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凭借给予法国人改革的希望而上台,人们认为他能够改变法国,至于改变的方向自然是改善国家和民众的经济,这也是每一位总统所要承担的责任,人们厌倦了传统的左右之争,希望换一个新人看看。
这是人之常情,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人们认识到依靠过去的做法无法达到期许的目标,认为新人是可以带来相较于已经熟知的政治人物所未有的收益,他应该更加尊重民意,如同一个新的王朝,会在初始阶段实施一些善政。
马克龙推行改革,希望的是达成他自己设定的目标,这没有问题,这是这是否符合民众的期待则值得商榷的。政治人物有他独特长远的眼光,而民众则缺乏高远的认知,将国家的命运寄希望于民众来指定方向必然是危险的,但如果政治人物不能使得民众的意志与他的观念相一致,那么也必将是失败的。
马克龙想成为成功的政治家,他迫切希望改变法国,他将权力进一步集中,这也是新的王朝一定会产生的问题,不过也可以选择进一步下放权力,激发地方上的活力,一个目标可以有多种途径来达成,所在的关节就是考虑成本与收益。马克龙这样的选择被人们冠之为皇帝,并拿路易十四与他进行比较,政论也有认为法国正在走向民主的专制。
当然并不能因为有反对或否定的声音就认定一位政治人物的失败,没有反对或否定的声音则一定是失败,黄背心运动持续开展起来,人们已经将目标锁定为马克龙本人而非他的政策,任何时代都存在罢工的法国,这显然也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在于权力的集中造成责任的放大,权力的集中也造成了他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必然成为运动的革命目标。
黄背心运动揭示的问题是权力的集中没有达成民众的意愿或者没能引导民众紧随自己的脚步,那么这个集中本身就是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
任何改革都需要付出代价,都会有一些阶层的利益受损,如果这样的损失只是暂时的,会促进经济整体的向好发展,则依旧是可期的。只是改革的总方向必须讲清楚,这样在局部操作时才能够主动,这就是所谓的顶层设计,如果只是在税法上即兴的、根据个人秉持的理念去做一些孤立的改革,则必然遭受人们的质疑,引发人们的反对。
况且税法的改革又有两处不足,第一,要让穷人承担改革的成本,任何改革的阵痛穷人要比富人更能深刻的感受到,因此不必然非要做出这一选择,即使要选择这一方案,也需要建立激励机制,从其他方面去平衡或者补偿它带来的不足,孤立的推行一种主张决然不会达到目标,但也不同同时推行多种同样伤害穷人的政策,比如增税和削减社会福利,为了达成目标,必须借助另一项政策的调整来完成。
第二,将税法改革与社会目标混为一谈。发展低碳经济和提高燃油税看似统一,实则并非如此。发展低碳经济本身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需要政府制定完整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规范企业的经营环境而非直接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提高燃油税看似可以由提升价格来减少对燃油的需求,但如果它的市场不变,没有任何约束来限制对它的需求,只会增加运营者的成本。再则,任何改变社会的动议,都不能有税法来改变,它只会使得社会问题更加扭曲。
马克龙一厢情愿的做法必然失败,历史学家吕思勉说政治人物推行政策一定要有结果,否则还不如不做,在黄背心的抗议中税改被取消,这必然影响马克龙的政治声望,引发人们对他的能力的质疑。欧洲议会选举的结果就是一个启示,标志他的失败。
反观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清改革的本质,实现一个经济目标,既可以用增税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用减税的方式来达成,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增税或减税,可以通过针对不同的税目来实施。
1996年法国总理朱佩提出城市振兴计划,其中有通过建立免税区来突进青年就业的主张,1997年法国总理若斯潘通过降低差额税来建立有利于投资的税收制度。反观马克龙一味通过取消超富税来促进投资的做法,则会更加认识到他的局限性,他仅仅针对前任奥朗德的政策进行一些调整,而没有更加深远的追溯历史,更加全面的来认识推行的政策,这也是新朝或者政府更迭时期的一贯手法,但是政治人物需要看得更加深远,而非基于摆在面前的不适之策反其道而行之。
黄背心运动渐已远去,马克龙依旧行使他的总统职权,看起来前路却更加不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