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十方第一


 

大音希声,十方第一

【原文】

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1],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展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八功德水[2],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树[3],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4],或闻法声[5],或闻僧声[6],或寂静声[7],空无我声[8],大慈悲声[9],波罗蜜声[10],或十力[11]无畏[12]不共法[13]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14]声,乃至甘露灌顶[15],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16]无所畏[17]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章旨】

大音希声,万法之本。大相无形,万相之源。悟得这里,皆是法音。

【译文】

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至欲界六天,其中乐音,次第相胜,千万亿倍。欲界六天,万种音乐,不及无量寿国,七宝行树,一种音声,千万亿倍。无量寿国,又有百千万亿,自然伎乐,种种音声,无非法音,清净通畅,微妙和雅,十方世界,最为第一。

复次,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又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交相辉映,覆盖其上,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浴池大小,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浴池大小,池水深浅,悉皆完美,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清净香洁,味同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诸等宝池,或由二宝、三宝,乃至七宝,和合而成。宝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头华,分陀利华,种种光辉,灿烂辉煌,弥覆水上。

诸菩萨众,诸声闻众,入于池中,令水没足,水即没足,令水至膝,水即至膝,令水至腰,水即至腰,令水至颈,水即至颈,令水灌身,水即灌身,令水如初,水即如初,冷暖随意,自然调和,开神悦体,涤荡尘垢,清澈晶莹,纯净无形。宝沙闪耀,无处不照。微澜回流,辗转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碧波荡漾,法音流布,随人根性,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及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声、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音声。如是音声,随所得闻,法喜充满,契合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契合三宝、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之法,契合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途苦难,唯有自然快乐,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释义】

佛教说的第六天,不是物理空间的某个地方,也不是某类神仙居住的地方,而是自心的某个境界,也是自心的某类现相。蕅益大师云:“信三无差别之理,十界不离一心。解佛性常住之宗,三世不移当念。”[18]又云:“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19]既然一心之中,具足十法界,那么,第六天乐,岂在心外?莫向心外觅六天,莫向心外觅一物,乃至不向心外觅佛法。若人觉悟了自心,回归了自心,则法法皆是佛法,声声皆是佛声。佛法者,心法也。佛声者,心声也。

“唯心”而论,心外无物。对于圣者而言,心清净之故,则万相清净,目前形色,耳畔音声,心中之念,皆是自性的流露,皆是净土世界的法音。

对于凡夫而言,迷本之故,则处处颠倒,目前形色,耳畔音声,心中之念,皆是业力的变现,皆是娑婆世界的烦恼。凡夫不知是幻,起幻更逐于幻,故成生死轮回。轮回虽幻,却作实受,岂不冤枉?古今圣贤,知是幻影,故得解脱,所谓“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若以表法而论,欲界第六天,属于欲界最上层。若上上升进,再加突破,方能进入色界天。就欲界天而论,欲界有六天。如下:

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天王天,世间英雄,善业所成。

二、忉利天,亦名三十三天。世间善士,善业所成。

三、须夜摩天。受五欲,有节制。

四、兜率陀天。受五欲,有知足。

五、化乐天。自化自娱,不受他缚。基本上脱开了前五尘,而未脱开第六尘。

六、他化自在天。自化自娱,已得自在。脱开了前五尘,于第六尘中自娱自乐。

“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相对前五层天,他化自在天,虽名自在,实未究竟。既未究竟,终归堕落,未出轮回。既在轮回,则不可与超出轮回的无量寿国相提并论。故第六层天上的众生,听到的音乐,感现的境界,则不及无量寿国众生听到的七宝树发出的妙音的千亿倍之一。何以故?无量寿国七宝树发出妙音,是见性后的自心境界,是见佛后的自心境界,是悟道者的自心境界。

大音希声,十方第一。第一音上,无量妙宝,自然而生。第一音上,无量宝池,自然而生。功德水声,响彻法界。

功德水声,原是一音,因缘不同,分殊有别。有闻佛声者,有闻法声者,有闻僧声者,有闻寂静声者,有闻空无我声者,有闻大慈悲声者,有闻波罗蜜声者,有闻十力声者,有闻无畏声者,种种音声,因人感现,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一音者,大音也。大音希声,分殊无量。即今当下,亦有这一音。若无这一音,何以得闻鸟语花香?这一音,还得闻否?若也得闻,则八万四千种音,尽归这一音,则八万四千种音,尽归诸人自己。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既如是,闻亦如是。“闻闻之时,闻非是闻,闻犹离闻,闻不能及。”这个绝待无对的闻性,便是我们的广大无边、清净无染的觉性。悟得此觉性,融入此觉性,是名往生极乐国。

一音之中,流出八万四千种音,随顺一切众生,教授一切菩萨,令离颠倒妄想,皆得正等正觉。

国中妙音,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无量寿国,无有诸苦,但有诸乐。此乐,一种平怀,离苦离乐,故名究竟之乐,亦名极乐,亦名安乐。



[1] 转轮圣王:古代印度神话中的概念,佛教沿用之,以表佛法的义。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为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2] 八功德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

[3] 旃檀树:本草纲目称为白檀、檀香。属檀香科本草纲目称为白檀、檀香。属檀香科。旃檀树是个表法,表法身功德香。

[4] 闻佛声:得见自性妙体,假名闻佛声,而不是听到一个人与自己说话。

[5] 闻法声:得见自性妙用,假名闻法声,而不是听到某部经文。

[6] 闻僧声:得见众相和合,假名闻僧声,而不是听到某位比丘与自己说话。

[7] 寂静声:得见诸法空相,假名闻寂静声,而不是听不到任何声音。

[8] 空无我声:得见真空妙有,假名闻空无我声,而不是听到任何声音。

[9] 大慈悲声:得见心光普照,假名闻大慈悲声。

[10]波罗蜜声:得见自心实相,假名闻波罗蜜声。

[11] 力:一、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谓如来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十、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12]无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

[13] 不共法:佛之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称为十八不共法。

[14] 无生忍:无生法忍,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无生无灭之真如实相。契入实相,无忍之忍,谓之无生法忍。

[15] 甘露灌顶:这是个比喻,比喻法喜充满,通体透脱。

[16] 三宝力:自性常觉是佛宝。妙用无住是法宝。万相和合是僧宝。自性佛、法、僧三宝之力,是名三宝力。

[17] 无所畏:简称无畏。见前注。

[18]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一。《嘉兴藏》第三十六册,第二六四页中。

[19] 《净土十要》卷九。《卍续藏》第六十一册,第七四二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