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互联网思维漫灌而过,所到之处风声鹤唳,被互联网“降维打击”的行业比比皆是。但,互联网就没能颠覆了制造业。
至今,制造业仍是一副“传统企业”的旧模样,但实际上,通过工业互联网,在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的加持,一些制造业领域的数字化程度在提升,对新技术的接纳程度在加强。
由此,制造业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巨变。
例如,在农机行业,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让机械有了视觉和知觉,能形成数据传输到云平台上,在云平台进行处理分析,为机械所在的作业场景提供服务。例如在农机上加载作业质量监测装置,可以帮助实现深耕、播种、收获、喷药等环节的科学管理。
例如,在钢材、家居、玻璃等行业,共享制造企业构建产能,或者通过加盟工厂形成灵活开工的产能,承接下游厂商的需求订单,需求指令实时发送给加盟工厂生产,下游厂商得到最终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不必自己去构建产能,而且共享制造可以在上游集中采购原材料。这些都可以实现制造业的降本增效。
制造业开始服务化、二产转三产。
生产型制造交付给客户的是具体的产品,客户需要学会去使用这些产品,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而服务型制造交付给客户的是最终的结果,而结果的实现,是基于产品的服务或者解决方案。
简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模式提升了与客户的连接程度,除了卖产品,如今还可以从后续的服务中获取收入。其业务模式既涉及制造业各个环节的服务创新,比如设计、供应链、融资等,也涵盖了跨环节、跨领域的综合集成服务。也就是说,制造业企业做服务,模式多样,归根到底有两种类型:
一、对产品服务做延伸
一种是企业本身通过服务化实现商业模式变革。包括几种类型:
● 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即“总集成总承包”。
方案可以基于自己的产品或者技术能力,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可以找合作伙伴一起来做。
● 针对下游的客户,需要提供所交付设备的后期维护。
制造业企业还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提供的能力,远程获知设备的运行状态,工程师还没到现场时就知道设备大致哪里出了问题,可以对备件进行更快的调拨,加快企业对设备故障的反应速度。
● 针对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如供应商、经销商,基于掌握的供应链数据,提供供应链金融。现在很多大型企业都在做这个事情,或跟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或用自己的财务公司来做。
这几种类型,都是制造业从单纯的卖产品,向卖服务或者“产品+服务”转变, 都是企业在本身产品的基础上做了服务上的延伸,或多或少缩窄了产品与用户需求之间的鸿沟,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强化,也在服务中增加了盈利点。这一类制造业服务化类型可以称为“产品延伸型”服务。
二、重构产业链
不同的新模式,对产业的变革力度其实不同。很多时候,企业的客户服务方式的变化,对产业链影响不大。而“产业链重构型”服务,则会令整个行业或者产业集群发生商业模式上的大变革。
这类变革从深层次上对行业/产业的付费方式与付费结构进行变革,例如共享产能、全维保、合同能源管理等等。
例如产能共享:同行、同区域企业等,提供制造产线、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方面的能力,或者基于自己在这方面的技术能力搭建共享平台,企业不必有自己的产线制造、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节能降耗等能力,而可以在平台上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直接获取这些能力,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这种模式对产业链影响更大、更深,是对原有产业链的一种重构。
服务化会把制造业从重资产状态逐步变成轻资产状态,从一个制造业的设计研发、采购、制造、供应链、销售一个紧耦合的公司变成一种松耦合的能力结构。现在所有的公司形态都是紧耦合的,当每个模块都服务化后,会产生很大的变革。定制家居行业这些年来的变革就是很好的例子。从商业模式九要素的角度看,可以服务化这种服务化模式,在分销渠道、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及能力、成本结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
虽然未来所有的制造业都可以被模块化,从而实现服务化。即,把一家公司从头到尾做的事情变成了一组在各自领域有优势的服务业公司能够合力提供的事情,通过一组平台能够把行业客户服务起来。
但不同类型的行业,服务化进度会不一样。从顺序上来看:首先会被服务化的是跟消费品相关的离散制造业;第二段是半流程半制造,比如说玻璃、造纸;最后就是流程行业服务化。
文章来源:虎嗅Pro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