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家居制造业应该是过去30年来竞争最为充分的领域之一。但同时由于它的非标准化、门槛低和分散性特点,集中程度也较低。
据中国家具协会统计,中国家具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家具行业总计约有7万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大于2000万元企业仅5000余家,市场占比不及30%;从营业收入看,市场占比超过2%的企业凤毛麟角。“大、小、多、少”成为这个行业的主要特征——大行业,小企业,公司多,所占份额少,成为这个行业的一大特征。
早期家居业充分享受了人工成本低、消费意识不成熟以及标准滞后带来的“红利”,可以说是行业的“黄金时代”。然而这种先天“红利”也成为行业裹足不前的原因。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家居制造业存在着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疲于市场营销,疏于生产管理
受到渠道扩张和市场下沉的激励,家居企业近些年来在招商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毕竟“市场就在那里,自己不抢有别人抢”。这也就造成了一种“怪象”——有些企业产品一般但营销出色,得以迅速扩张。而另一些企业产品出色但营销不足,反而被埋没于市场大潮中。更重要的是,家居企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营销端,对于生产、管理方面的投入势必不足。因此我们常看到,有些家居生产企业规模虽然很大,生产车间可能杂乱无章、浪费严重,且多年如此,更谈不上精益生产。
2、产品开发过度,系统化缺失
追求“大而全”是许多家居企业的一大特征,从美式、欧式、法式到新中式,从客餐厅到卧室甚至厨房等,稍具规模的家居企业一般都会一站配齐。家居企业面临的以上问题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从企业内部来说,国内许多家居厂老板的文化水平不高,入行往往是为了谋生、致富,很少像宜家创始人那样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毅力。总之,无论是外因还是内因,家居制造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关口,不主动改变则淘汰就在眼前。
未来的家居制造业应该走向何方?除了注重设计感、关注消费者需求、高效组织供应链等之外,我们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提升“生产力”,也可以说提升人均产值,而这其中的空间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渠道碎片化给家居企业和经销商带来了巨大压力,一大批生产型企业将被市场所淘汰;地产商、拎包入住企业也在快速整合供应链,对上游制造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1、从设计开始,提高产品部件通用率
前面说过,家居企业往往有着产品开发过度的倾向。一家企业旗下可能有七八个子品牌,而要生产这么多系列的不同产品,如果全部都要重新开发产品部件,无疑让整个生产的复杂性大幅增加。提高不同产品部件的“通配率”是一个更好的办法。也就是说,不同系列、风格甚至不同形态的产品可以共用某些部件——如桌腿的加工工艺、门板的基本造型等等。
2、更适合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作新先生曾提出,中国家居业提高生产力可以通过“廉价的自动化”来实现。
3、发挥产业协同,提高产业分工
家居企业要提高生产力,能否有效的利用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力量,发挥集群效应,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时也要企业在摸清自身在产业链上下游位置的基础上,选择“抓大放小”,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