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修行,如是成就


 

如是修行,如是成就

【原文】

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1],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2],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3],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4]国君转轮圣帝[5],或为六欲天主[6],乃至梵王[7]。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章旨】

发菩提愿,行菩提道。修自性法,严自性国。证自性体,度自性众。究竟圆满,超诸世间。

【译文】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尔时大地,六种震动,天雨妙花,遍覆大地,空中乐音,自然赞叹:‘决定成就,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如是修满一切大愿,超出世间,及出世间,究竟获得,涅槃常乐。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所、诸天大众、神龙八部之中,发如是大愿已,一心志向,严净佛土。所修国土,广大无边,无上庄严,恒常不衰,永住世间。于无量劫,法藏比丘,行菩萨道,无贪无嗔,无痴无妄,不着六尘,对境无心,苦乐平怀,正觉常寂,智光朗然,无取无舍,一切无碍。直心无曲,和颜悦色,言语柔软,诚实而问,勇猛精进,丝毫不怠,唯求清净之法。如是而行,普利群生,恭敬三宝,侍奉师长,具足庄严,具足万行,令诸众生,皆得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三昧,行无作无起、如幻如化之法,远离恶法,不受诸有,修诸善法,自利兼他。一切放下,空无所住,行菩萨行,度一切众。无量劫中,积累功德,随所生处,一切如意,无量宝藏,自然显现,教化利益,一切众生。住于涅槃,随缘示现,或为长者,或为居士,或为圣君,或为梵王,所现之身,随缘而现。常以四事,供养诸佛。如此功德,说之不尽。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出檀香,普熏十方。容貌端正,庄严殊妙,手中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奇妙鲜花,宝幢幡盖,庄严之具。如是庄严,超出一切,于诸万法,皆得自在。”

【释义】

若就四十八大愿的实际来说,这四十八大愿,只在诸人的这一念心中。乃至十方世界,恒沙诸佛,无量妙义,也只在诸人的这一念心中。

问:如何是这一念心?

答曰:这一念心,只是诸人的朗照十方的觉性妙体,只是诸人的朗照十方的妙明真心。若人彻见了这个觉性妙体,彻见了这个妙明真心,不但发愿已毕,成佛亦已毕。

法藏比丘这四十八大愿,愿愿指向这个觉性妙体,愿愿指向这个妙明真心。依照法藏比丘的这四十八大愿,觉悟了这觉性妙体,觉悟了这个妙明真心,便是往生了极乐国土,便是见到了无量寿佛。见佛之后,更进一步,彻底地融入无量寿,彻底地融入这一心。当我们彻底地融入了无量寿的时候,当我们彻底地融入了这一心的时候,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无量寿原来是我,我本来是无量寿。无量寿,及无量寿的功德庄严,及无量寿的神通变化,只是人人本自具足的功德庄严,只是人人本自具足的神通变化。

问:“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如何是六种震动?如何是天雨妙华?

答曰:六种震动,不是脚下的土地发生的震动。天雨妙华,也不是蓝天上飘下来的鲜花。迷人昧却自心,妄想佛义,说什么六种震动,是三到四级的小地震,是吉祥震。这样的迷人,听说哪里发生了小地震,便心生欢喜,心想,这个世上一定有菩萨出世,才有这样的吉祥震,才有这样的瑞相。这样的迷人,听说哪里发生了大地震,便心生恐怖,心想,这个世,一定有魔王出世,引起了这样的大地震,引起了这样的灾难震。这样的迷人,挂着佛教的招牌,聚众说法,实属穿佛衣,吃佛饭,最后拉在佛碗里的末法乱相。

“应时普地,六种震动”,普地,即是遍地。地,即是心地。六种震动,即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相,豁然顿脱,犹如衣服上有很多的尘埃,我们把衣服猛然一抖,这衣服上的浮尘,便顿时脱落,露出衣服的本来面目。所以,这六种震动,即是根尘脱落,真常现前。根尘脱落,真常现前,则当下即是无上庄严,则当下即是全体大用,故以“天雨妙华”“自然音乐,空中赞言”而作比喻,比喻无量万相,清净无染,皆是自性的庄严,皆是自心的庄严。

“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这里所说的“自然音乐”,并不是物理学意义的音乐,而是心性学意义上的音乐。到了“六种震动,天雨妙华”这个境界,到了根尘脱落、清净无染这个境界,一切万相,悉皆演说无上妙法。演说无上妙法的万相,相相皆是微妙法音,法法皆是自然音乐。迷人不知,“自然音乐”的心学妙义,他却妄想,物理虚空中有诸天神,演奏美妙的音乐,发出奇妙的赞叹,赞叹法藏比丘。

“自然音乐,空中赞言”,正是目前的山色溪声,正是耳畔的鸡鸣犬吠。学人迷时,住境着相,则山色溪声,鸡鸣犬吠,皆是娑婆世界的绳索,亦是迷人的业障。待到悟时,待到般若波罗蜜多时,则见诸法空相,皆是微妙庄严,则见山色溪声,皆是天雨妙华,则见鸡鸣犬吠,皆自然音乐,则见种种妙相,皆是空中赞言。莫作玄妙想,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问:法藏比丘是如何修满一切大愿的?

答曰:法藏比丘,修满一切大愿,这不是一个大愿一个大愿地修满的,而是彻悟自性,一时修满。就像释迦佛,睹明星而悟道之前,在他的境界上,在他的国土里,他被不同的幻相所缠缚。释迦修外道法之时,他心外求法,住幻境界,他被自己造成的种种幻相所缠缚。释迦修雪山行之时,他熄灭狂心,住寂灭境,他被自己造成的寂灭静相所缠缚。释迦于菩提树下,发大誓愿,修般若法,誓愿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誓愿证得自心实相。释迦发大愿已,放下一切,不受一物,魔境现前,亦不理睬。见魔不怪,诸魔自败。待到魔军退去之时,明星一现,当下归源,是名释迦成佛,亦名世尊出世。于此当下,一切大愿,一时修满,十方诸佛,悉皆赞叹。

问:经云:“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如何是“佛所”?如何是“诸天魔梵,龙神八部

答曰:法藏比丘,表诸人的始觉。佛,即世自在王如来,表诸人的本觉。诸人的始觉,尽在诸人的本觉光明之中。诸人的本觉光明,即是如来所,即是佛所。离此本觉光明,更无如来所。离此本觉光明,无由生起始觉。譬如,我们发愿,誓愿返本还源。这个誓愿,便是我们的始觉,也就是我们开始觉悟。我们所发的这个誓愿,我们开始的这个始觉,是从何处起的呢?我们所发的这个誓愿,我们开始的这个始觉,是从我们的妙明真心中而起的。“法藏比丘,于其佛所”,就是这个开始觉悟的心,于我们的本觉光明之中,于我们的妙明真心之中。所以说,如来所,这不是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场所,而是心性学意义的万法的根源,而是心性学意义上的万法的场所。犹如大海水是波浪的根源,大海水是波浪的场所。

经中所说“诸天魔梵,龙神八部”,也不是离心别有的物,而是诸人本觉光明中的“诸天魔梵,龙神八部”,而是诸人妙明真心中的“诸天魔梵,龙神八部”。诸人各有自己的本觉光明,诸人各有自己的如来所。在诸人的如来所里,或曰在诸人的妙明真心里,诸人各有自己的“诸天魔梵,龙神八部”。某甲的“诸天魔梵,龙神八部”,便是某甲的妙明真心中的善法众生。某乙的“诸天魔梵,龙神八部”,便是某乙的妙明真心中的善法众生。乃至所有人的“诸天魔梵,龙神八部”,也皆是他自己的妙明真心中的善法众生。世上不存在一个公共的“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忙忙碌碌地为所有人的护法,今日应着某甲的需要而到某甲那里,为某甲护法,明日又应着某乙的需要而到某乙那里,为某乙护法,乃至应着所有人的需要而到所有的人那里,为所有的人护法。世上无有这样的公共护法神,自家的护法神,只是自家的善德善行。自家的善德善行,护持自己的修行。譬如有人,豁然之间,动了一个“偷盗的念头”。这时,他的内心深处,便立刻生出一种警告:“你怎么可以偷盗呢?这种行为太坏了,绝对不可以。”这便是此人心中的“诸天魔梵,龙神八部”,这便是此人心中的护法神。若人修行,或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那是离不开护法神的保护的。若是离开了护法神的保护,若是离开了道德人格的保护,人们便会放任贪嗔痴,胡作妄为。放任贪嗔痴,胡作妄为,则不能返本还源,证成大道。

问:经云:“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若是如此,何时能够成佛?

答曰:经中所说的“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这只是一个比喻,比喻“迷则无量载,悟则万劫空”。惠能大师云:“迷闻经累劫,悟则剎那间。”劫者,结也,心结也,着相也。着一相,则一结。恒沙万相,触着便着,岂不是无量劫?无量劫事,本无实际,当人一悟,则五蕴皆空,诸法空相。五蕴皆空,诸法空相。这时,时劫何存?时劫无性,本无实际。见得这里,便是一时顿超,便是过了永劫。经云:“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起一念心,尚能摄取无数无量无边功德,超无量劫生死流转,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况能无间常修般若波罗蜜多,恒住无上正等菩提相应作意!”[8]

法藏比丘,依此般若见地,乘此无上大愿,历劫修行,庄严佛土,也只是他念念之间的事,且不是经历无量亿万年的事。若是经历无量亿万年,方得成佛,那么,这无量亿万年,是谁也过不了的。无量亿万年的数量,经历了亿万年,减去了亿万年,那么,剩下的年数,依然还无量亿万年。乃至经历百亿万年,减去百亿万年,剩下的年数,依然还无量亿万年。

历劫修行,庄严佛土,只是于念念之间,念念离相。若人于念念之间,念念离相,即名“历劫修行,庄严佛土”,亦名即相离相,庄严自心。种种修行,或供养,或弃捐,或建立,或扫除,尽属“自净其意”“自性自度”之作。

若人悟了自心,随所缘处,处处皆是妙宝。若人迷了自心,随所缘处,处处皆是绳索。一悟全体真,一迷无量罪。

问:一悟全体真,一迷无量罪。如何是“一”?

答曰:一者,妙明真心也,无相真心也。妙明真心,照彻十方,生发万相。犹如明镜,镜相无量,明镜是一。亦如大海,波浪无量,海水是一。若人悟心,是名归佛。若人悟心,是名得一。得一则万法归,得母则众子随。

法藏比丘,随缘度化,或现长者,或现居士,或现君王,或现天主,或现梵王,现一切相,供一切佛,是故经云:“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

四事者,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常以四事,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一切诸佛,究竟是谁?莫言是他。若言是他,则成外道。自心所现,一切诸相,即名一切诸佛。常以四事,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四事所表,如下所示。

衣服供养。色身穿上衣服,方可谓之庄严。菩萨不染世尘,方可谓之功德。即相离相,即离同时,是名衣服供养,亦名庄严供养。

饮食供养。色身需要饮食,方可维持生命。菩萨需要法食,方可进取佛道。本觉之光,普照万相,是名饮食供养,亦名法食供养。

卧具供养。色身需要卧具,方可躺下休息。菩萨需要道场,方可安心办道。放下一切,不着一物,是名卧具供养,亦名道场供养。

汤药供养,色身需要疗疾,方可恢复健康。菩萨需要法药,方可度脱众生。方便对治,能所双亡,是名汤药供养,亦名法药供养。

语言令人愉悦,是名“口气香洁”。精神令人愉悦,是名“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精神面貌,清晰透亮,是名“容色端正,相好殊妙”。上契下合,救拔诸苦,随缘施法,法无定法,是名“其手常出无尽之宝”。

如此经文,看似神秘玄妙,实是自己家里事,莫作神秘玄妙想。

诸位学人,但向自心上看,于自心上见佛,于自心上见菩萨,于自心上见诸天,于自心上见梵王。若不从自心上见,而向心外求玄,尽属造影捏怪,自我诳惑。



[1] 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圆觉自性,即是佛宝。无住妙用,即是法宝。诸法和合,即是僧宝。

[2] 空、无相、无愿之法:三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空三昧,见一切法,皆是缘生,本无实际,不受其惑。无相三昧,见一切法,皆是假有,有而不实,不受其惑。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诸法幻有,如同泡影,故而无愿无求。

[3] 六波罗蜜:波罗蜜,即到彼岸。六波罗蜜,即六种到彼岸的修行方法。一、布施波罗蜜。二、持戒波罗蜜。三、忍辱波罗蜜。四、精进波罗蜜。五、禅波罗蜜。六、般若波罗蜜。

[4] 刹利:亦名刹帝利,意译地主、王种。略作刹利。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5]转轮圣帝:名转轮圣王,转轮王,轮王。转轮圣帝具三十二相,即位之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印度神话中的人物,用来表示盛世人王。

[6] 六欲天主:欲界之六天的天主。一、四大王天,有持国、增长、广目、多闻等四王。二、三十三天,又作忉利天。帝释天在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三天。三、焰摩天,又作夜摩天、炎摩天、时分天。其主称须夜摩天王。四、兜率天,又作睹史多天、兜率陀天、喜足天。其主称删兜率陀天王。五、化自在天,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又作乐变化天、无憍乐天、无贡高天、尼摩罗天。其主称善化天王。六、他化自在天,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又作他化自转天、他化乐天、化应声天、波罗尼蜜天。其主称自在天王。

[7] 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

[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二九。《大正藏》第六册,第六八三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