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家文化中的“家风”“家规”与传承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
家文化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家风”,另一个是“家规”;家文化的核心是崇孝向善;家文化的基础是尊老爱幼。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凡事要有“风”和“规”,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正确的良好的风气和规矩,如果长幼无序,吊儿郎当,任意随便,既不守国法,又不重道德,甚至人际关系很紧张,怄气打架,家庭暴力,不一而足。那么。也就谈不上家庭关系的和谐与正常维持。
家庭连着地方、社会和国家,所谓“家门不幸出孽子”,必然祸害社会,成为家庭、地方、社会的破坏因素。这是“家风”、“家规”的现实和长久意义之一。
“家风”即“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被家庭、家族成员认可并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作风、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总和。
“家风”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跟家庭、家族的贫穷与富有、社会地位高低没有关系,不论贫穷与富有,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都有自己特定的家风。
“家风”是家文化的体现,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作为“文化”现象,“家风”是可以“遗传”的,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地不间断地传递、延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特定的风俗、习惯、作风。
“家风”对于家庭、家族成员发展和家庭、家族的社会形象意义十分重大。“家风”对家庭成员生活在其中,其思想行为,要受到必要的制约。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然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家风的影响和熏陶,其言行举止,必定要带有这个家庭家风的特征,自觉不自觉地朝着家庭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特别对家庭中可塑性很强的年幼一代的成长、发展,家风甚至能够起着“形塑”的作用。
家风有两个要点:一是风要正,要有档次;二要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成为一种习惯动作,而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强制。
良好的家风可以使家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良的家风会引导家人走向歧路。“家风”好不好,对外还决定一个家庭树立什么样的社会形象,决定能不能获得积极的社会评价、社会威望和社会的尊重,也就是能不能赢得积极的口碑和广泛的人脉,预示着家庭、家族未来的的兴衰,事关重大。
家风不仅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还是民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要素。良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们终身的财富。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但幸福的家庭却有着相似的家风,有的讲究道德、诚实守信;有的重视学习、崇尚知识;有的勤俭持家、尊重劳动;有的家庭和睦、科学教子;有的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这些都是在注重家庭和注重家教的基础上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
家风内涵很广,包括:自立、拼搏、刻苦,还如仁义、助人、涵养等等。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其中有一点值得强调:道德与法律这样两条杠杠到什么时代、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坚持遵守。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风的传承。优良的家风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道德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独特作用。
家庭关系中通常涉及的是道德问题,比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谦虚礼让,设身处地,善解人意,甘愿吃亏等等,注重道德自律的家庭成员,才能够在家庭中享有威信,才有资格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
当然家庭关系中也有法律问题,比如个人隐私,财产继承等等,这样的问题完全依靠道德自律往往解决不周全,而且弄不好还会“显失公平”,于是就需要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相关的方方面面。比如财产的婚前公证,家人(包括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借贷必须有书面的字据等等。这看起来有失人情之常,实质才是真正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相互尊重。
只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才能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点。
作者简介:
王先琳教授: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企业文化大学堂领衔专家、中国营销咨询网专栏作家、全球品牌网专栏作家、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导师、中国讲师网资深管理专家、中国培训网培训专家、资深培训导师、策划师和企业品牌战略规划与推广专家;著有《管理的学问》、《人生如歌》、《品绩力就是生产力》、《新闻之后闻》、《品绩教练模式》、《民警瞬间击毙战术的运用与案例剖析》《品绩产生奇迹》等多部专著。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