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章学术忘岁月
——写在吴锦洪教授《五运六气入门讲记》书前的话
吴锦洪(1917-2005),字襟虹,号今翁,古徽州休宁县人,教授、主任中医师,当代著名新安医家。吴锦洪14岁师从沪上名医张仲良、张伯良兄弟学习中医五年,后考入上海中医专修班,毕业后悬壶沪上。1937年抗战爆发,返回原籍行医。1958年被选送至卫生部在南京中医学院主办的第二期中医教学研究班学习1年,1960年调入安徽中医学院任教,先后担任中医内科学、金匮要略、各家学说教研组组长, 1970年调入蚌埠医学院任中医教研室主任,历任安徽省第三、第五届人大代表,安徽省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
吴锦洪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史学会安徽省分会顾问,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中医古籍整理审定组副组长,安徽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委员会顾问,并受聘《安徽医学》杂志编委,《安徽中医临床杂志》(现更名《中医药临床杂志》)编委及顾问,是国内中医文献学及新安医学研究学科带头人之一。
吴锦洪教授从医64载,在中医文献研究、中医临床、教学诸方面多有建树,其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研究起步早,用功深,成效显。吴锦洪教授对运气学说的研究严谨而科学,有其独立的学术研究视野与学术判断,他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力求“建立中医学术文化的自我”。譬如,有学者认为,运气学说思想的起源和盛行于两汉说灾异的《纬书》有密切关系,吴锦洪则认为,《纬书》是纯属封建迷信的玄学,运气学说虽有不少缺陷,但绝不能与《纬书》等同看待。尤其到了近代,有些人根本不去了解它的内容,断然地说它是封建迷信的糟粕,致使这门古代的边缘科学逐渐濒临绝灭的境地。吴锦洪教授为此做了大量的文献梳理与研究工作,力求客观、清晰地展示这门学说的特质。到了晚年, 吴老又结合现代气象学中的平均风速、降水日数、全年降水量、绝对湿度、大风日数、平均风速、平均气温等要素,采用气象记录与运气常位推断对照,进而分析运气学说与气象的相关性,以期为运气学说寻求更多的科学实证与数据支撑。
1980年春,吴锦洪教授应有关方面邀请,在安徽省屯溪市作了一次关于运气学说的专题讲座,为了这次讲座,吴教授作了精心准备,撰写有6万余字的讲稿,讲座结束后,引起反响强烈。1981年3月,经吴锦洪教授同意,安徽省屯溪市卫生局、中华医学会屯溪市分会,将讲座手稿整理后油印,并题名《中国医学气象学——运气学说参考资料》,作为内部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位老教授为了一次学术讲座而作如此充分的准备,其治学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当然这也是吴教授关于运气学说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展示。
《中国医学气象学——运气学说参考资料》这本小册子,因为是内部资料,所以流传不广,加之岁月流逝,已近40年了,所以,即便像我这样近年对运气学说相关文献多有留意,收罗颇广的人,也没能看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说来甚巧,今年春节期间,安徽省中医文献研究所任何老先生告诉我,他准备写一篇纪念吴锦洪老先生的文章,缘由吴老的医学文集《今翁医论——吴锦洪中医学术拾萃》已正式出版,我与任老是忘年交,他也很欣赏我的笔力,所以问我有没有兴趣一起写,我说有此机会不胜荣幸,便很愉快地应下了,过完春节我就收到任老寄来的书与他拟定的写作大纲,在读吴老的书时,再次关注到《中国医学气象学——运气学说参考资料》这个讲稿。
目前运气学说很受关注,经常有初学者让我推荐关于五运六气的入门之书,说实话,目前书市上还真难寻觅到一本简而可据,约而不漏的运气简要参考书,正因为有此遗憾,所以我很想看看吴老这本40年前的讲稿到底是啥样,写了哪些内容。当我与任老共同完成并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上题为《建立中医学术文化的自我——怀念新安医家吴锦洪》一文后,我便迫不及待地联系了《中医药临床杂志》社的汪新安老师,因汪新安老师的父亲汪文生先生是吴老的得意门生,也是《今翁医论——吴锦洪中医学术拾萃》的主要整理者,凑巧的是汪老师那几日正好在休宁老家,所以很快就从他父亲那里看到了我提到那个运气小册子,并复印后快递给我,同时对书稿中部分复印不清晰的图片进行了拍照发给我。拿到复印稿后,我花了一周时间,一口气读完,深感吴老用功之深,文稿体例编排合理,基本知识点都有兼顾,尤其是对于律吕的讨论,着实具有先见。就目前来看,这本资料对于学习五运六气堪称入门阶梯。
怀着对吴老的崇敬之情,同时避免明珠蒙尘,我向汪新安老师提出将吴老手稿适当加以注释整理后出版的想法,汪老师表示极力支持。后来我又通过汪老师联系了吴老的儿子吴守远先生,向他表达了我的想法,吴先生深表赞许与感谢,并嘱咐整理中具体问题与汪文生先生协商即可。随后我又联系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范志霞副总编辑,她对此选题十分感兴趣,并极力促成。
由于诊务及琐事甚多,难免耽搁,为了加快整理进程,我想起了张凤雏老师,张老师醉心运气学说研究有年,理论深厚,吸收各家之说,我们举办的学术沙龙他几乎每次都来,并时有高论,一来二去,成为学友,加之他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优势,我便邀请他一起参与整理,张老师很爽快的答应了我,并承担了录入与注释的主要任务,这样为我减轻很多压力!
今天的这本《五运六气入门讲记》,就是在《中国医学气象学——运气学说参考资料》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之所以将原来的“中国医学气象学”改名“五运六气”,是因为,吴锦洪教授的讲稿内容主要围绕《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另外,从一定程度上讲《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研究的范围较之医学气象学内容更丰富,更能体现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由于时代原因,学界一度将运气学说与医学气象学结合,甚至将运气学说界定为古代的医学气象学,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运气学说有医学气象学研究的内容,但其核心理论是气化理论,而运气气化着重揭示宇宙运动、气化以及生物体生长发展变化的宏观整体关系,运气学说较之医学气象研究内涵、外延、方法等有共性、更有差异。
目前对运气学说的定义,虽然众说不一,但个人认为,运气学说的内核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实现天人合一。笔者跟随顾植山教授学习近20年,顾老师提出,运气学说是基于天人相应的“六气六律”和“五气更立”的周期变化理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进而研究把握自然动态周期规律进行诊治疾病与养生治未病方法的一门学问。这一表述还是比较恰适的。
那么,何为医学气象学呢?医学气象学是生物气象学的分支,是研究天气、气候对人类健康影响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医学与气象学的交叉性学科。在我国,有专门的医学气象学学术组织,湖北省1986年在全国成立了最早的医学气象专业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委员会于2009年10月成立,其主要任务旨在“加强天气、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理及变化规律的研究,使人类有效适应全球变化的大环境,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自身健康的负面效应以及突发疾病事件的影响”。医学气象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气象、气候因素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及与人类疾病发生、流行的关系;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健康不良影响的气象因素和疾病流行的预测预报;太阳活动、日食、月食、宇宙射线等与疾病流行关系的研究;以及利用有利的气象、气候因素(如,山地气候、滨海气候、森林气候)和人工气候治疗(气雾治疗等)来增强健康、防治疾病。所以,医学气象学与运气学说的差别是显然的。 吴锦洪教授出生于古徽州,那里有根植于徽文化沃土上的一朵中医奇葩,享誉全国的新安医学,那里被称为明清中医药的“硅谷”。历代新安医家勤于著述、善于创新,据王乐匋主编的《新安医籍考》记载,在清代268年中,新安医家进一步展开学术争鸣,涌现名医281人,有136人撰写了239部医学著作。著名的医家有程敬通、程应旄、郑重光、程云来、汪昂、程国彭、郑梅涧、程杏轩、汪绂、许豫和等人。形成了学派纷呈、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
近年来,我在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以运气学说为切入点,对新安医学与龙砂医学做了一些横向比较研究,发现两个学术流派对运气学说的研究各有特色,龙砂医家对运气理论的阐发研究相对较少,而更重视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譬如对三因司天方的运用,有其清晰的传承脉络与应用的医家群体,此外该流派现代研究异军突起,在全国形成引领态势。
通过研读新安医籍发现,历代新安医家对运气学说的理论研究较多,著述颇丰,且较集中于明清两代,医家之间对运气学说的态度不一,有赞同者,有明确反对者,临床运用主要集中在疫病与痘疹方面,现代研究呈渐趋淡化之势。
吴老对运气学说的重视与他熟谙新安医学文献是有一定关系的。下面我们简单来梳理一下:
新安运气著作中,名气较大者,要数明代医家汪机的《运气易览》一书,该书对运气学说中的六十年交司时刻、月建、五音建运、南北政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并阐明了研究运气学说的科学态度,指出“运气一书,岂可胶泥于其法而不求其法外之遗耶,……务须随机达变,因时识宜,庶得古人未发之旨,而能尽其不言之妙也。”他还指出研究运气应不限于一年一时之变化,百千万年之间也有此理,应注意“元会运世”(即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对后世大司天理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孙一奎《医旨绪余》一书中,族子烨元素所撰序言,论述了孙氏对运气理论运用之娴熟,其曰“于凡天地间浮沉升降之机,阴阳阖辟之运,气化推迁、消息盈缩之数,人身之寒热、虚实、顺逆、表里之异,镜莹于中。其治病也,察天时,稽气运,审受病之因,酌君臣佐使之用,故投剂辄效,藉藉称奇矣。”另外,《医旨绪余》中孙氏将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中五脏苦欲补泻药味收录,意味深远。“五脏苦欲补泻”原则为运气理论选方用药提供了一种模式,宋代陈无择的运气十六方,主要根据《内经》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用药。
徐春甫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编成《古今医统大全》,全书共100卷,收录了《天元玉册》《玄珠密语》《圣济经》等运气著作,同时将汪机的《运气易览》亦予收录。《古今医统大全》概括了明代以前我国重要医学典籍和医学成就,被列为我国医学史上十大医学全书之一,影响力较大,因之,对于传播运气学说起到了积极作用。
前面介绍的几位明代医家,对运气之学都持赞同意见,但也有意见不同者,如吴昆,作为明代晚期著名新安医家,其注释的《素问》,是《素问》注释史上一部经典之作。但吴昆在《素问吴注》自序中表达对一些人胶柱鼓瑟、拘泥术数推演做法的批判以及《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不同观点,称之“叛经行怪,类如《伤寒钤法》、《素问》遗篇,则妖氛尔,孛彗尔,白虹尔,薄蚀尔。非惟羲和忧之,具目者之所共忧也。”
逮至清代,罗美所撰《内经博议》,卷一列天道、人道两部,探讨《内经》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等;卷二有对三阴三阳岁气主病等考究。对《内经》运气学说的阐发,注重结合临证体验而加以贯穿会通,每多发前人所未发者。如,其论天道阴阳之变,则有气交外感主病之疏,强调外有运气之感,原各有内气之应,非可止以外邪治之;其论神机,分别从阴阳开阖、四时五行等方面阐发其出入机转。清人叶子雨在《难经正义》中评吴氏《温病条辨》曰:运气之学,白首难究。全元起以下数十家,皆随文诠释,未能实有指归,惟罗东逸之《博议》差强人意。
江之兰《医津一筏》,又名《内经释要》,提出治病必求其本“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指出五运六气各具一体用,各具一太极,亢害承制,归于和平。同时,江氏在跋中指出,“运气之说,若按图索骥,似堕马宗素术中……然不深求其理,安知人在气交中,五运六气太过不及,阴阳胜复内外合邪,皆能为病?”主张应灵活运用运气。
吴谦主持编纂的《医宗金鉴》,为清代御制“中医教材”,其中《四诊运气心法要诀》分为四诊心法要诀以及运气要诀予以论述,将《内经》运气要语,编成歌诀,并列图于前,使学人一览即明其大纲旨要之所在,对于运气学说的普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程知在所著《医经理解》自序中说道 :“读书不求甚解,此语未可用之医人,何则?六淫之气可以……,乃复以运气、药物之义续成其解,要使后之学一见而明其所以然。”
郑沛著有《运气图解》,方成培撰有《运气图解提要》,文献记载郑梅涧授传方氏喉科医术,为方氏家传秘本《授医秘录》作序,并为方论授运气学说。
汪昂有感《内经》“其书理致渊深,包举弘博,上穷苍黅七政之精,下察风水五方之宜,中列人身赅存之数。与夫阴阳之阖辟,五行之胜复……非深于性命之旨者,其孰能与于斯乎”,遂选录《素问》、《灵枢》针灸以外内容,成《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分藏象、经络、病机、脉象、诊候、运气等九篇,参考历代《内经》注家之论作注释。
余国佩著有《医理》,对燥、湿二气的认识独具匠心,提出需随时了解大运之变更、六气之纲领和致病因素,以此改变成方的配伍,发明前人所未备,以应付疾病无穷之变化。《医理》中“六气独重燥湿论”“元会大运论”“医法顺时论”“药性随运变更论”等运气学说内容,多有发微。
程杏轩之《医述》,“取先正之书,反复披阅,语有精粹,辄随扎记”,卷一“医学溯源”单列“运气”,选录《内经》、《类经》运气之论,《白虎通》律吕,以及刘温舒等人之论,采其菁华,遗其糟粕,以广其传。
王勋“留意三十余载,始悟得病之源,治疫之理。今遵司天运气,推算甲子一周,每岁著论治春四时之病,留一主方,以补前人所未备”,撰《慈航集三元普济方》四卷,卷一论“五运太过不及”“六气司天在泉”等,并列有“六十甲子春邪时感方”“子、午年瘟疫初病主方”“卯、酉年瘟疫初病主方”“六十甲子司天运气施送正气丸方”,是新安医家中应用运气学说于临床之佼佼者。
许豫和儿科临证重视五运六气,观察到运气与儿科疾病发病关系,并在治疗上主张“必先岁气,勿伐天和”。其在《怡堂散记》中论述惊风发搐时注意到:“辛亥首春,婴幼多惊风之患,此天行之病,气候使然。经曰:‘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厥阴司天,其化为风。’风令最早,小儿得春气之先,风胜则动,其病为搐。岁气之病,各有所主”。同时,临床体会同一方剂,因不同年份岁气不同,同一疾病,用之不效,据岁气调整君药即效。如在“丙申长夏复论暑风”言:“向治(小儿)暑风惊搐用暑风饮子加黄连,全活甚众。丙申岁如法施治,率多不效。求所以不效之故,……天时之病,当从岁气用药。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黄连泻火故效。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黄连苦燥湿,虽泻心、泻脾,亦效。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泻相火当君黄柏,黄连而用其为不效宜矣。乃复于暑风饮子增加减法,循岁气也,……另有文献记载,民国癸酉(1933)歙南大疫,群医束手无策,戴松谷认为“必须深明五运六气”,这是临床实证后的至理名言,高度概括了运气理论在疫病防治中独到价值。
……凡此等等,不再一一罗列。遗憾的是,现代学者对于新安医学的研究中,尚未见运气学说专题研究,吴锦洪老此书或可弥补这一缺憾。
《五运六气入门讲记》共有6章,第1章讲天干地支,论述干支的起源、干支的涵义、干支与阴阳五行、干支与历法等问题;第2章讲五运,主要论述十干统运、五气经天化五运、大运以及推算方法、五音建运、主运、客运等知识点;第3章讲六气,讲述十二支化气、主气及推算方法、客气、司天在泉、左右间气、客主加临、南北政问题;第4章讲运气相临,阐述运气相合出现的顺逆、同化等问题;第5章讲医易简说,介绍了太极、八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等与运气学说相关的知识点;第6章讲音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律吕以及音律与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配合,这些知识点有的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但是却有重要的意义,很多人都缺这一课。书中附有大量图表,如,北斗七星图、时辰换算图、河图变体图、无极转化太极示意图、古太极图、伏羲八卦方位象数图、文王八卦五行方位图、河图、洛书、洛书合先天八卦图、洛书合后天八卦图、十二律隔八相生、六十律隔八相生等,共计55副图表,对于理解文意多有裨益。
本次整理本着以下几个原则进行:1、原稿为吴锦洪教授所编著,所以应尊重原作者,以吴老底稿为主,原则上不作大的调整;2、由于书稿是当时讲座教案性质的文稿,有些内容没有展开,加之部分术语古奥难懂,酌情以按语形式,适当注释,以方便读者阅读;3、为便于初学者能较快掌握运气常位推演,达到学习目的,相应地方配了一些自绘图表,以便于读者理解记忆;4、文稿中表21“六十年运气变化简表”,吴老编制时间为1924年至1983年,由于时序更迭,现据原意原体例,扩充一个甲子,即1984年至2043年;5、书末有张凤雏撰写的后记一篇,介绍了五运六气的价值、意义、学习方法以及常位推演范式。
此外,由于时代因素以及近年该学术领域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呈现,在部分学术问题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差异甚至争议,这里不作评判,需要说明是,本书正文部分观点仅代表吴锦洪教授当年个人学术观点。
本书蒙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第二届国医大师徐经世教授、第二届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分别作序推介;又承“西泠五老”之一的林乾良教授题写书名;令书稿增色不少。再此一并表示感谢!
书稿既成,想着还是应该交代一下整理此书的缘起与经过,脑海里瞬间忆起吴老曾有和许孔璋老“踏莎行”原韵一阙中“翰章学术忘岁月”句,很有意境,恰能表达我对吴老的崇敬之心。时光如白驹过隙,百年岁月弹指一挥,斯人虽去,斯文长留,遂以此作标题,写了一点文字以作小引。
陶国水 写于青弋江畔看云楼
时在己亥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