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供具随意愿
【原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章旨】
悟道之人,变现自在。若不如是,则非正觉。
【译文】
‘我作佛时,国中菩萨,于诸佛前,自然呈现至诚之信,自然呈现解脱之愿,自然呈现放下之行。若不如是,则非正觉。’
【释义】
问:如何是本佛?如何是诸佛?
答曰:体上而言,假名本佛。相上立意,假名诸佛。本佛是心体,诸佛是心相。本佛唯一,名曰清净法身。诸佛无量,名曰百千万亿化身。
以圆明宝镜作喻,圆明宝镜,即是本佛。镜中万相,即是诸佛。圆明宝镜,只是一个。镜中万相,无量无数。
问:如何是“于诸佛前,现其德本”?
答曰:“于诸佛前”,不是在对象化的释迦佛面前,也不是在对象化的药师佛面前,乃至不是在任何对象化的佛面前,而是在当下的事境面前。在当下的事境面前,登地菩萨应当如何?应当“现其德本”。“现其德本”,即面对事境,呈现出本然清净之德。对境遇缘,还清净否?对镜遇缘,还挂碍否?若也清净,若也无碍,是名“现其德本”。
问:如何是“诸所求欲”?
答曰:“诸所求欲”,不是向对象化的佛求个什么东西,而是面对事境,求诸解脱。面对色相,求色解脱。面对受相,求受解脱。面对想相,求想解脱。面对行相,求行解脱。面对识相,求识解脱。即一切相,离一切相,是名诸佛。菩萨所求,不求别物,唯求离相,究竟成佛。
六祖惠能云:“若真心修行人,常见自己过。”面对一束鲜花,我们还有“过”否?能见此“过”否?面对一个观念,我们还有“过”否?能见此“过”否?“若真修行人,常见自己过”,哪怕是丝毫的“过”,也当了了见之。如是而见,是名“常见自己过”。经云“于诸佛前”,“诸所求欲”,就是于诸相前,常见自己过,誓愿得解脱。
问:如何是“供养之具”?
答曰:“供养之具”,不是世人所说的水果、鲜花、珍珠、玛瑙等等物品,而是返本还源的修行。
这个“供养”的“供”,是“众星拱北斗”的“拱”,是“向”的意思。与“向”相反,便是“背”。凡夫背觉向尘,终日捕风捉影。菩萨背尘向觉,处处不染世尘。若是真佛,则无背无向,无取无舍。何以故?全体是自己,哪里有他人?自己与自己,无能无所,绝待无对,更有什么背向?
这个“供养”的“养”,就是“保护”“保养”,就是要保护自己,时时合道,不随境迁。
这个“供养之具”的“具”,就是工具,就是返本还源的工具。返本还源的工具就是正确的修行。譬如般若波罗蜜,大智慧到彼岸。这个般若,这个大智慧,就是到达彼岸的工具。
应一切缘,现清净行。这是登地菩萨的修行,这是登地菩萨成佛的方法。到达了彼岸的人,回归了自性的人,他的见闻觉知,言行举止,皆是他的修行,皆是他的工具,皆是他的供养。
无我无人,供无所供,养无所养,是名真供养。一真法界,绝待真理,无能无所,无我无人。融入了这个境界中的人,无供者,无受者,全体是自己,哪里有能所?
未悟之前,所作的一切功德,悉皆供养自性佛,悉皆回向自性土。这是悟前的修行,亦名悟前的供养。悟了之后,随缘度众生,随缘消旧业。这是悟后的修行,亦名悟后的供养。
问:如何是十方诸佛?如何供养十方诸佛?
答曰:立足于自性,普现万相,则一切声,一切色,一切想,一切念,皆是本佛之庄严,皆是法身之化现。本佛之相,法身之化,是名一切诸佛。以清净心,应十方缘,即名供养十方诸佛。
自心妙体,是名本佛,亦名法身。心中万相,是名诸佛,亦名化身。本佛唯一尊,诸佛无量数。法身唯一身,化身百千亿。本佛及诸佛,法身及化身,原本是一人。是故不要把供养十方诸佛当作供养他人,如果把供养十方诸佛当作供养他人,那就是以我供他,那就落入了人我。落入了人我,则非佛法,则非供养。
登地的大菩萨,他的自性化现的一切万相,即是一切诸佛。他以清净心,普应十方缘,是名供养一切诸佛。若不如此,则非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