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语丝】闲话老庄
中条山客
人们常常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蜗居近一道观,过之常静立片刻,合掌致之以礼。同行者甚疑,问:你信道?答曰:非,敬之。喜读《道德经》,其以简洁凝练、朴素自然、豁达飘逸、深邃博大的五千字,言宇宙,谈人生,道治国,说未来,讲方法,洋洋洒洒,一切无不囊括其间。其影响之广、影响之深无不让阅读者惊叹不已。无事读两句,有闲品片段,不亦乐乎?而对率性自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庄周,亦推崇不已,敬爱有加。他那豪迈浪漫洒脱的巨著《庄子》,也是在下喜欢阅读的宝典。
1、神秘莫测的道家始祖李耳——话说老子
如果我们简单化认识问题,老子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另说老子出生时须眉皆白(用今天的话说,应该是基因发生了变异),故被称为“老子”。老子曾经做过周朝洛邑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或历史博物馆的馆长,但是,对于西周洛邑的“守藏室”人们知道的非常少。比如,具体位置,大小,究竟是图书馆还是博物馆?亦或是合二为一?),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后来老子弃官旅行,途经我的故乡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北约二十公里)时,应关令尹喜要求,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而后继续西行,不知其所终。
如果按神话传说,事情就神奇了:老子的母亲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那时水果驯化的还不多,人们食用的多是野生水果。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拍案惊奇!)。不过,这个孕期有点长,理氏怀了81年(拍案惊奇二!)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拍案惊奇三!)。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拍案惊奇四!),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其实,在西周时期,汉字经常通假借用,“李”、“理”互用。
事实上,关于老子,即没有那么简单,也没有那么复杂(还是有点小复杂)。2100多年前,史学大家司马迁就对老子有所怀疑。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尚且没有搞清楚,两千多年后,在没有增加新的考古资料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存疑态度。
简单梳理后,我们可以说,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哪朝哪代谁之谥?),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我们应该感谢尹喜和他的后人,将这份珍贵的资料保存了下来,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言道,下篇讲德。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文物推算,《道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中前期,最初称为《老子》,后来道教盛行,《老子》才被称为《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而是战国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是华夏民族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神的意志的人。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应该是一位易学大家)。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大道自然,或者道法自然。所以,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辩证观。他认为物极必反,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因此,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
老子还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产生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必须从脚下开始。
倡导清净无为,反璞归真。老子之道首在去私,当我们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超出了自我欲望的牢笼、真正忘记了自己的思想、忘记了意识,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我们就能够沟通宇宙,达到宇宙在我心中,我在宇宙中,我与宇宙同体、息息相通和信息的交流共振共鸣。
2、率性自然和精神自由的庄周——话说庄子
庄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人(具体地点有三种说法:一是今安徽省亳州人,另一说是河南省商丘民权县人,第三种说法是山东省东明县人)。庄子曾经作过漆园小吏,按说生活上应该过得去,实际上却落魄困顿,无以为继。不过,庄子所追求的,是放荡不羁的精神自由,力求在混乱不堪、污泥浊世中保持独立之人格。生活虽然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不屑于权势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禄。
然而,不计较名利、不计较生活、仅仅追求个性解放的庄子却让人们永久地记住了他,他也真正地实现了不朽。人们认识庄子,是通过他的三十三篇既豪迈浪漫又深邃入骨的文章。
我们可以想象,在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完全靠手工在竹简或者木版上书写或雕刻的战国时代,庄子可以称为一个严谨的高产作家,并且他的文章在他在世的时候已经流传开来,无论其文学性还是思想性、哲学性,都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到了后世,更是得到历代文人的吹捧和帝王将相的重视。唐代皇帝亲自下诏,任命他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庄子》为《南华真经》。到了宋代,人们更是将其神化,宋徽宗诏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 奉为神灵。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哲学思想,对后世道学、文学有很大影响。人们习惯上将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称他们的哲学思想为“老庄哲学”。
按照《庄子》三十三篇的内容,人们将其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多数人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他才恨得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的思想包含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下面这个故事: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又不够弯,不好使用;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就是这棵树却长成了参天大树,见证了历史。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即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
庄子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有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欲了解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关于庄子,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诚如斯言,庄子和他的作品是先秦哲学和文学的集大成者。
2020年1月31日星期五,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