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23):武定·无处不在建文帝
2019-8-13
午饭后,去登狮子山,逛正续寺。狮子山是武定的风景名胜,正续寺的香火在云南也颇有盛名。
DD黄司机对我这个时候来逛狮子山表示不理解。他说来逛狮子山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为了看牡丹花的,那得三四月份。现在这个季节,什么都看不到。花八十五块钱,只看一座老庙,很不合算。我没有因为听到这话而泄气,我只是来登登山,看看庙;再说,牡丹我才不喜欢看呢。
买票进入。向售票员咨询游览路径,她给了一张导游图。狮子山景区大致有三个内容,东边是牡丹花景区,现在是看不成了;中间是正续寺,有好几重的院落。西边属于“自然景观”部分,导游图上面标注的景点,密密麻麻,好几十个。
进入景区,迎面是一座石牌坊,五六米高的样子。看起来有些年份了,上面长满青苔,白斑和黑斑。正顶上有“南天胜迹”,两边有对联——帝僧罹难存史话虎斗龙争代代功过谁评,古刹沧桑逢盛世秋月春花年年牡丹争艳。看对联才明白,这石牌坊并非古物,而是新作。“逢盛世”这样的主旋律只能是今人的自评。狮子山这样的地方,空气潮湿,易长青苔,故显老。
这里的“帝僧罹难”,讲的就是建文帝。建文帝被他叔叔朱棣赶下台之后(如果不是被屠杀的话),去向不明,就有了很多说法。出家为僧,隐居山林的说法很多,云南是构建这种传说的比较积极踊跃的地方之一。昆明西山太华寺门口一株六百年树龄的银杏,就说是建文帝亲手栽植。
往里走数步,路边有“月牙潭”,也与建文帝有关。潭边有“钩担戳出月牙潭”石碑,讲这水潭的由来。说建文帝到了狮子山正续寺,被派去挑水。挑水要跑很远地方,非常辛苦。一日建文帝挑水经过这里,放下钩担休息。钩担戳到地上,出了水,之后汇聚成月牙潭。之后和尚挑水就不用走很远路了。这种说法更是完全当不得真,在此立块碑也不过让游客好拍照而已。
再往前,从侧门进入正续寺。
进门右手有个小院,叫做“翠柏亭”。庭院中,铁栏杆围着两座花台,台上各有一株古柏。据说都是建文帝六百年前植下的。其中的一株,根部已经残缺,只有锄把那么粗一点点连进土里。用架子支撑着,才勉强没有趴到地上。应该是没有多少活力了,就像行将就木的老人。不过,也许几百年了都是这样。院子的正面是座二层楼,门匾上有“翠柏亭”的字样。其对联写的是——小亭先是帝王居,古柏常留苍翠色。
“翠柏亭”对面白墙上,有一首据说是“建文帝遗诗”: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潘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往里出翠柏亭,先往正门看看。正续寺的正门应该是朝向东南,我刚才是从侧门进入的。进山门,迎面是一幅壁画,描绘的是建文帝离开内地,流落西南的情形。戴着斗笠,穿着草鞋,拄着拐杖在山间行走,来到狮子山。
进山门,园中两株巨大的柏树,两三人才能合围,据说是建文帝手植,有六百年树龄。过天王殿,进入第二进院子,大雄宝殿前面,两株更巨大的柏树,也是建文帝手植,六百年树龄。建文帝还栽植了茶花,梅花,紫薇等树木。
一时感慨,建文帝真的是植树造林的先进分子。
从大雄宝殿两侧,有廊道通往后面的藏经阁。廊道靠里一侧,是泥塑的罗汉。形象都很可爱,不让人畏惧和讨厌。这里来的人应该很少,塑像和廊柱间有很多蜘蛛网。
藏经阁建在高台之上,高台下像是个花园。藏经阁的门半开着,凑近一看,里面供奉的不是佛像,而是凡人的样子。看了看门匾上的“帝王衣钵”,于是知道那是建文帝。有对联写的是——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僧为帝帝也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
又是建文帝的故事。
门边坐着一位老和尚,很和蔼很随和的样子。我跟他打了个招呼。
他说:“施主请饭了没有?没有的话就在寺里请。”“请饭”是昆明人的说法,即表示客气,也表示尊重。我说了声“谢谢”。
老人正在看书,还用笔头戳戳点点的。我凑过去一看,他看的是《金刚经》,正规出版社出版,还是插图本。
我问师傅,这里供奉的是不是建文帝的衣钵?
师傅说,衣钵指的是佛法。朱元璋原先是和尚,衣就是传统;后来,建文帝下了台,又做了和尚,有碗饭吃,钵就是饭碗。
听完才发现,我原先的认识多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