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42):宜良·六十八道拐
2019-8-24
徒步长虫山和妙高寺之后,对自己体力的信心增强。想走远一些,想到了宜良,想到了六十八道拐和岩泉寺。想到六十八道拐单纯与脚痒有关,想到岩泉寺则是与钱穆有关,与我最近读西南联大历史有关。
从我住的地方到宜良也就五十来公里,交通其实很方便;公交车到昆明汽车东站,再坐班车到宜良。我从出门到到达六十八道拐起点,只花了两个小时多一点。自驾的话会快一个小时。六十八道拐就在从昆明进入宜良的高速公路进城附近的左手边,而岩泉寺就在对面的山麓。
六十八道拐的起点叫做小坡脚,那里有个牌坊,上面有“靖安彝家”字样。从这里出发到山顶叫做靖安哨的村子,七公里左右,有六十八道拐。“靖安哨”是个老村。云南很多地方,叫“哨”,“甸”,“营”,“甲”等等,都是军事单位,跟元明时代的屯兵有关。“靖安哨”就是古时候的一个哨所。
我后来听DD司机讲,原先从小坡脚到靖安哨,要走三四个小时。那时候,只有沿着箐沟的小路。以前,靖安哨相当贫穷,年轻人找不到媳妇儿是普遍的事情。十几年前村里谋划修公路,一开始就有发展旅游的想法。之所以修成这个样子,七公里路段修了六十八道拐,不仅是出于工程的必须,也是出于旅游宣传的需要。最初修的是土路,后来又升级成了小砖路。也就是全部铺上砖块。砖块都是侧铺的,这个地方在冬天路面会结冰,这样有利于防滑。而且,相比于铺沥青,小砖路还要便宜一些。
六十八道拐修起来之后,网友的宣传,地方政府的推广,使其名声传播越来越广,吸引不少游客过来。现在,靖安哨村很多人家都搞起了农家乐,平常生意都很好。因为就在宜良城边,距离昆明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而且,宜良这边的物价相对很低,所以生意一直不错。据说,现在靖安哨村的收入已经超出城边村子了。
从小坡脚上山,开始两公里左右比较陡,弯道比较多。估计六十八道拐当中的三分之二集中在这一段。我没有见到我这样徒步山上的,骑自行车的倒是见到两位。绝大部分都是开车上山。我一个人走着,感觉很自豪。只是,路边的树木还没成长起来,没有荫凉,有些热。道路的两边,栽了玫瑰花来美化环境的;感觉不够密,不够整齐,开放得也不茂盛。我后来听DD司机说,原先他们栽的是国庆花(其实就是格桑花),今年换成了玫瑰花。想不到的是,栽下没多久就出现了失窃。因为太漂亮,有时候来游览的民众会顺手牵羊。
我大部分时间都是沿着公路走,隔一公里左右会有休息亭,就坐一坐,喝喝水,吃点干粮。走到四公里左右之后,路边有个“靖安古道”的指示牌,指向田间小路,岔进去走了一段。其实也只是宣传的噱头。只是石板路而已,谁知道是不是古道呢?
不到两个小时走到了靖安哨。只是山包上的小村落而已。进村的路两边,多盖起了楼房,开起了农家乐(彝家乐)。一户人家有很大的停车场,院子里还传来歌舞表演的声音。走到村子中央,有个停车场,边上有个小卖部,一个肉摊。另一边有个公共卫生间,里面干干净净的,水龙头还有水。停车场的四周,分布着几家农家乐,家家都是生意红火的样子。停车场朝西走,有个小山包,上面有个亭子,叫做“靖安亭”。从这里可以俯瞰宜良县城全景,还可以看到六十八道拐起点的小坡脚。
我先前预约了DD的,司机找不到地方。巧的是,我准备返回的时候,却叫到了DD,这司机正好送人上山。司机是小坡脚的人,他这次送上来的是靖安哨村的一位干部。司机对靖安哨的情况比较了解。他说,靖安哨村的干部很有能力,很有想法。说最初修六十八道拐,考虑到创造旅游价值,就是他们的想法;还说,现在村领导经常带村民代表到各地旅游小镇参观,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他们还一直致力于宣传六十八道拐,让它产生更大的影响。其实在六十八道拐上是看不到六十八道拐的,必须有别的办法。今年火把节期间,村里在社区帮助下,召集周边老年人,每人持一把火把,相隔三五十米,天黑之后同时燃放,营造出恢弘的火把节气氛。我想起来,前些时间我确实在网上看到过六十八道拐火把节的精彩照片。
真的很有意思,修一段路,改变了一个村子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