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树妙音,闻者得度
【原文】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
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章旨】
无量万相,尽是妙体。无量万相,无非法音。缘此万相,通达实际。缘此法音,证悟无生。
【译文】
“复次,无量寿国,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周围五千由旬,树枝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上有宝王,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以作庄严,宝珠璎珞,遍垂枝间,百千万色,变现无穷,无量光焰,遍满法界,珍妙宝网,严覆其上,种种庄严,随缘映现。微风吹动,诸道场树,妙音流布,十方佛国。十方众生,闻其音者,得无生忍,住不退转,直至成佛,无有苦难。十方众生,或睹其色,或闻其声,或嗅其香,或尝其味,或触其光,或缘其法,无不获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直至成佛,六根清净,无诸烦恼。
阿难!彼国人天,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何以如此?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释义】
法身无相,以智慧显,故有“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等之象征。
法身是体,智慧是用。借智慧之用,返法身之体,是佛教修行的第一关,亦名见道位。净宗谓之见佛,禅宗谓之见性。见佛见性,名异实同。
见佛之后,周行十方,供养诸佛,此乃净土之说。见性之后,对境遇缘,勤除习气,此乃禅宗之说。入宝楼阁,十方世界,行普贤行,此乃华严之说。这是佛教修行的第二关,亦名修道位。
无能无所,全体一味,究竟圆满。这是佛教修行的第三关,亦名究竟位,亦名无学位。
无相光中,现种种光。无相心中,现种种相。种种光明,重重无尽。种种色相,无间遍满。心光所及,无不遍满。心光无极,色光无极。诸法实相,本然如是。
无相心光,本然清净,所现诸相,自然成宝。心净则佛土净,心宝则万相宝,故有“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智慧触缘,自然发音。这个智慧光明,见色而形,闻声而响,随所缘处,当机而应。智慧光明,当机而应,即是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闻其音者,深得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即今目前,得闻其音否?鸡鸣是其音,犬吠是其音,明月是其音,山色是其音,乃至形形色色,无量万相,皆是其音。还得闻否?
有人妄想,彼佛国土,这样美妙,待到死后,投生那里,闻佛说法,渐渐成佛。如此错解彼佛国土,如此错解命终往生,则永在轮回,不得命终。所谓命终,即妄想脱落,轮回终止。不识自性,即使死去,那也不是命终,而是轮回。何以故?不识自性,追逐幻影,是故于无生死中而妄受生死。
若要命终往生,当须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如此用功,功至极处,则妄想脱落,自性现前,正于此时,识得自性,即得往生。
或借闻声,或借见色,或借嗅香,或借尝味,或借身触,或借意想。借一根而悟,则身心世界,当下消融,则身心世界,当下微妙。至如是境界,便是不退转,便是无生法忍。
问:如何是“见此树者,得三法忍”?
答曰:如法用功,次第解脱,逐渐而至,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第一法忍,闻一切声,如如不动。继续用功,定境渐深,至第二法忍,触一切缘,如如不动。继续用功,豁然脱落,契入实相,究竟解脱,是名第三法忍,亦名无生法忍。
契入实相,于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是名于一切法而住不退转,是名具足一切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