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从“家风”谈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家风”的重要性
一个家庭有家文化、有家风,一个企业亦应如此。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建设大发展,许多新东西出来了,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近年又出来“拆二代”。从家庭关系这个视角看问题,所谓“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相当程度上都不是年轻人自己人生努力的结果,而是对祖宗、父母的“天然继承”。
正因为“财富和幸福来得太过容易”,这些年轻人最容易堕入骄奢淫逸,无所作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也最容易失去道德荣誉感和奋斗精神,如果加上有的家庭的“家风”、“家规”本来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的年轻人就很可能成为类似旧时代的“纨绔子弟”和“恶少”类人物。
这些人主导企业,或聚集于企业,迫切需要用企业的“家风”、“家规”来引导与规范。一个人在家庭中尊老爱幼,谦虚谨慎,克勤克俭,严格自律,讲原则,重正气,他(她)在单位里、社会上也必然能够表现良好;反之,一个人在家庭中我行我素,没规没矩,无法无天,无情无义,耍奸使坏,损人利己,既不把道德要求放在眼里,也不把法律规矩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久而久之,就不免成为家庭的孽子,社会的败类。
好的“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对于青少年来讲,要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自我修炼。从这个意义上讲,上一代、老一辈,应当起到一个正面影响的、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身教重于言教,为人父母、长辈,企业领导,对于养成好的“家风”具有举足重轻的重要作用。
解决企业的问题靠的是中国文化,或者说是家文化!在今天,家文化依然具有极大的价值,家文化所蕴含的管理哲学值得更多的探索。中国家庭在内部有独特的结构,这就是“长幼有序”。这也可以从对亲人的称呼中看出。比方说,称呼父母的亲兄弟(男性),汉语的称呼分为“伯伯、叔叔、舅舅、姨父”等,长幼、内外(“内亲”与“外戚”)分明。这种秩序看起来“等级森严”,但却是构建和谐的基础,唯其有序,方能安稳,唯其安稳,方能和谐。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平衡有序,权责对等,方能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
家在“长幼有序”中充满仁爱,有长对幼的关爱、幼对长的尊敬,有家长的权威,也有相互的宽容。企业需要良好的氛围,员工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关爱,领导体恤下属,下属尊敬领导,还要把这种仁爱推及我们服务的每一位客户,让他们感受到真诚与温馨。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即制度!在企业中处处得以体现。任何组织都需要制度,制度是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制度的严谨细致和严格执行是企业有序的保障。一个有序的组织才有效率,一个有效率的组织才能发展。
同样的人,不同的制度,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和氛围以及差距巨大的结果。这,就是制度的力量!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人的坏念头受到抑制,而坏的制度会让人的好愿望四处碰壁。建立起将结果和个人责任和利益联系到一起的制度,能解决很多问题。
家长把子女从自己的小家交给企业这个大家庭,他们不仅希望子女到企业做事、挣钱,还希望企业能继续给子女以良好的教育,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企业应承担起员工教育的责任,把员工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栽培。如今企业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两个误区值得关注:一是培训的急功近利,二是认为培训就是上课。古人常言“教化”,要达到“教而化之”显然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
古代君王都重视用礼仪来教化民众,对现代企业,除了职业技术,价值观、职业化的教育培训也非常重要。上课只是培训的一种方式,企业对员工更多的培训体现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对下属的指导、帮助应该是最重要的培训方式之一。
企业文化的精髓应该像家学一样代代相传、传承发展,它们不仅属于企业,也属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中华文化以“家”为主体,可以说,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多珍贵的史实在家谱里得以记载;很多精湛的手艺靠家庭代代相传;很多思想和学问在家族的传承中发扬光大。中华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传承,把好的东西一代一代传下去,不断积累、不断传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能够源远流长。
企业文化的地位
现代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也就是说,企业不仅担负着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任务,还承担着推动文化进步,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使命。不管自觉或不自觉,每个企业必然有自己的文化,区别只在于高低优劣。企业的中心任务是生产经营,其出发点与立足点就是实现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取最大的净利润。企业文化建设只有扎根于生产经营活动,才有生机和活力,才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显示出促进企业发展的独特效能。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整体经营战略,其各个要素的确认、分析、调整、规划、选择,涉及到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各个侧面,实质上就是借文化的力量强化生产经营中生产力诸因素的协调、组织和管理工作,目的是运用企业的文化观念凝聚全体员工的思想,塑造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激发全体员工的劳动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营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环境和人际氛围,以此促进企业获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也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
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
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比,企业文化不能在短期内见成效,但它是一个潜在的生产过程,所产出的成果是换取广大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内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对外能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信誉,扩大市场影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工作效率和竞争能力。企业经营中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更不是计算机等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而是企业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一种战略性的、非常必要的投资,所以必须敢于大胆投入。
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有: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它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起引导作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二是企业目标的指引。
企业文化还具有约束功能。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一是有效规章制度的约束;二是道德规范的约束。
此外,企业文化的作用还包括: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和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及调适功能。
总之,现代社会,企业和家庭一样是构成社会的细胞,企业在文化、管理、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积累和传承也就非常重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敢、追求基业常青的企业,应该注重这种积累、传承,这不仅是企业的需要,也是社会、民族的需要。
作者简介:
王先琳教授: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企业文化大学堂领衔专家、中国营销咨询网专栏作家、全球品牌网专栏作家、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导师、中国讲师网资深管理专家、中国培训网培训专家、资深培训导师、策划师和企业品牌战略规划与推广专家;著有《管理的学问》、《人生如歌》、《品绩力就是生产力》、《新闻之后闻》、《品绩教练模式》、《民警瞬间击毙战术的运用与案例剖析》《品绩产生奇迹》等多部专著。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