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邓匡林先生诗作的境界(五)


匡林先生的诗文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把书画和拳道融合起来理论,揭示出它们共有的功夫和境界特征。匡林先生认为,书画的道理和境界,与大成拳法的道理和境界相同,是可以相互参照借鉴的。任何艺术、技术,都有形下有意本能的作用,这无疑是相同的。匡林的《书画与拳道》文章说(PPT):“创作书画时讲究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等姿态,而作拳站桩也要求头直、目正、肩松、肘横、膝弯、足平,二者相同处一眼可见。”这是有意本能发挥作用的小乘之境,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法来实现一定的目标。匡林说:(PPT)“再从形上的意识层面看,拳道、书画都追求心平、神庄、松静、自然,由此而进入物我两忘、心无旁骛、惟见本心的状态。”这就是无意本能起用的大乘之境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位书法家要送我一幅字。我说这不是你的字啊,是你花二十年时间偷来的嘛。他这个境界,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什么都不是,在路上劳作,靠有意本能发挥作用的小乘境界。说不是,即不是自性展露,不是匡林先生所讲“物我两忘、心无旁骛、惟见本心”的大乘之境,除此之外什么都是,是一切古已有之的书法样式。他的自性、本能是有的,但被神秀所说的“尘埃”覆盖了,还没有打扫干净,还没有回归自性。如果有慧根、缘分,再经十年或二十年修习,能回归自性、本能,就叫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无意、大乘境界,那时就会创作出独具一格、真正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了。

学佛修行的道理也是如此,和书画、拳道相同的。你不学不修,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原初状态;精进渐修、修而未成的过程,总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容易,无止境,难过啊,精进啊,很辛苦;修成顿悟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便是无意无为的大乘之境了。

本世纪以来我搬两次家,清理丢弃的朋友和学生送的各种艺术纪念品、书画家们送的书画作品,足有一小车。多数都没有打开过,还是原包装堆积在那里好几年,毕竟人家有情、有心、有意送的,不好收到就立即扔掉。但堆放时间长了、东西多了,实在没有地方容纳,最后不得不丢掉。我倒觉得,如果你玩到匡林先生说的最高大乘之境,应该是无意无为、无物无求、无形无色的,四大皆空,一切皆空嘛,这是最高境界。那么你玩这个生灭法,搞妄想、分别、执着,弄出那么多有形有色的物品一大堆,可能的确就是一堆垃圾了。在寻道的路上,我是一个反物质主义者,哈哈。(笑声)

匡林先生在《书画与拳道》文章中,分析书画与拳道二者的关系,他说中国拳道经过千百年一路演化下来,出现诸多拳种,百花齐放啊,基本上分为“内”、“外”两家。外家拳比较偏重表现形式,内家拳则偏重精神内容。但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最终的结果,(PPT)“都将归结到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境界,诚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初若印泥,中若印水’而归于‘终若印空’”。匡林先生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道”,这个“道”是中国书画拳道的精髓,他说“书画与拳道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是道之载体,二者阴阳互动、刚柔并济、相辅相成,由此构成花团锦簇之中华文武世界”。

匡林先生文章提到的“初若印泥,中若印水,终若印空”,清朝大书法家张照曾董其昌书法人生作的一个著名论断,正是我们这里讲的三个境界。张照曾说,董其昌的第一阶段是“初若印泥”。“印泥”的意思,就是照抄照搬,依样画葫芦,按模取形不走样,如实临摹古人法帖,所谓力求形似。这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原封不动啊。第二个阶段也是第二种境界,叫“中若印水”。水有一定的自由度,就是不再对传统法帖依样画葫芦,书法的术语叫去形取神,在神理、神采、神气、神情上与古人沟通。不再追求形似,已经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第三阶段是匡林所说最高的大乘之境,张照曾叫“终若印空”。空是无形、无色、无物了,完全脱离古人的窠臼,完全去掉古人的成分,如庖丁解牛,不靠眼神技巧,完全靠精神行事,随心所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了。这个最高境界已经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一切纯应自然,却又不是原始的自然,而是匡林先生说的“如来如去”境界了。

匡林先生在《书画与拳道》文章中,强调书画讲究功夫,同时指出“拳道更讲功夫,常言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我们也可以说“修行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个话是我的一点关键体会。匡林先生说“功”是一种“东西”和“状态”,是靠体悟而上身的,就是说你不做,没有身体上的感觉、体悟、体认,这个“状态”就无从说起了,便也不成为“东西”了。匡林先生特别强调:(PPT)“一招一式、大开大合是初级阶段之功夫,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形曲意直、虚实无定、抱圆守一是高层功夫。往往做到高层功夫,则无那么多的华丽,形似断而意连,意似断而神接,平实的举手投足之间蕴含无限风雷。”匡林这里又说到守雌的妙用,守雌是老子《道德经》的精华思想。匡林说的“欲上先下,欲左先右,形曲意直”,完全是承继老子的(PPT)“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守雌的真言而来。

修习书画、拳道,不是为了功夫而功夫,功夫是达成境界的路径,一旦进入最高境界,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功夫便显露为大道至简。因此匡林先生说,在书画上得道的(PPT)“大师巨匠,多为逸笔草草,信手拈来,似乎不经意间却秩序森然,而法度的破与立,都得乎心应乎手;尺度在心中,逸笔显毫端,从心所欲而暗含法序,由此臻入化境”。匡林说“拳境亦然,只有从‘山是山,水是水’迈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到最终进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圆融之际,才是拳法中的大乘”。

匡林先生的《书画与拳道》一文,特别强调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小乘之境,通过“守雌”功法而进入大乘之境的重要性。他说:(PPT)“拳道亦同,首先明理然后练功,招招太实、追求形式则失空灵,失空灵则难精妙。所以要守,守中线、守静笃、守空境。要意念放远,拳透敌背,与宇宙大气相结合,才是高手。所以分阴阳虚实,懂虚空妙有,讲知白守黑,书画拳道,道道相通。”关于守的问题,就是我们前边提到老子说的“守雌”。匡林先生说:(PPT)“在拳学上,明白了知什么、守什么,不仅是攻、防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成就他人。可以将更多的矛盾在守中化解,留更多的空间给他人。”大家要注意匡林先生的“成就他人”这一说,这就是守雌,是对守雌最好的诠释,更是对守雌的延伸发展。守雌不是静态、被动地“守”,而是要显出大乘要义——成就他人。匡林说:(PPT)“带着成就别人之胸怀,则天下无难事也;这也应该是‘书画武功相互参悟’之题中应有之义吧。然而‘知’与‘守’仅为表层功夫,更为高明之处,是要你越过‘知’、‘守’而达到‘不知’、‘不守’。‘不知’、‘不守’则可了无边际、打成一片、空洞澄明。这就是中国书画武功之高深要义了。懂了‘知白守黑’,就懂得了取舍,懂得了无常,同时也懂得了虚实空境,懂得了书画、武学、人生之高明境界。”匡林强调,无论书画与拳道,“只有勤练苦操,线条节奏烂熟于胸,形成一种本能”,方能臻入化境,这就是神秀的第二境界(功夫境界)不可缺少的重要性。

匡林先生诗文中,经常出现“成就他人”这个概念,这是无意本能起用的大乘之境。这个思想的脉络和源泉,可以追溯到《周易》、《道德经》那里。易经讲起来比较复杂,要深入到卦上去说明,很啰嗦,我这里把《道德经》的思想提示一下。要注意这个“成就他人”,主要意思不仅是佛家的菩萨精神,更是道家首倡的绝妙高超的功夫法门——守雌,这个法门源于老子,《道德经》讲得很多,我这里举几个例子。

《道德经》三十四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由于不自以为大,所以能够成就大成果。第六十三章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个意思跟前一句相同,大家注意,这可是圣人的行为,很了不得的,不是圣人恐怕做不到。第八十一章是《道德经》最后一章,它所归纳的也是圣人行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它说圣人不为自己积累,不为自己保留,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会拥有,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得到更多。《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对于善人我要善待他,对不善的人我也要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形成有德善良的磁场;对守信的人我要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要信任他,这样才可以形成人人守信的诚信环境。站桩、行拳都需要德善、德信的环境,否则难以入定。可是这个德善、德信的环境如何获得呢?那就要先入为主,发扬“吾善”“吾信”、成就他人、助人为乐的精神。

这些句子都是道家最经典的经文,可以背下来,全部《道德经》才五千字,最好能背下来。这些金言妙语落实在修行上,落实在修行的功夫上,都是绝妙心诀。所以我们说这个大成拳法和它的站桩要领,真要溯源求本的话,它的思想和精神渊源,是在老子的《道德经》上。在匡林先生文章中,就随处留下《道德经》的烙印。匡林说大成拳本质上是哲学拳、文化拳,如果你文化水准高,哲学学得好,能把《道德经》倒背如流,你的桩功、拳法一定会如行云流水,无意中一不小心就溜进大乘之境了,定在那里了。

就“养身”而言,《书画与拳道》认为:(PPT)“书画及拳道是极好之修养之法;修炼之,不仅可以怡情,更可以健身。不光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且可以援‘书、画、拳’而入道,可达到强身健体、平心静气、修性养德、通泰怡然。进一步再修炼则可以明白一触即发、肌肉如一、形骸脱落、抱圆归一,通达到自由澄明之境。”由此可见,要成就入道的大乘之境,则不能为了“书画拳”而“书画拳”,要援“书画拳”之功而入道。书画拳要发挥养生功能,必须进入大乘道境,物我双亡,否则是在忙碌生活中多找一件烦恼事来做,那就不是“养生”,恐怕是“养死”了。匡林说:“书画拳之修炼都是籍此为载体,寻找一入口,由动入静、由繁而简、由快而慢、由实转虚,进而可以空实互换、阴阳互动、迟速相融。在心之愉悦活泼中养身安命。而由己及人,推而广之,造福百姓则为天下之养生也。”匡林先生强调,大乘的特点不是为己,而是为人,不行菩萨道则难以臻入化境,这就是前边说到的成就他人。匡林说:(PPT)“从己身开始,向内静心以求,援‘书画拳’道而入,文武兼修、动静相合、刚柔并济,由此可入众妙之门,若肯下苦功,用大块时间和大精力去钻研而累积,净心锤炼,穷尽精微而致广大,必将功夫上身、艺境合一、人书(画、拳)俱老;这样必然将随着时空远去而呈现老而弥坚、老而弥新、老而弥纯之境界。由此推而广之,默默躬行,养益芸芸众生,终为大功德、大善事、大成就。”

匡林先生在《也谈木心》一文中,正是以这个最高境界为标准,来考察木心的诗画为人,得出的结论与一般世俗观点大相径庭。匡林先生的结论是:“木心,凡夫一个。”为什么?匡林写道:“木心的技艺境界、做事做人好象并未臻入化境,按老子的话说是‘虽有荣观’,但并未做到‘燕处超然’。尤其临终说的七个字,曝光了内心已深化为潜意识的根本恐惧。个人的过度自恋自爱,自我装扮,现代人过度的美化和包装,根本解决不了人生的圆满修行。看看弘一临终时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很明白地看见木心仍在‘艺’和‘器’之层面挣扎。”受匡林先生文章的指引,我也找了木心的一些作品来研读,感觉与匡林先生所见相同,认为木心的境界还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形下折腾中玩生灭法,未至形上,不得究竟。不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人啊,他深深懂得道悟禅师“哎哟哎哟”的叫痛声,能够从科学医理上研究出病痛的原因,也能从文学艺术上分析那个叫声的美学价值,但就到此为止,被卡在“哎哟哎哟”这个叫声里边了,不知道“哎哟哎哟”这个叫痛后边那个不痛的玩艺(非生灭法)了。换一句惠能的话来讲,善恶他是明白的,他也分别、执着这个,但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的那个“不思善,不思恶”的形上自性,他就茫然不知了。这个要求是很高的,用这个标准要求世间人显得有失公平,因此匡林先生特别说明,这是从“援艺入道,返朴归真的理路看”,若从一般世间法则来看,此君无疑仍是尘世中的大家,这是不可否定的,而且应该给予恭维的。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连用“道”这个字、这个词来代表道,都不准确。但是为了便于修证、理解,就得有个临时名词,这都是方便起用。佛家讲的自性、知性,禅宗讲的“这个”,老子讲的“道”,南怀瑾干脆用一个“黑不隆冬”来代表,匡林用一个“心画”、“本能”来代表,都极其精妙。自性、知性、道也好,黑不隆冬、心画、本能也好,都是不变的,都是临时借用的方便说词,不是生灭法。

匡林先生在《大成》一诗中写道:PPT“大成本无法,空中妙有生。虚无求具体,静力动乾坤。”这个大成拳非常了不起,是帮助悟道的,悟道可以从大成拳那里把“大成”一词借过来,或许大成拳也是从悟道境界把“大成”一词借过去的。“大成、空中、虚无、静力”是不变的,不是生灭法。有了这个不变的非生灭法,接着就生出了“站桩为枢纽,试力劲均整;步灵夺中位,胯动人飞升;虚实阴阳动,触觉活力真;提趟扒缩处,精敛骨生棱;抱一天下式,不期自本能;有感皆相应,自然力浑成”的生生不息一大堆动态起用的绝妙景致。天地之间最玄妙的机制,就是这个“大成本无法,空中妙有生;虚无求具体,静力动乾坤”。匡林先生还有一首《五二歌》说:“闹中生出静定,寂里咬定乾坤。”这个“静寂”,也是不变的“黑不隆冬”,一切乾坤动态都有一个“静寂”的“黑不隆冬”来统领,这个境界最高。

曾经有个学生问我,他对“这个”境界领会不过来,能不能打个比方。我问他最近干什么,他说学英语,我问你在闹哄哄的公交车上听英语,能听清楚吗?他说根本听不清楚,回到安静的书房,只开一半音量,却听得清清楚楚。我说你已经有“这个”境界了,怎么还不明白呢?世间所有好事,都是回到那个不生不灭的境界生出来的,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还不能从公交车的“闹哄哄”里边生出“听英语”这个事功来,但回到书房那个安静的境界,就把听英语这件好事做成了。注意这个境界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是你内在的某个东西感觉安静了,这就是不生不灭的知性。

再打一个比方,比如你用计算机键盘来打字,也需要“这个”境界,就是双手指头始终放在基本键上,敲了前后左右的键马上回来,回到基本键“这个”境界上来,以便下次出发去敲别的键。把握“这个”境界,就是“寂里咬定乾坤”,就是“大成本无法,空中生妙有;虚无求具体,静力动乾坤”。把好事做好了,就是“成”或“大成”嘛。匡林先生的诗告诉我们,“大成”没有固定法式,你能做到“空中生妙有,虚无求具体,静力动乾坤”,那就“大成”了。

我和这个学生讲,话说起来简单,其实有难于上青天的关口,过了这道关口的人,我都想给他磕头,在企业家兼诗人当中,匡林先生是第一个,没法用言语和其他行为表达赞佩,只能磕头!这里我要说你们企业家了,有些人赚个百万千万,飘飘然然不知所之所止,不知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也不会写诗作偈,都是糊涂虫啊。有个奇妙现象,世间知识多、学问大的人,知识越多、学问越大越糊涂,钱越多、官越大、学问越好越糊涂,一辈子白玩,都在做糊涂事,所以过关难哪!

难在哪里呢?就难在不能从那个“闹哄哄”里边,生出“听英语”这件好事来,这在修行上叫没有功夫,叫“修行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你不能把当下的“闹哄哄”当作不生不灭的空、寂、虚、静,当作“黑不隆冬”来当下起用,而要去寻求、制造一个境界,才能“生妙有”、“求具体”、“动乾坤”。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一生都在创造条件做事,结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什么?他一辈子都在创造条件,却没有做事,一辈子都在建厂房,但没有生产出产品。有些人啊,真不好说,很赞成哲学家赵鑫珊说的一句话:“喜欢一颗痛痛快快的流星,哪怕‘霍’地只闪亮一下,划破夜空,却不喜欢黯然无光,还久久赖在苍穹,早已老化的天体。”很多人老了,只管一件事——养生——让自己行尸走肉般活着,他们就比赛一件事——看谁活得长,不讲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并且成为负担,并且还钓鱼杀生等。

我不像你们那样,我在任何一种当下的“闹哄哄”当中,都能读,都能听。听什么?听“心”经这个非生灭法,心不随境转,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性当下起用,不怨天尤人,因此读了很多书。算是稍稍读明白了,没有完全白读。

这个学生说,陈老师讲的道理很实际,很重要啊,好像并不是什么高深理论。我说高深是生灭法,是知识折腾出来的,非生灭法无所谓高深、肤浅,对每个人都适用。我十年前说过一句话,我那时五十岁,其实是对自己说的。我说一个人五十岁以后还在挣钱,还在为钱劳作,他的人生是失败的,因为他没有活明白。所以成功人生并不是因为有万贯家财,失败的人生并非他还未过上小康生活,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活着明白没有。无明,就是失败;明白,就叫成功。

这个学生最后问,事情总有个始终,在每回“生妙有”、“求具体”、“动乾坤”之后,都要回到那个不生不灭的空寂、虚静的境界中去,那在世相上,这样做事不就忽冷忽热了吗?我说你没有彻悟啊!高手敲键盘,不需要每次都回到基本键上,而是把刚敲打过的前腱当作基本键,这叫当下回归,当下起用。如果你每次做事,完了都要回到那个空寂境界,你所做的事就是一条忽冷忽热、高低起伏的直线。做一件事叫拿得起,做完了,忘记它,放下它,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背历史包袱,于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思善不思恶,屏息诸缘,不生一念,以这个“勇猛精进”为基本键,不就回归了吗?你的放下不是放在脚下,而是放在头上,放在楼上。回归了,又做第二件,这叫提起、放下、又提起——这就是走“更上层楼”的通天大道了。

请大家注意,你做事的时候,不要搞那个“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做完放下,忘记它,跟没做一样,叫今日之事今日毕,尘埃在哪里呢?一切皆空嘛。你今天老提昨天的事,空不了,那就烦死活该了,累死也活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