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小住京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略)提问: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秋瑾(1875-1907),女,字璇卿,号竞雄,别名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秋瑾的作品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前期(1891-1904), 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后期(1904-1907),抒革命豪情及对祖前途的忧虑。
背景介绍:1903年,秋瑾丈夫王廷钧捐得户部主事,随夫去北京居住。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王廷钧无心国事。中秋节,秋谨与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于北京阜城外的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抒怀之作。
3、朗读,注意节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4、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5、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6、具体分析内容
(1)开头两句写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简洁地交代了写作的地点、时间及作者的心绪。“早又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郁闷暗暗流露出来。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如何理解?
这里,作者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表现自己初离家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家庭牢笼后的喜悦,也有佳节独自寓居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幽怨之情。
(3)“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4)“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抒发了什么情感?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蛾眉”写出作者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
(5)解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进一步思想发展。
(6)解析: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表明她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常为关心他人而热情高涨。“因人常热”反用《东观汉记·梁鸿传》中“不因人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
(7)“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里的“俗子”是谁?
从上片“八年风味徒思浙”来看,词人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的,“俗子”当指其丈夫。另一面,也指的是不能真正理解她,无崇高追求的大众同胞。表达了知音难觅的痛苦。
(8)解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运用典故,抒发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7、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心情,真切感人。
2).善用典故抒写心绪。词中有直接化用,也有反说其语,写出作者的彷徨苦闷之情。
8、课堂小结
这首词是秋瑾在中秋节的抒怀之作,反映了她对时局的忧虑,对婚姻的不满,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以及内心涌动的英雄气概,走向革命前的苦闷、矛盾复杂的心情。
9、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