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股遭遇2.3个腰斩,折射“造假”遭遏制?
中国股票市场的最大卖点之一,就是大多数公司(至少在九十年代)需要包装才能达到上市标准,但不知现阶段是不是也得需要包装才能上市。而随后的中石油、工行这样的大公司也得包装才能达到上市标准。
包装的目的就是剥离嬴利能力差的部分至非上市部分,而把最具嬴利能力部分保留在要上市的部分里,中石油就最具这样的特点。但是中石油被剥离出去的那部分却是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即可以控制上市公司。
我们知道,中石油上市初期,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一是发行价达到了其H股发行价的10倍;二是实现了8万亿的市值,是美孚的两倍多;三是高价发行后还实现了超高的首日溢价达191%开盘;四是高官讲话(跌至发行价时)太过离谱,说什么不建一栋楼,不买一辆车(事实上,庞大的中石油可能平均每天都要买一辆车)!
而今中石油跌至6.02元区!市值不足万亿。去年每股收益达0.29元,还算不错的,但现金流却是-4.11%。或许正是这个负值,可能导致中石油自身托价的愿望减弱,而导致中石油今年年内高点的8.02,相对于目前的低点6.02相比,跌去了24.93%。显然,中石油的初期创造的奇迹,正是“造假”帮了大忙,但今天随着“造假”遭遏制的情况下,回归本来面目就可能成为当下中国垃圾公司的一个普遍选择?
我们知道,今年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公司明显偏多,尤其是面值低于1元情况下也面临终止上市,表明新任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先生对于“造假”零容忍的决心和信心。
因为那些垃圾公司过去可能通过财务手段,实现“造假”而实现每股收益为正,而免去三板交易;但在易会满先生的铁腕下,过去那种搞假帐或假重组的机会失去的情况下,这些垃圾公司就只能任由其股价跌、跌、跌...
我的小股,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可能面临终止上市的小股:*ST印纪(002143):
该股曾经让大股东成为四川省的首富(属于坑了机构也坑散户的典型代表),而今却面临着可能因为面值低于1元去三板,表明该股的大股东们的财源枯竭而无法护盘,保不住在主板的交易机会。
该股以今年高点5.08元至今天的0.84元相比,遭遇了2.3个腰斩(2.54--1.27-0.84/33.85%)! 而我分别在2.70元、1.35元、0.84元买了一点,成了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