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法门寺礼佛之旅 感悟佛教文化


 

 

曾祥裕:法门寺礼佛之旅 感悟佛教文化 涤清心中凡尘

曾祥裕 曾海亮

藏语的“佛教徒”是nangpa,意思是“内省的人”——从心性而非从外在寻访真理的人。藏文的“身体”是“lü”,意思是“可以留下来的东西”,就像行李。每次提到“lü”都提醒我们:我们只是一个旅者,短暂地寄居在这个肉身。我自从学佛以来,常把朝圣作为人生的心灵之旅,以此获得一次学习和净化的机会。

法门寺礼佛之旅,感悟佛教文化,涤清心中凡尘

 

法门寺礼佛之旅,感悟佛教文化,涤清心中凡尘

 

法门寺礼佛之旅,感悟佛教文化,涤清心中凡尘

 

我两次来到西安,无论再忙,事务再多,也要放下,怀着恭敬心走进法门寺礼佛。

三秦开土,遍地是宝,陕西是文物大省,这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 而在陕西数之不尽的文物天地里,法门寺文化独领风骚。 法门寺,是周原孔道旁的一座千年古刹。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十公里处的法门镇(亦称崇正镇,即汉时的美阳县治,唐时的岐阳县治)。其东距西安一百一十公里,西至宝鸡九十公里,南临渭水,隔水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相对峙;北依美山,土地平旷,风光绮丽。《诗经·大雅·绵》曰:“周原臁滕,馑荼如饴”,是说这里长的野草也是甘甜可口的。

可见法门寺的选址也是基于风水考虑。

法门寺礼佛之旅,感悟佛教文化,涤清心中凡尘

 

三千年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文荟萃。 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这便是法门寺的由来。1981年8月24日,明万历年间修造的法门寺十三级砖塔(即“真身宝塔” ),在经历了三百七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后,因雨水浸渗而半边坍塌。1987年在重修砖塔、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塔下唐代地宫,从而使珍藏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的唐皇室瑰宝得以面世,特别是佛教界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的重现,震动了海内外。这批文物在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科技、美术及中外交流等各方面研究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学术价值。它的发现,揭开由华夏历史积淀而成的法门寺文化的新篇章,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

随着岁月的变迁,法门寺的辉煌历史盖上一层厚厚的尘埃,金子的光芒藏而不露。但是,沉寂不等于沉睡。

据说,位于陕西扶风县的千年古刹法门寺宝塔,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员无意间在塔下发现了秘密玄宫,这便是埋葬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国无数珍宝并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礼佛之旅,感悟佛教文化,涤清心中凡尘

 

法门寺地宫文物出土后,研究人员立即展开了对文物和遗址的研究工作,此时,发掘地宫时的一些神秘现象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在发掘时,考古人员发现,整个地宫的四壁涂黑,后室中部堆积薰香灰,八重宝函中盛放液体,在第一道石门上有用白粉书写的神秘咒语,还有,许多文物上錾刻的纹饰和以往出土同时代器物大不相同,它究竟代表达了什么7地宫中所有文物的陈放表面上看似凌乱,除去自然作用力对它的影响,即可发现这批文物摆放有序,似乎在遵循着某一种规则:地宫中遍地的金钱仅仅只是象征着”黄金铺地”吗7种种的神秘现象令研究人员百思不得其解,这批文物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地宫封闭前这里曾发生过什么,这些都成为一个谜。

经过法门寺博物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以及陕西省考古所等各方面专家的潜心研究,终于于1994年成功破译了法门寺地宫的秘密,逐渐揭开了地宫发掘时各种现象神秘的面纱,提出了法门寺地宫是佛教密宗“无上法界”、是正纯密教文化“最高结集” 的观点。专家们认为它是中国密教的最高道场,而整个法门寺地宫就是一个“唐密曼荼罗世界”。

当我走在礼佛大道缓行走向148米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坐向为子兼癸)时,内心为它的大气震撼,塔前铺设了一条长达1230米、宽108米的佛光大道,一些源于佛教经典题材的景观小品及金色菩萨像点缀在大道两侧。大道两头分别是可容十万人的朝圣广场与山门广场。我们环顾道路两侧的佛像,金光闪闪,这种宏大的佛教气场只有皇家寺院才有。

法门寺礼佛之旅,感悟佛教文化,涤清心中凡尘

 

从合十舎利塔出来,往左前方转到法门寺。山门坐向癸山丁向,古塔壬兼子 ,大雄宝殿子兼壬。

盛世之下佛教兴旺。佛教在中国生根开花,深深植根于中国民众心中,一句“阿弥陀佛”直达信众的生命内心世界,点亮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明灯。有人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得以兴旺,在于中国人的博大胸怀,在于大唐文明的心境平和,包容气度。中国改革开放就是打开封闭多年的国门,虚心学习,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才在短时间内缩短与世界强国的距离。

法门寺礼佛之旅,感悟佛教文化,涤清心中凡尘

 

我随着香客礼佛,想想中国大地数以万计的寺院,此时此刻有多少人正在佛像面前虔诚跪拜,内心祈求佛祖保佑国泰民安,家人健康。佛教在当今要融入大众心中,还要关注人间疾苦,不要束之高阁,作壁上观。当务之急,各大寺院要废除门票,打开佛门,让更多信众亲近佛祖和闻法。

法门寺礼佛之旅,感悟佛教文化,涤清心中凡尘

 

我想,这正是佛教的可取之处。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所说的一样,佛教的第一特殊魅力,在于对世间人生的集中关注、深入剖析。以人为本,关注人生和生命的课题,帮助人解脱内心的痛苦,这正是佛教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公益慈善力量。 “唯有佛教,决不转移,永远聚焦于人间的生、老、病、死,探究着摆脱人生苦难的道路。佛教的第二特殊魅力,在于立论的痛快和透彻。人生和生命课题如此之大,如果泛泛谈去不知要缠绕多少思辨弯路,陷入多少话语泥淖。而佛教则干净利落,如水银泻地,爽然决然,没有丝毫混浊。一上来便断言,人生就是苦。产生苦的原因,就是贪欲。产生贪欲的原因,就是无明无知。要灭除苦,就应该觉悟:万物并无实体,因缘聚散而已,一切都在变化,生死因果相续,连“我”也是一种幻觉,因此不可在虚妄中执着。由此确立“无我”、“无常”的观念,抱持“慈、悲、喜、舍”之心,就能引领众生一起摆脱轮回,进入无限,达到涅盘。佛教的第三特殊魅力,在于切实的参与规则。 佛教的第四特殊魅力,在于强大而感人的弘法团队。”

法门寺礼佛之旅,感悟佛教文化,涤清心中凡尘

 

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无法度量的天地,说它大就如大海一望无际,说它小,小的如同一口枯井,如果无明重负压在心上就暗无天日。不同的心境给人的感觉各异。它创造了快乐;创造了痛苦;也是创造了我们所谓的“生”与“死”。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贪欲,心中追求的东西太多太多,留恋的东西也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恨,就对爱恨放不下;有了贪心,就对贪心放不下……这种种放不下,使得我们像背着房子行走的蜗牛一样,活得又辛苦又压抑。佛教就是指导人们放下的一门生存智慧,是进入洒脱自在心境大门的一把金钥匙。生与死就在心中,别无它处。当人一个把生死都看破了,就心地明亮。放下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智慧。佛法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放下心中的包袱,彻底放下罪恶的诱惑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

法门寺礼佛之旅,感悟佛教文化,涤清心中凡尘

 

伴随着紧张、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在高密度信息时代,人类面临着高负荷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挑战。人们身心焦虑不安,精神世界需要柔情抚慰,困惑的心灵需要得到甘露滋润,指点迷津。而学佛坐禅和专心念佛,就是一种极好的身心调节法。

正因为佛教真善美的光芒与天地同在,与日月争辉,穿越时空,普照大地,温暖着天下苍生的心灵,开阔众生的胸怀,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以真挚的情感,为我、为天下人!

随着阵阵佛乐如清泉流入我的心田,我收回遐思。在纷飞的雨中步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这是座高148米,造型如同合十的双手,中间镂空部分是一座传统形式的唐塔。世界唯一的佛指舍利在法乐融融之中顺利安放其内,以供世人瞻礼。我与众多信众一样屏气凝神礼佛,各自许下心愿,走出唐塔大有一种如释负重的感觉。到法门寺礼佛之旅,就是感悟佛教文化,涤清心中凡尘,祈福消灾。我也法喜充满,心中升腾朵朵祥云,未来的人生路将在佛光照耀下更加宽广!

法门寺礼佛之旅,感悟佛教文化,涤清心中凡尘

 

法门寺,是沉寂之后重现辉煌。这说明一个道理,沉寂不代表沉睡,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只要人类面临生存压力和挑战就需要精神信仰的支持,佛教的人文关怀永远是一泓清澈甘凉的清心除烦的甘泉,佛教的光芒就在你身边,就在你我心中!佛教的神圣是尊荣无比,它的神力、它的光芒会穿透千年隧道不断走向新世纪,走向辉煌!法门寺的前生后世就是明证!

敬请关注:为满足易友学习风水的需要,7月29日曾祥裕 在美丽的风水名城赣州举办杨公风水弟子学习班, 敬请易友关注招生信息,踊跃报名。联系电话 13766307454,QQ175613195,微信号ZXYFS6146794)

相关链接:曾祥裕是著名赣州杨公风水传承人,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经验丰富,其学术团队人才济济。

曾祥裕德才兼备,在风水界享有美誉。近年来曾祥裕还被马来西亚东方管理学院、澳大利亚风水学院、北京上古传承国 学院聘请为讲课嘉宾。他还 曾在北京、山东、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云南等地开讲《杨公 风水和养生》以及《人居环境以及建筑风水》,著有《正宗杨公风水丛书》、《杨公古法风水研究与应用》、《杨公造命课择日法》

法门寺礼佛之旅,感悟佛教文化,涤清心中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