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培养革命干部的大熔炉


培养革命干部的大熔炉】1919年,洛南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李景阳,参加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成为洛南最早接受革命思想并开展革命活动的第一人。受“五四”文化和思潮的影响,以禁止妇女缠足、鼓励裹足妇女放脚的第一个进步性群众组织——洛南“天足会”于1923年成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推动下,具有大革命性质的“中国国民党洛南县党部”于1926年秋成立。1927年10月,在华县七里寺小学当校工的洛南麻坪头岔村贫苦青年何宜臣光荣入党,成为洛南的第一个中共党员。漫长的革命斗争,使洛南人民的革命思想从无到有、革命觉悟从低到高、革命活动从少到多、革命形势从小到大。先后建立工委3个、县委、县政府6个,区级政权10个,乡级政权26个,农会、农民协会117个,共青团和妇女组织91个,众多贫苦农民成长为革命的骨干力量。贫苦农民刘实通、岳新明成长为有“商洛第一军”之称的——抗捐第一军司令、副司令。靠担老盐为生的古城农民贺忠才,以担老盐为掩护,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交通员。贫苦农民贺远柏不仅自己成长为豫陕游击师四大队一支队队长,其母也因积极组织妇女为红军做饭、缝衣被战士称为“黄妈妈”。景村高级小学校长张毅生,不仅带头加入了红军,而且以学校为联络站,为红军组织粮食、搜集传递情报。肖绪岐一家叔侄六人动员亲戚、邻居成立了洛华游击队第二中队。高耀会仙台农民吴成美,动员妻子和学生在自办的学校前支起大锅为红25军做饭,为蔡田游击队探敌情、送情报,后成长为卢洛县兰官区三要乡文书。以编草鞋为生的上寺店农民肖兔娃,不仅为中原突围部队送草鞋、教战士编草鞋,还成长为卢灵洛游击大队第一中队战士。杨圪崂农民郝世英成长为陕南独立团团长,孤儿夏长江成长为三要区干队副队长。无数仁人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被《陕西英明录》收录的就有197位,被《洛南英烈》收录的有349位。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一大批进步青年冲破封建地主家庭的枷锁,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洪流。古城南河何史挺,背着家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8年10月在陕甘宁边区入党,先后任陕南游击队第一大队支部书记、卢洛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等,解放后任洛南县、柞水县政府副县长等。城关镇马鞍桥谢苏,1934年在西安高级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先后任晋察冀边区公安处第一科科长等,解放后任察哈尔省社会部副部长、公安厅副厅长和第三机械部机关党委书记等。景村陶渠龙万善,背着家人卖掉家里的15亩田地和房产,为红25军和抗捐第一军筹集经费500块大洋,率抗捐第一军第一大队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
解放战争强大的革命攻势,使洛南的国民党政权惶惶不可终日。1949年5月24日,国民党洛南县长何逸梦带随从40多人仓皇出逃,被我第七区干队生擒于官桥;5月30日,商洛武工队进入洛南县城;6月6日,中共洛南县委、洛南县人民政府在周村成立,6月8日移驻县城。9月2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5万多人参加的“剿匪祝捷大会”,热烈庆祝洛南全境解放,洛南人民从此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