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重庆晚报报道了一名“甲醇中毒”患者在医院喝白酒配合治疗最终转危为安的新闻。
甲醇中毒真的可以靠喝白酒就可以解毒?那不是在家就能自我“疗毒”了?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那个物质紧缺交通不便的年代,年关时节一帅哥采购年货后行走在山路上,年货沉重时间一长将自己腰部皮肤搽伤,情急之下他从年货里找出一瓶酒反复涂抹破损处,想救救急先消消毒.
不料2天后局部皮肤变黑去当地医院就诊,被误诊为炭疽。
由于病情恶化,到了第4天被迫转院,患者相继出现失明、昏迷,第6天不幸死于呼吸衰竭。
在患者体内未检出炭疽杆菌,而在那瓶涂抹的酒样中却检出了甲醇,浓度高达198g/L,明显属于甲醇假酒。
患者死因只能是甲醇中毒。
假酒猛于虎,不光能喝死人,还能“抹”死人啊!
甲醇像毒树的根须哪儿水多往哪钻
甲醇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入人体而引起中毒。
如职业性甲醇中毒主要是由于生产中吸入甲醇蒸气所致,误喝含甲醇的酒或饮料是经消化道引起急性甲醇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甲醇经消化道吸收的速度更快,死亡率和致盲率也高。
甲醇吸收入血液后,随血流迅速分布于人体组织器官中,通常各组织甲醇含量与其含水量成正比。
血液、肝、肾、胃肠道、眼房水、玻璃体、脑脊液中甲醇含量较高,而脑、肌肉、脂肪组织中较低。
所以甲醇中毒者视神经和视网膜会受损,为患者直接敲响警钟。
一旦甲醇进入体内,还会纠集一帮狐朋狗友一起围攻人体,“占中”、破坏机体“红绿灯”、攻击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组织“颜色”那都是常用手段。
甲醇在人体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甲醇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在肝脏,约90%~95%在肝内醇脱氢酶作用下先氧化为甲醛,然后甲醛在醛脱氢酶作用下很快代谢为甲酸,最终生成二氧化碳。
这一过程和乙醇(酒精)在体内的代谢非常类似。所不同的是,乙醇先氧化成乙醛,再氧化成乙酸,最后生成二氧化碳。
正是因为这种相似性,乙醇才有“争先恐后”给甲醇解毒的机会。这个后面细说。
另一方面,一个人的酒量貌似也和其体内醇脱氢酶、醛脱氢酶这2种酶的状况有关。
一般认为,甲醇的毒性是由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所致。
甲醇本身有毒,是一种强烈的神经和血管性毒物,可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至于甲醛大家更了解。没错,福尔马林就是35%至40%甲醛的水溶液,防腐杀菌用处多,而在人体内甲醛的毒性比甲醇要大33 倍!
甲酸和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也远较甲醇大,有说要大6倍,而且甲酸和甲醇一样在体内也有蓄积作用。
可以说,甲醇在人体内是越来越毒、毒上加毒。
这还没完。甲醇代谢过程中还能产生自由基,它和甲醛、甲酸都可以和人体组织细胞直接发生相互作用。
作用的结果是引起人体细胞变性坏死,导致组织缺氧,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临床上主要以神经系统损害、眼部损害和代谢性酸中毒3方面症状较常见。
所以说,甲醇进入人体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带动了甲醛、甲酸、自由基联合作战,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对人体展开“甲式战争”,使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表情淡漠、视力障碍、意识混浊等,重者神志不清、失明、脑水肿、昏迷及癫痫样抽搐,直至呼吸衰竭或各脏器衰竭而死亡。
当然,患者中枪躺下需要有个过程,也就是常说的潜伏期。甲醇口服中毒潜伏期多为8~36小时,也有短至30分钟,长至6天后、甚至8天发病的。
潜伏期长短恐怕与口服量和个体差异有关。
重点来了:甲醇口服中毒如同时摄入乙醇,潜伏期较长些。
为什么?
乙醇与“酶”结合的本事比甲醇高
甲醇在体内代谢缓慢,速度为25mg/Kg/h,排泄也慢,有中毒6天后尿中仍可检出的报道。
乙醇也经由醇脱氢酶代谢,但其代谢速度为甲醇的7倍。
打个比方,如果把人体内的醇脱氢酶比作一盘菜,把甲醇和乙醇同时放进去,乙醇“吞食”醇脱氢酶(和醇脱氢酶结合)的状态是狼吞虎咽,甲醇则是细嚼慢咽。
典型的“乙醇优先”,让人想起龟兔赛跑。
比赛的结果是,人体内大部分“存量”醇脱氢酶和乙醇结合,体内多了不少乙醛;少部分甲醇和醇脱氢酶结合出现一些甲醛身影,未被代谢的甲醇和残存乙醇则在“排队等待”新的醇脱氢酶产生或经呼吸道和肾脏排出体外,部分经胃肠道缓慢排出。
这就是“甲醇口服中毒如同时摄入乙醇潜伏期较长些”的根本原因和科学依据。
甲醇中毒早期喝点高度白酒还就是个处方。
运用这一原理,临床上发现甲醇中毒时可让患者口服或静滴乙醇与甲醇竞争醇脱氢酶,使甲醇在体内的氧化代谢速度减慢,延缓中毒的发生,从而有利于采取措施促进甲醇排泄。
这里有几个要点:
乙醇并不能直接中和甲醇,只是使甲醇在体内代谢暂时“边缘化”。
口服或静滴乙醇只有在甲醇中毒早期才有意义。
口服或静滴乙醇可延缓甲醇氧化,但必须监测血中乙醇浓度,使其维持在1000~1500mg/L,否则过量则麻醉中枢神经系统。直至血中甲醇浓度低于6.24mmol/L以下时停止。
毕竟乙醇也不是无害的主,多了也会损害人体健康,只是“两害相比取其轻”、以毒攻毒无奈之举罢了,“喝高了”照样得医。
乙醇仅仅只是甲醇解毒药之一
已知乙醇、叶酸和甲吡唑都是比较肯定的甲醇解毒药,其作用各有侧重。
而且一般认为,有条件的医院应以10%葡萄糖液配成5%的乙醇溶液,静脉缓慢滴注为宜,没有条件的医院可考虑直接口服白酒或20%乙醇,医生会掌握量。
乙醇解毒只是救急之策。比如明确为甲醇中毒,可以在送医途中先喝一些高度白酒,让乙醇与甲醇在体内先行赛跑。
抓紧时间综合治疗方为万全之策。根据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眼部损害和代谢性酸中毒症状的重轻程度,可采用催吐洗胃(早期)、输液利尿、补碱纠酸、对症支持,直至氧疗、强心、抗休克等多种治疗措施。
早期血液透析是抢救甲醇中毒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医生会酌情处置。
所以,发现患者有甲醇中毒症状,仅靠喝点白酒就能“自我疗毒”只是“臆想”,自带一壶酒、解得甲醇忧更是“妄想”,得抓紧送医、抓紧送医、抓紧送医。
尤其是在多人同时喝酒后有人出现中毒症状有人无症状时,不要犹豫纠结错失救治良机,因为存在个体差异。
有兄弟二人对盅共饮等量假酒后其兄中毒其弟无恙的案例。
甲醇中毒剂量因人而异
甲醇属中等毒类,中毒严重程度不一定与剂量成正比,有仅饮5mL甲醇即致死的,也有饮70~100mL才致死及饮大量甲醇而未死的报道。
这可能与个体差异(耐量)有关。
再次让人联想到人有酒量大小之分。
多数文献认为误服5mI可致中毒,5-10ml可致严重中毒,15mL可致失明,30mL左右致死。
文︱俞惠星,科普作者,著有《活着要懂添加剂》
配图来源网络,联系可删
参考资料:
①陈捷敏,王立新,夏文涛.甲醇中毒机制的研究进展[J].法医学杂志.2010(4):294-296
② 穆进军,李俊峰,田仁云.急性甲醇中毒295例临床研究[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0,13(2):96-98
③ 包光玉.28例急性甲醇中毒临床分析[J].云南冶金.2002,S1:163-165
④ 辛天宇.真假酒中毒施救要点PK. 医师在线[J].2017,7(34):26-28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