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高科技让古老艺术市场更显“诡异”
中国的瓷器曾经为中国赚了多少钱,实在不好统计。从数量上说,销往欧洲的中国产瓷器,超过几亿件是肯定的。清朝时期,据中国的官方记载,每年销往欧洲的瓷器几百万件是常态。
但是,我们现在很难统计它到底值多少钱。中国瓷器在欧洲最贵的时候,与丝绸一样,与等重黄金同价。当然,那些冒着巨大风险,在大海上颠簸飘荡的欧洲商人或船东们,赚取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瑞典17世纪创建了东印度公司,它有一条著名的商船,名叫哥德堡号。当年在到达瑞典港口时意外沉没了,前些年又被复制,重游中国。哥德堡号共载中国货物700吨,其中一部分是瓷器。据估计,这700吨中国货物等于当时瑞典全年的收入。
虽然中国制造的收入只在这个最终市场价里占据一部分,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象中国瓷器到底赚了欧洲多少钱,还不包括销往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瓷器。
瓷器从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百姓的日常用品,虽然皇家对于瓷器的特供要求,使得官方瓷器与民间瓷器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在中国平民百姓的家里,瓷器绝不是稀缺之物,而是极为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品。
相反,瓷器传到欧洲后,很长时间都是王室和贵族专享的高级物品。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大约相当于中国明末清初,欧洲王室和贵族都有专门收藏、陈列中国瓷器的习惯。例如俄国沙皇、奥匈帝国皇帝、法兰西国王、英国国王等等。
马未都先生讲过一个例子。当时欧洲贵族宴请宾客,能用中国瓷器作餐具是一件非常体面和奢侈的事情。但是,为了防止客人中有人心生贪念,顺手牵羊,主人必须加派人手,盯着每一个瓷器,某种程度上,把其他贵族客人都当成潜在的小偷了。这是因为中国瓷器当时在欧洲非常昂贵,而且,在那时的欧洲人看来,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也是无以伦比的。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当时的中国,瓷器早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极为普遍。
新时代,科技空前发展,创造出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3D打印瓷器就是其中具有魔幻意义的一件。换句话说,今天,可以用3D打印瓷器,高科技诞生了艺术品,让古老瓷器获得新生!
3D打印陶瓷制品很真很诡异!伦敦艺术家用3D打印技术制作陶瓷制品,这些艺术品看起来就像是用铅笔在纸上做的画一般,其中既有如椅子、火柴这样线条简单的物件,也有如蝴蝶、工具袋等工艺复杂的作品。其中以陶瓷为例,其逼真的模仿效果让人很难分辨真伪。就像中国艺术家所说:如今有了高科技手段,艺术品造假上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不仅仿真度高,而且开始规模化复制,使原本水就比较深的艺术市场更显“诡异”。
作者简介:王先琳教授: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企业文化大学堂领衔专家、中国营销咨询网专栏作家、全球品牌网专栏作家、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导师、中国讲师网资深管理专家、中国培训网培训专家、资深培训导师、策划师和企业品牌战略规划与推广专家;著有《管理的学问》、《人生如歌》、《品绩力就是生产力》、《新闻之后闻》、《品绩教练模式》、《民警瞬间击毙战术的运用与案例剖析》《品绩产生奇迹》等多部专著。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