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翰说影影视众筹为什么这么火?


 

 

 

 

 

 

从徐铮以上市公司股东的身份提前购买了《港囧》47.5%的收益权,赚的钵满体满,到周星驰的《美人鱼》上映,上市公司给其开出的18亿天价的保底发行,到处都可以看到制片方与资本方进行合作运作达到双赢的例子。因此再卖座的电影也会有通过金融手段来提前锁定部分利润,达到前期分散风险的作用,保底发行、众筹资金等都是合适的金融手段。现在我们再来谈谈影视众筹的风险问题。(这里我们只涉及股权众筹,债券众筹因为有保底收益承诺或相关金融机构提供的担保抵押,所以不在讨论范围)。目前影视股权众筹有两种,一种是电视剧的股权众筹(如 大家投平台做的电视剧《花开如梦》);一种是电影的股权众筹(如原始会平台做的《女汉纸真爱公式》)。电视剧的众筹和电影的众筹有些许的不同,因为一个是TO B的嘛(电视剧只考虑以协议上的价格卖给电视台),一个是TO C的(电影的收益基本靠票房)。因此电影的风险肯定是要大于电视剧的风险的,因为TO C的模式很容易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只要档期内遇到了一个非常优质的电影,那么基本上该档期内大部分的钱都会被该电影赚去,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而电视剧只要有电视台买就会有收益,因此风险相对可控,当然想象空间也有限,想赚个翻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开电视剧与电影的这种区别以外,影视众筹最大的风险就在于溢价!为什么会产生溢价?这要从众筹资金来源说起。影视众筹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制片方在拍摄前需要众筹资金进行项目的拍摄或者后期的制作宣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已经投资该片的某个投资方想将自己手中的股权进行一个资产证券化的处理,也就是将投资该片的股份进行溢价转让。举个例子,一部电影的成本可能只有4000万,由A、B、C、D四个投资方每人1000万联合投资,电影拍摄到一半的时候,其中某个投资方因为需要资金回流等方面原因,想要将该片的股份进行溢价转让,则就可以上众筹平台,或者找其他投资基金的方式将手里的股份溢价卖出去,而溢价多少则要根据双方进行协商,做的不专业的会被动接受很高的溢价,导致最后项目利润大幅减少,甚至出现亏损。假设那部成本4000万的电影,其他投资方只要电影1.2个亿左右就可以回本(涉及到扣除各类税收及给院线的钱),但是如果你以一亿的成本估值进去,则需要3个亿才能回本。因此对于影视众筹来说,溢价是其中重要的风险源头。那么影视众筹目前的行业状况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可能都知道《大圣归来》这部电影就是通过众筹大获成功的标杆,当时投资的89位众筹投资人,合计投入780万元,最后的收益可以获得本息约3000万元,接近4倍。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都开始对如此高的收益表示激动了,但是我们再看看其他案例:《女汉纸真爱公式》当时众筹的投资人是以总成本4300万元进的 ,最后累计票房6300多万,按照中国电影成本收益比来算,一部1000万成本的电影需要3000万票房才能收回成本,因此这部电影归结于项目投资人基本亏损达到50%。再举个例子《喜乐长安》当时众筹的投资人是以总成本3000万元进入的,最后这部电影的票房176万,基本赔的连底裤都不剩了。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那么既然股权的影视众筹风险这么大,那我只投债券的不就好了?这种想法看起来似乎是正确的,但是这次《叶问三》的票房造假危机将很多参与债券众筹的投资人也坑了一把,金鹿财行向投资者出售了以《叶问3》电影内地票房收益权为资产的理财产品后由于母公司涉及票房造假,股价暴跌,金鹿财行也出现了兑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