重新阐释传统,形成了个人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和创作脉络。

  苏百钧先生的夫人、作家雷承影女士撰文说,人生漫长的旅途中,在每一处茫茫的渡口能停留驻足、值得寻味的能有几回?百钧的艺术取向来源于生活,发自于真情,工笔花鸟画沿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跋涉。忠诚于艺术且献身于艺术,百钧对待人生以真、善、美为准则,对待生活静谧、平和,对待事物自然、敏感。把时间、精力、倾情投入到创作之中。对故土的眷恋、对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在花鸟画的模式中以优美叹惋的笔调,将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而一一呈现于画幅中。他真诚的情感迸发出创作的冲动,以自身的实践在画幅上一辈子辛勤劳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在《正道高致的表率——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品读》中指出:“苏百钧可谓一身浸润于花香鸟语、翰墨丹青的世界,有着得天独厚的成才条件。他始终坚定自持,卓尔不群,虔敬正诚地循主流正途,默然苦修传统功课,对中国工笔花鸟艺术的经典厚积,研精究微,广采博取,坚忍不拔地缘遐迹文脉探寻艺道堂奥。长期以来,他远师宋元,近承岭南,始终不愠不躁地思考画理、锤炼笔墨、推敲章法、琢磨技巧,殚精竭虑,用功极勤,以至汲得大成自我的百家滋养。”

  节选部分美术评论家对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的评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苏百钧先生集学养、功力、画品、创造力于一体。一方面他坚定自持、虔敬正诚地循主流正途,对中国工笔花鸟艺术的经典研精究微,坚忍不拔地缘遐迹文脉探寻艺道堂奥;另一方面,他始终不愠不躁地思考画理、锤炼笔墨、推敲章法、琢磨技巧,用功极勤,以至汲得大成自我的百家滋养。为学为艺,修身为本于苏百钧的守正与超然,造就了他全面的人文修养、深厚的专业功底和超强的创造力。

  苏百钧先生是一位非常用功、非常努力,在工笔花鸟画方面有自己独特风格和建树的艺术家。他到中央美院之后,在教学上非常认真,对于培养下一代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所以我看了画展以后,我都很惊讶,因为工笔画是非常费时间的。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种静逸的、文静的、典雅的气息,反映出他多方面的文化修养。

  ——潘公凯

  苏百钧先生的作品中,传统精义成为支撑,现代感受则为引道,笔下形象生动而丰富,作品气象清雅而别致。最为突出的是,他的创作重在造境,绢素空间成为花鸟生命的家园,均是有情、有感、有形、有意之境。可以说,他是新时期以来中国花鸟画创作走向“大花鸟境界”的一位突出的中年代表。

  更值得欣赏的是苏百钧先生沉潜治艺的心境。他不善言辨的性格和内倾的心理,使他的艺术历程成为不断向内心走去的过程。在接近和体察物象之时,他对悟鸟语,独领花义,感怀自然奥秘,解读生——范迪安

  苏百钧老师的画同他的人品一样,明朗、淳朴而稳健,而且他有着深厚的传统学养,并注重当代的人文体验,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开拓出清新的笔墨,清新的意境,清新的风格。他把写生传统继承发扬光大。写生,就是品格和画格。在他的画中特别能感受到“格”与“意”。格把握住了,随意赋彩就会产生。从而在传统工笔画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新气象。

  ——田黎明

  在传统绘画领域里面,苏百钧老师不但自己能够研究得非常深透,而且在花鸟画教学中,尤其是临摹课,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他的创作也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生活与创作三者间的关系,这对我们中国画的花鸟画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

  ——唐勇力

  苏百钧先生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里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保持了中华民族的格调、审美的情趣。在此基础上,更注重写生,更关注现实。他尊重传统工笔画的立意、设色、布局、线条等完整的表现体系,但他不为这一套程式所束缚。在程式和生活感受面前,他更尊重后者。他善于提炼自己新鲜的生活感受,并从中获得可贵的意和趣。这样,他描绘的对象便自然给予了他的感情,表达了他的“意”。而且,由于他把这种对自然景物的体悟升华到人生的某种理想境界,他表达的“意”便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从而也使作品意味隽永。

  ——邵大箴

  苏百钧老师特别喜欢读书,是个学者型的画家,从他的画中,我确实感觉到中国宋元花鸟画的传统,无论境界,还是表现手法,那种审美趣味的确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东西,这其中当然有他自己的东西。

  苏先生的画中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甚至也有现代构成的东西,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蒋采蘋

  苏百钧通过家学和美院教育,继承了岭南派折中中西的传统,集中了宋元工笔花鸟画的精致雅丽,西方绘画的色彩表现力,现代艺术的构成,突破了前人程式,强化了形式感,发展了中国画尚意抒情的优良传统。他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美感,以具象、装饰和抽象相结合的手法,进行提炼,以意造型,因意造境,随意赋彩,形成了表现现代人视觉感受经验又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语言技巧,创造了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又得之象外的意境和境界,构建了诗心观照下的精神家园。

  ——薛永年

  苏百钧艺术简介

  苏百钧,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研究员,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画会副会长、中国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全国美展评审委员。

  1951 年生于广州,1987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导师为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0 年起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课程教学,作为重点人才引进调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为文学硕士、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花鸟教研室主任。

  作品曾获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展览金奖一次、学术奖三次、大奖两次、铜奖三次。多幅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文化部新大楼、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作品《凤凰花木图》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并悬挂在金色大厅;《和平颂》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常委会议室;《和谐家园》被山东省委收藏并悬挂在蓝色大厅;《溢远清香》被中宣部收藏。

  出版个人专集 40 余种。其中,2007 年 12 月出版的《当代名家艺术观——苏百钧创作篇》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蔡律  2019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