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扩张下的低碳城市之路——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


       冯  昭:对于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建设低碳城市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在中国城市高速扩张的现阶段,你认为节能减排和高速扩张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

       潘家华:这个一点儿都不冲突,它们是属于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所讲的低碳发展,并不是一种在碳约束下的发展,而是一种相对低碳的发展,比如我们新建一个新的城区本来需要使用1万吨碳,但我们现在只使用了8千吨把这个城区建设起来,那就是低碳量。其途径就是通过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变消费者行为方式,等来建设低碳城市。具体到城市的运行,像上海人均要8吨碳,经过提高能效、建筑节能、交通改造,现在人均只需6吨碳量,这个就是低碳量。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低碳城市发展应该是通过技术、政策、消费者行为等方方面面的手段和措施使碳的排放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这就是低碳城市的一个路径。
       现在的发展跟传统的不加约束的发展相比应该是更低碳、环境友善、气候友好,这就属于低碳量,所以不要把低碳的概念理解的太绝对化。太绝对化一是不现实,二是使得很多城市规划和工业发展没有动力,但如果说现在的低碳是一种相对的低碳,大家就会想尽办法把碳排放降下来。
       冯   昭:那么对于建设低碳城市,在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潘家华:对于发电来说,现在的火力发电如果采用超领域技术,每一度电只需300克煤,但如果采用新的技术改进那就可以减少碳的排放量,就可以节约30%的煤用量;对于出行,如果用电动汽车而不是汽油汽车的话,电是没有碳量的,这也是一种技术措施;再如,原来的普通电灯更换成白炽灯再到现在的LED灯,就比普通灯节能了8倍左右。
       在政策上,现在所有新的建筑都必须达到减能标准,没有达到不能投资使用。建设部2005年颁发的新的建筑节能标准,相对与1980年应减少65%以上;新的标准对钢铁行业的2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不准上等强制性的措施。
       除管制措施外,还有一些激励措施:使用太阳能照明,每瓦补助20元;风电能也有补贴政策,用高于市场的价格给予补贴。对消费者来说,能够拥有环境友好的生活,能够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在房间把空调温度调高些,消费者的这些行为也是一种减少浪费低碳生活,涉及到生产、生活及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
       冯   昭:在目前情况下,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考虑,您认为有没有用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的可能?
       潘家华:短时间内肯定是不可能的。新能源一是成本太高,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支付不起;二是产量有限;三是有间歇性的特点。所以,新能源只能作为一种补充,今后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智能电网、提高太阳能的转换效率和电力储存设备,这需要一个过程。就目前来说,一步一步往前走也就是低碳,但必须照顾到当前的经济发展。
       冯   昭:建设低炭城市,是否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潘家华:低碳有三级或四级标准,第一级标准是零碳,现在有很多零碳建筑、零碳小区,但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零碳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第二个标准是满足一定减排水平的低碳,哥本哈根协议说我们要把全球温度控制在2度,如果现在我们碳的排放水平能够满足2度温室目标的这个水平,那么我们就是低碳的,发达国家完成《京都议定书》的目标就是低碳的;第三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目标,每个单位GDP的增长相对降低了碳的排放量,那就是低碳的。它是一种”相对低碳”,北京比纽约碳排放低,今天比昨天的碳排放低,你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就是低碳,低50%就是超低碳。
       冯   昭:您觉得现在有没有一个城市符合这个低碳城市的标准,比如苏州、海口?保定、德州如何?
       潘家华:苏州是工业城市,工业化程度比较高,海口倒是有可能,因为海口的工业比重不是很大,当然现在应该有一些实际的考虑。像保定、德州,严格意义上来讲也不应该算是低碳城市,应该叫低碳行动。低碳城市应该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综合的才是低碳城市,涉及到某一领域应该叫低碳行动。
       如果上海的宝钢碳排放量低于世界水平,那么就是低碳的,所以一是属于总体低碳,二是行业部门的低碳,中国现在这个阶段只能是参照低碳。
       冯   昭:低碳城市体系的依据标准是什么?
       潘家华:依据标准是相对国际领先水平,相对国内领先水平就可以达到低碳城市标准,碳排放是动态的过程,通过努力使碳的排放不断降低、碳的生产力不断提高  低碳路线图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前进的一个过程,不断低碳的过程。
       低碳路线图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目标比较明确,经过“十一五”目标,“十二五”目标相对40-45%的目标能够完成,十三五到2020年能够完成50%;第二部分是手段和措施,建筑减能、工业革新减能、交通模式和消费者出行方式的改变,家庭生活减能等,通过把这些行业的减能措施、部门的技术手段的综合起来来实现这样的目标。第三是必须要有一定的保证措施,如激励措施、相应的政策保障,通过综合的方式来实现,这个路线图也就相当于一个规划。
       冯   昭:现在中国大概有20个城市提出建低碳城市的概念,他们采取了哪些具有范本意义的措施?
       潘家华:他们打出的口号不一样,德州叫“太阳能城”,保定也称“太阳能城”,他们生产的太阳能产品,本身属于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但它生产的产品在为全社会做贡献,为世界贡献低碳。还有部分企业号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但大部分属于挂羊头卖狗肉,但毕竟意识到低碳是社会的大势所趋,正在往这方面努力做工作,应该得到肯定。但另一方,光喊口号不落实实际行动,没有规划没有路线图,一切都无从谈起。(2010年采访、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