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嫉妒
贺德全
东周时期,齐人孙膑和魏人庞涓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两人原是最要好的朋友,还结为兄弟。后庞涓醉心功名利禄,辞师下山任魏国上将之要职。不久,孙膑经墨翟举荐也来投奔魏惠王。由于庞涓深知孙膑能力比自己强,心存忌妒,诬陷孙膑通齐,并残忍地对孙膑施以酷刑,致其双脚残废,又骗他录写《孙子兵法》十三篇,打算等(孙膑)写完后再杀害他,庞涓家丁暗告孙膑,孙膑装疯,使庞涓不防,后得到齐国大臣救助,方逃出魏国免遭一死。这是一则典型的由嫉妒之心发展到害人性命的案例。古今中外这类妒贤嫉能的例子并不鲜见,象三国时期的周瑜,《水浒传》故事中的梁山泊原头领王伦等,均是嫉妒者的代表人物。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有嫉妒心理,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有的人能够自律,懂得及时将“嫉妒”化解为“羡慕”,,便不会害己害人,也有的人能把“嫉妒”转化为“竞争”,变消极的心理为积极的进取心。然毋庸讳言,也确实有一些人心胸狭隘,嫉妒心盛,他(她)们对能力强于自己者,视其地位不同而采取了两种态度,对方地位比自己低的,千方百计压制他,就象“武大郎开店”,专找比自己矮的一样;对方地位与自己相仿的,想方设法贬低他,不让他超过自己;如果对方地位比自己高,则又非常谦恭了。
实际上,有三种情况最能引发人的嫉妒心了,一是同行相轻,同一专业同一职业的人之间难免会相互有些嫉妒心理;二是同性相斥,同一性别的人较少相互谦让,且容易彼此间“吃醋”;三是同龄相争,同一年龄断的人,学历相等,学识相仿,容易产生莫名的竞争心理,“度”如把握不好就会发展成妒嫉了。嫉妒本身就是“双刃剑”,它在伤害别人的同时,更伤害了自已,象庞涓妒贤嫉能欲置孙膑于死地,但到后来反倒是自食其果,不得好死;周都督三番五次算计诸葛孔明,均未能成功,最后,弄得自己“三气”而亡;白衣秀士王伦不肯接纳本事比自己强的宋江等人“入伙”,被豹子头林冲“火并”且脑袋不保。这正应了一句老话:“嫉妒反被嫉妒误”。
总之,“人长己短”怎办?智者懂得补己短达到与人长或比人长,而愚者只知用“锯”锯人所长达到与己同短或比己短。做智者抑或做愚者?任君选择。
(此小文写于二十年前,曾在多家报刊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