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给收藏市场带来的风险


 王先琳: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给收藏市场带来的风险

 

 

 

近几年来。艺术品越来越被当作金融资产对待,伦敦和纽约拍卖会也屡次拍出破纪录价格。纽约一场拍卖会成交金额可达数亿美元;一幅毕加索(Picasso)的《阿尔及尔的女人(0)(Les Femmes dAlger (Version O)) 可达1.794亿美元。毫无疑问,《阿尔及尔的女人》是一部非同寻常的艺术作品。它是否能成为一项非凡的投资则是另一回事。对竞价者而言,这可能并不重要。

人们有时认为购买艺术品是一种无用的占有,但这些竞标者很了解标的的价值,他们是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决定的。也就是说,当一群富有的投资者竞购某项资产时,他们肯定特别清楚这项资产值多少钱,并有其独持的艺术价值与金融风险认知。

亿万富豪们飞往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Miami Beach),从大型画廊购进作品,私人银行家们告诉客户要提高资产配置多样性,增加艺术品配置;著名作品堆满了日内瓦的自由港仓库。56岁苏格兰艺术家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的《沼泽地》(Swamped)2590万美元成交。

但画作不是证券。任何一件艺术品的金钱价值仍像蒙娜丽莎(Mona Lisa)的微笑一样不可知晓、难以确定。正如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 Baumol)30多年前所说,画作的价格“或多或少无目的地上下波动……那些把这些艺术品视为‘投资’的人们的行为,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波动”。那些寻找金钱意义上内在价值的人,必须把眼光转向别处。

尽管我们不知道谁买走了上述毕加索作品,除了他或她有强大的财力,能以1.79亿美元买下一幅难以在市场恐慌时以同样价格售出的作品之外,我们还可以推测其动机。真正价值在于,拥有一副泰特博物馆(Tate Museum)或者盖蒂博物馆(Getty Museum)将愿意公开展出、也能在私下里让自己和其他人叹服的画作。

要证明自己是既有文化品位、又富有到买得起毕加索重要作品的那类人,唯一方式就是购买一幅毕加索重要作品。拍卖行的生财之道就是,把作品短暂地向你展示,同时又向其他竞购者提供购买这幅作品的机会。

艺术品对那些能够从审美享受方面获得很大回报的人来说,是非常合理的选择。经济学家约翰•皮卡德•斯坦(John Picard Stein)1977年写道:“画作产生的任何超常表现,都可完全归功于它们提供的观赏乐趣,这是投机者们所理解不了的。”

除审美方面的回报以外,还有社会地位方面的回报。购买艺术品在提高社会地位方面的价值——被邀请参加画廊和博物馆晚宴,被当作具有优雅品味的人士对待——是有吸引力的。在接受会计师事务所调查的收藏者中,有61%的人承认这一动机。

金钱回报是含糊不清的,尽管有人努力对大量资金流入艺术品给出合理化解释。欧洲艺术基金会(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数据显示,每年全球艺术品成交额升高至500亿欧元左右。这一金额跟294万亿美元的全球金融资产相比微不足道,但需要得到经济上的合理化解释。

追踪近些年拍卖会成交作品价格的梅摩艺术品指数(Mei Moses All Art index)上升了7%,略低于标普500指数(S&P 500)的升幅(当代艺术品的回报率更高,达到10.5%)。近几十年来,以某些指标衡量,艺术品的表现要好于债券,但人们有理由对此质疑。

其一,衡量已出售和后来在拍卖会上再出售的作品的金钱回报,忽略了那些可能因为价值下降而一直再未露面的作品。其二,艺术品市场的流动性极低,极端不透明,没有任何一幅画作跟另一副画作完全一样,哪怕是同一位艺术家的两幅作品。其三,交易成本极高——拍卖行向买家收取约为成交价20%的费用。

艺术品市场最奇怪的一点(奇怪的地方还有很多),是最富有的收藏者承担了最不可预测的金融风险,至少在拍卖会上出价竞购而不是通过画廊私下里购买时是如此。长期来看,《阿尔及尔的女人》等大师作品往往表现不佳,而更冷门的画作反而更有可能带来稳定的回报。

大师作品可能失去吸引力——战后艺术品眼下受到热捧,而更早的艺术品则热度降低。多伊格的风头已盖过了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但多伊格的画作《沼泽地》的买主不清楚这一局面能否持久。经济学家梅建平和迈克尔•摩西(Michael Moses)在一份有关1955年至2004年艺术品价格的研究报告中发出了警告,称“投资者不应过度痴迷于大师作品,他们需要谨防出价过高”。

又或者并非如此。藐视概率,公开报出一个气壮山河的价格,最后将一幅众人景仰的毕加索画作收入囊中,这就足够了。站在画作面前,让人们知道你是买主,这种感觉千金难买。

 

 

作者简介:王先琳: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教授、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企业文化大学堂领衔专家、中国营销咨询网专栏作家、全球品牌网专栏作家、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导师、中国讲师网资深管理专家、中国培训网培训专家、资深培训导师、策划师和企业品牌战略规划与推广专家;著有《管理的学问》、《人生如歌》、《品绩力就是生产力》、《新闻之后闻》、《品绩教练模式》、《民警瞬间击毙战术的运用与案例剖析》《品绩产生奇迹》等多部专著。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