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第一股诞生!
科创板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从概念到落地,从理论到实践,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可谓高效率!科创板的问世,向世界宣示: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以此为切入点,中国金融深层次改革拉开序幕!
自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8年11月5日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科创板”成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关键词。
综合媒体消息,2019年6月2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已进入冲刺阶段。6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2019年第1次会议召开,上会的三家企业微芯生物、安集科技、天准科技全部成功拿到“同意”票。3家企业分别属于生物医药、半导体、高端装备。据IPO头条获得最新消息微芯生物作为首批科创板企业中的第一家上会企业,最终顺利过会,科创板迎来开门红!
作为资本市场2019年的改革重头戏,科创板的推出饱受瞩目,业内人士和机构普遍认为,无论是对于资本市场本身的完善,还是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和技术创新,科创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为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资本市场对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水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
《意见》指出,科创板的定位有三个面向,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同时“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另有一个重点则是“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无论是“三个面向”“主要服务”还是“一个重点”,都并非凭空而来。其中的着眼点,正在于当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时,如何引导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
与A股现有板块相比,科创板是多层次市场的重要补充,同现有板块之间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和差异性。科创板更聚焦于科技创新特征明显、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的企业。
由于科创类企业相对风险较高,在企业创立初期,更是容易遭遇融资难的问题,而核心技术的掌握和科技攻关的成功,又急需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因此科创板的设立将在极大程度上弥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
《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从设立上交所科创板入手,稳步试点注册制,统筹推进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基础制度改革,发挥资本市场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支持功能,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截至目前,科创板申报材料已受理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19家,其中已有99家接受了问询。
从当前上交所对科创板申报企业的问询来看,审核过程正践行“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努力通过刨根问底式的问询,问出一个真公司。
此外,相较主板,科创板的上市条件更为包容,更加注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也允许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上市。
但另一方面,科创板也将严格实施退市制度,严格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对交易量、股价、股东人数等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终止上市。优化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对连续被出具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实施终止上市。严格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对构成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其他重大违法行为的上市公司依法坚决终止上市。科创板股票不适用证券法第五十五条关于暂停上市的规定,应当退市的直接终止上市。
媒体报道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概况:
微芯生物于2001年在深圳市成立,注册资本为3.6亿元。微芯生物的主要产品是自主研究发现与开发的新分子实体且作用机制新颖的原创新药,包括肿瘤、代谢疾病和免疫性疾病三大治疗领域。
微芯生物在2016年至2018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85亿元、1.10亿元、1.4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539.92万元、2590.54万元、3127.62万元,2018年研发投入占比55.85%。
2001年,鲁先平在深圳创立了微芯生物,其创始人和技术带头人均有海外任职的经历。
公开信息显示,鲁先平团队最初的启动资金为5000万,在此后5年高强度的科研投入下,资金迅速消耗,2005年-2006年微芯科技已经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危机之中,而这一年距离微芯生物第一款产品上市还有接近10年的时间。
为了应对危机,鲁先平一方面要求海归团队减薪60%,两名核心人员为此离职;另一方面,公司不得不将已经形成的部分技术专利授权沪亚生物使用,并获得一些授权费用,实际上,在新药上市前专利授权费也是微芯生物的主要收入之一,即使是2016年,专利授权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依然超过30%。
对于研发资金的巨大投入,导致各类资本以不同形式一轮又一轮的补充进来,由此形成了微芯生物极为分散的股权结构:招股书显示微芯生物股东按一致行动人合并后仍有15个,单一股东的最大持股比例为11%。
微芯生物的股东共有28名。其中,第一大股东为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博奥生物),持有的股份占比为11.92%。博奥生物的控股股东是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则是清华大学的全资子公司。第二大股东萍乡永智英华元丰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比例为7.87%,第三大股东LAV One( Hong Kong)Co., Limited为注册于中国香港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7.04%。
奋斗20年来,历经合伙人股权分配、员工持股计划以及历次融资,创始人XIANPING LU的股权比例在上市前降低到6.3712%。微芯生物将XIANPING LU认定为实际控制人,
那么如何认定为微芯生物实际控制人呢,招股书披露是这样的:
原来,XIANPING LU还在海德睿达、海德睿远和海德鑫成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这三家公司的分别持有公司 3.4816%、3.4816%和 2.6157%的股份;
同时,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控制初创团队持股平台海粤门、员工持股平台海德睿博和海德康成,这三个平台分别持有公司 6.3712%、5.5048%和 4.2459%的股份;
因此,微芯生物及其律师认为,其合计持有及控制公司 31.8633%的股份,故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 XIANPING LU。
对于实际控制人的认定,微芯生物遭到了上交所的连续16个追问,最终才顺利通过询问阶段。
微芯生物是典型的“三高”特点
第一高是研发投入。2016至2018年,微芯生物营收分别为8536.44万元、11050.34万元和14768.9万元,同期研发投入分别为2901.7万元、3521.58万元和4210.12万元。综合来看,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55%。
第二高是依赖单一产品。已经商业化的西达本胺成为了该公司吸金产品,2016至2018年,上市产品西达本胺为其贡献的销售收入从65.32%增长至92.57%。
第三高是政府补助数额高:近三年,微芯生物分别获得政府补助118.16万元、1386.90万元、1161.88万元,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21.88%、54.41%、36%。
根据制度安排,科创板的发行上市审核要经过受理、审核问询、上市委审议、证监会注册、发行上市等5个环节。
至此,首家过会的微芯生物距离注册及发行上市,仅一步之遥。“从法定时间推算,6月底开板在理论上已不可能,科创板上市开板已必然是7月份的事。十年前创业板首批集体挂牌是28家,预计科创板首批将在30家左右。”资深保荐代表人王骥跃预测。
蔡律综合 2019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