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中的成熟心态
喻建国
垃圾分类是当前上海正在进行的一项重大公共卫生工程,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并且避免垃圾对环境的伤害。
因为分类,就需要类的标准,分类就需要原来垃圾的持有人将其按照分类标准摆放到不同的垃圾接收器。垃圾原来属于个人或家庭或集体的私有品,经过分类摆放与投放后,变成了所在小区或社区的区域性准公共资源,再经过分类驳运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成为没有排除性的公共资源。
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垃圾,这些垃圾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将会污染环境,影响生存。原来垃圾的处理往往采用简单的填埋、焚烧和堆肥。但是这样的处理在垃圾复杂化以后会造成对土壤的污染和对地下水体的污染。如果采用无害化处理,费用就会很高。经过垃圾分类后,就可以将垃圾中的可利用垃圾分流出来,被投入再利用,这种利用有两种:物质利用和能量利用。
各地区、各社区、各小区的地理、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均不相同,因此产生的垃圾也会不同,各地现有的企业也不一样,它们对垃圾回收处理的需要也不相同,因此各不同地区的垃圾分类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垃圾分类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如我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它们占生活垃圾的8~15%。要知道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通过垃圾分类,垃圾中的30%~40%就可以回收利用,这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以后就是资源。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仅北京每年就可获得11亿元的经济效益。
垃圾分类中还牵涉到提高人们心理素质的工作,所谓提高人们心理素质就是引导人们心态成熟。参与垃圾分类需要人们的心态成熟,当人们处于利他的心理运转中,就会非常自觉地投入到垃圾分类的日常处置中。把垃圾分类看作是利国利群的壮举,自己的每一个垃圾分类的作为都在为国家增加财富,自己的每一个垃圾分类的举动都在为群体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自己乐而为之。
除了让自己在垃圾分类中更好地运作利他,还要在垃圾分类的工作中更好地运作运谐。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一时热情是没有用的,要平和地渐趋地圆润地进行,要让共赢在这一持续的工作中获得辉耀。每一次到位的垃圾分类都是对自己的肯定,是自己对家庭对群体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一次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