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耕耘的历山在何处?
虞舜,随生母之姓而姓姚,因重瞳而名重华。系轩辕黄帝之九世孙。史籍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牧于潢阳。然而,全国各地的“历山”多达二十几处,如山西省有永济市历山,沁水县历山;河北有涿鹿县的历山;山东有菏泽历山、济南历山、济宁市泗水历山;安徽有池州历山;浙江有永康历山等等。那么,这虞舜真正耕耘的历山到底是在山西、山东、河北、安徽、浙江的哪个省、哪一座历山呢?对此,我们就得仔细地研究、考较一番了。
下面,我们就以是否合乎历史情理,采取相互比较之法,对比较著名一点的历山,进行一下筛选,相信会有一个合乎历史实际的历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一,浙江永康市的历山。
浙江之永康市,过去置为县治,隶属于金华府辖地,明万历六年的《金华府志·永康县》是这样记载的:“历山,县南三十五里,一曰‘釡历山’,高峰圆耸,状如覆釡,山顶有潭,岁旱祷雨多验。有田,有井,有祠,故以舜名。按舜所耕历山在冀州,人因其名附会之”。此是明代撰修府志的人,自己就将永
——————————
《史记·五普本纪》。
《公孙尼子》。
康历山否定其不是舜耕处的记载。
第二,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历山。
安微省池州的历山,位于安徽东至县城尧渡镇北12公里处的206国道旁,又叫做舜耕山,现在建设为旅游区。
东至县,是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析秋浦、鄱阳二县地所置的县,县名以年号而得称“至德”。五代时更名为建德县,明清时属池州府辖,1914年改名曰秋浦县,1932年又改秋浦县名为至德县。1959年与东流县合并,县名各取东流、至德两县名的第一个字,称东至县。查乾隆四十三年所修的《池州府志》在《建德山川》条下,有这样的记载:“尧城山在县东十里。《路史》曰:‘池之建德,东有尧城山,县南三十里有尧城、尧祠,云尧巡所至。至梁武于此立太原城,历山在县东二十里。’《路史》作历山在县北二十里。有尧、舜二祠,有舜井。《元和郡县图志》云:两帝南巡所至。山上有龙池,其下有舜井。元令王晋卿名之曰‘清泉’,而亭其上(有)冯勉记。冯勉《清泉亭记》曰:‘清泉亭者,在县北二十五里,旧志名舜井,则僭而不经;又名仙女井,则诞而不正。至正四年秋八月,县尹王晋卿改其名曰‘清泉’。又询其旧有结茅为亭而废之者,于是作亭其上。”
这两则记载,说明原是纪念唐尧、虞舜二帝巡幸所至而命称的地名,原本并不叫做尧城与历山。同时,元代县令王晋卿又指出其“僭而不经”,因之更名、建亭、刻石以记,此非舜帝所耕之处,用不着我们进行考较也就很明白了。
第三,山东济宁市泗水县历山。
光绪十八年所修的《泗水县志》在《方舆志·山川》条下说:“历山,在城东七十里。城南之山自泗抵邹境,有三支,其脉皆自东而西,第一支即脉出历山。”此外再无其它田土、祠庙、文物等项记载,看起来,这只是一个山名而已,并非是舜帝所耕耘之处。
第四,山东济南历山。
山东济南历山名声是很大的。因为,这是由济南市的历山路、历山北路、历山大厦等路名、建筑物名之命,历山学院之称,以及舜帝庙之建等综合性宣扬措施而形成的社会效应。
那么,济南历山是不是虞舜的耕耘之处呢?现在,我们来看看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撰修的《山东通志》是怎么说的吧。
《山东通志·卷之五·山川上·济南府》曰:“历山,在府城南五里,俗传即舜耕处。山南危石矗立如佛头,人呼为大佛头山,亦名千佛山,或曰以仙祓讹称云。按:《一统志》:‘历山一在山西蒲州,一在东昌濮州,与在济南者为三见,皆称舜耕处’。《史记》郑玄注:‘历山在河东’。宋曾鞏《二堂记》谓:‘耕稼、陶渔,皆舜之初。雷泽、河滨、寿丘、负夏,皆在鲁卫间,地相望,则历山不宜独在河东。’今按《周礼》:‘河东惟兖州’,郑玄所指实在兖濮,非山西之河东也。盖舜举侧微后,居沩(应为“妫”字)汭,耕历非其时,亦非其地矣。后人因为沩(妫)水出雷首,遂谓历山,为雷首别号,非也。又《援神契》曰:‘舜生姚墟’。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今姚墟在濮明矣。在蒲州、济南者,皆因名祠附会云。庙山,在府城东十里,上有舜庙,故名。
《山东通志》否定了山西省蒲州之历山,也就是今永济市的历山,也否定了山东济南之历山,言其不是舜帝的耕耘之处,而认为山东濮州之历山才是舜所耕耘之地。山东之濮州,是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所置,治所在鄄城县,大业初年废。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又复置。其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鄄城及河南省范县与濮阳市南部地。天宝初改为濮阳郡。乾元初年复为濮州。明景泰二年(1451年)移治王村(今河南范县西南濮城镇)。其间辖境屡有伸缩。清朝不辖县。雍正七年(1730年),濮州升为直隶州,属济东泰武临道。雍正十三年(1735年),濮州直隶州降为散州,属曹州府。1913年改为县。唐代濮州治鄄城,故此所指之历山者,则为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历山。
第五,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历山。
山东菏泽在唐代为曹州,康熙十年的《曹州志》说:“历山,在州东北五十里,即虞舜耕田之处。上有舜祠,元张显有记。《一统志》云:‘舜耕历山在濮州东南七十里’。《水经》:‘雷泽西南十里有小山,孤立亭亭,桀时谓之历山泽,东南有陶墟。’《述征记》言,‘舜耕陶所在’。按:雷泽在今濮州,则此地为历山无疑。故皇甫谧亦以为济阴历山也。雷泽,在州东北六十里。《地理志》:‘在济阴郡成阳县西北’。《山海经》云‘泽中有雷声,龙身而人颊,鼓其腹则雷,故名雷泽。’《史记》:‘渔于雷泽’即此。今涸。”
舜为冀地之人,也就是黄帝战蚩尤那个地方的人,其身为庶人而耕田之际,自然不会耕到山东地界,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即使是不明上古历史地理常识的人,按《禹贡》九州区划解释古史,言舜为“冀州”人,山东的历山也不是舜的耕耘之处。因为,按《禹贡》九州之划,山东为青州、兖州,而非冀州。
第六,山西省永济市的历山。
山西省的永济市,古称蒲坂,后曰蒲州,唐朝李泰的《括地志》既载潘城为舜都,又载蒲州为舜都,这表明其是本着“信者传信,疑者传疑”的原则而作记述的。《括地志》在蒲州条下,是这么说的:
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狗头山,亦名薄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历山南有舜井;
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
妫汭水源出蒲州河东县南雷首山。许慎云:“水涯曰汭”。按《地记》云:“河东郡雷首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妫水,北流者汭水,二水异源合流,出谷西注河。
康熙二十一年的《山西通志》对于历山的记载,与《括地志》有异有同,在卷之五《山川上·蒲州》条下,其文云:
历山,在州东南三十里,相传即舜耕处。上有舜庙,山下有两泉,名妫汭,东西相距二里,南流者为妫,北流者为汭,合流入黄河,即尧釐二女处;
舜原在州北二十里,相传为虞舜所生之地。虞原在州南三十里历山东段千木旧隐地。雷泽在州西南首阳山下,即舜所渔处,其水南流入河;
妫汭泉在州东南五十里历山之中《尔雅》云:“水北曰汭”,亦小水入大水之名。盖两水合流之内,故从水,从内。又两泉下南流者曰妫,北流者曰汭。异泉而合流也,釐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即此。上有舜庙,周宇文護所建。
舜井在州迎熙门外舜庙中,两井东西相距四步。许宋《地理志》云:“盖即史所谓匿空旁出者。”公府泉脉皆咸,此水独甘,酿酒尤佳,俗传有疾者饮之或愈。宋真宗赐名广孝泉,命王钦若撰记,岁久断毁。明大学士张四维重书立碑。
那么,山西永济市的这个“历山”是不是舜耕之处呢?我们可以肯定地作出回答:不是。
按《括地志》之载,这处山有十一个不同的名称,“历山”只是其中之一,且并不是主要名称,主要名称是“雷首山”或者“中条山”;
“妫汭”是为由娥皇、女英居住在妫水河道弯曲处而形成的具体地名,妫水流淌绕弯的弯内称“妫汭”。“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才是其正确的解释。妫汭既非水名,也非泉名,它更不在历山山中,而是在舜都城中。说娥皇、女英居住在荒山旷野之中,那是笑话!《括地志》所引的《地记》语:“南流者为妫,北流者为汭,合流入黄河,即尧釐二女处”,就是不懂具体史事的附会;
《括地志》言,“许慎云:水涯曰汭”,“《山西通志》说:“《尔雅》云:水北曰汭”,都是杜撰,我们细查《说文》和《尔雅》,却找不到这样的解释。这说明此历山的记载者,其为文本身,就是一种捕风捉影而不严谨的作伪;
舜的出生地是“姚墟”,《山西通志》所说的“舜原”这个地名,也是独出心裁的杜撰;
历山作为舜耕之处,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这历山上必须有耕地,至少也要有古代耕地的遗迹与陶片之类文物。永济的所谓“历山”无此,所以不是舜耕处。
——————————
《山海经·海外西经》。
至于山西通志拉了宋真宗的钦命“广孝泉”为证而言永济历山,则使我们想起了宋真宗为彰显自己“正统”,而又无能力收回幽蓟十六州失地以祭祀轩辕黄帝,而不惜弄虚作假地改地名、篡改历史的大笑话:
五代十国之际天下大乱,石敬瑭也很想过把做皇帝的瘾,就认了比他岁数还小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亲。想当个“儿皇帝” 的人,自然是不要祖宗的。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儿皇帝将幽蓟一十六州地连同祖宗陵地一起送给其小父亲为礼物。是时的古涿鹿地在唐末已改称新州矾山县,契丹接收后取崇奉上古圣贤之意,改新州名为“奉圣州”。辽统和十三年(995年)八月壬辰,辽圣宗耶律隆绪下诏修庙以时而祭,奉圣州桥山黄帝庙、历山尧 、舜庙并得修缮。
谁会想到辽帝修桥山黄帝庙、历山尧、舜庙以时而祭的事,慢慢传到了刚即北宋帝位的赵恒耳朵里,使这位既无能振兵收复失地,又一贯想以正统自居的北宋帝王,受到不小刺激。于是就搞起了什么“天出云瑞”,“地长芝草”,改元“大中祥符”,谥孔子,修庙宇,兴封禅的历史闹剧。
自以为是继承中原大统的正统者不能祭桥山,失地又无力收回怎么办?赵恒就命王钦若、杨亿赶快编撰《历代君臣事迹》一书,搞一个地在宋辖的桥山黄帝陵、历山尧、舜庙来,好建庙以祭。但编书非一日可成,修庙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心急火燎的赵恒就用做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的一天,赵恒对他的辅臣们说:他做梦见到一位天神和其他六位神人降临宫中,“朕欲拜六人,天尊止,令揖。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黄帝……后唐时奉玉帝命,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于是在皇宫设牌位以祭黄帝。
此后,王钦若等所编撰的《历代君臣事迹》总算是脱稿了,其编谎说:“唐大历四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从之。”王钦若等这个谎
编得是很不圆的:唐代祭祖不祭陵地,唐代史料无此载,此是凭空虚构。此其一;唐大历年间,只有《括地志》一书才把桥山从陕北移到甘肃的子午岭,就连《元和郡县图志》也还没有开始编撰,黄帝陵就连一移再移的假名儿也离坊州远着呢!此其二;王钦若等虽假借唐人之口说黄帝陵在坊州,而坊州下辖有鄜城、中部、宜君三个县,到底这轩辕黄帝陵还是在坊州上空飘着的,并未落实到任何一个具体的县地。此其三。不过,心急而又脑袋瓜聪明的宋真宗既已用做梦的办法解决了祭黄帝的难题,对于王钦若等编谎圆与不圆的问题,也就不在意了。于是就赐书名曰《册府元龟》,以行刊刻了事。
王钦若等编谎不圆,没有难住宋真宗,倒是为难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欲以国家礼制祭历代帝王陵庙,则又一时难以搞清各在何地?“洪武元年命中书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拟祀典,乃历叙沿革之由,酌定郊社宗庙,议以进礼”。并“命中书省下郡县,访求应祀……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洪武二年、三年,又“遣使访先代陵寝,乃命各行省具图以进 。洪武三年十二月“庚午,遣使祭历代帝王陵寝,并加修葺”, 却
————————————
未祭轩辕黄帝。为什么呢?因为不知黄帝陵在哪里。这是由以下几个实际原因所致:
先说涿鹿,虽自古有桥山黄帝陵,有黄帝庙,有供帝王祭祀时驻跸的“温泉宫”,而且在995年重修了庙宇。就连蚩尤庙、炎帝庙也都作了修葺。有意思的是,修庙者特地在炎帝庙依轩辕之丘至庙方向,按“三点一线”栽下了极具隐语性的“松”、“槐”、“榆”(隐喻“孙怀榆”:孙,指公孙轩辕;怀,为关怀;榆,指姜榆罔)三棵树。元代亦依“通祀”之制进行祭祀。但是自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遭受两次毁灭性大地震后,1339年又发生大瘟疫,虽更名为“保安州”,实际上一州之民除山区者外,死亡几绝,其州制“洪武初废”。到了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才又开始“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屯垦建村,这种移民一直持续到明朝的景泰三年(1452年)。这就是真正的桥山黄帝陵所在的保安州,根本无人在洪武初“具图以进”,说明黄帝陵所在的具体原因;
再说陕北阳周桥山、甘肃正宁桥山、子午岭桥山,自班固、魏收、萧德言等相继笔移后,只有刘劭、王象、裴骃、郦道元、李吉甫等少数人有过不辨真假的附会,且不外于纸上说说,在当地既无陵,又无庙,更无祭祀,甚至人们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有谁能“具图以进”呢?
再说陕西坊州,虽王钦若、杨亿在《册府元龟》上有了一个附会,然只附会到坊州,那么,其时的坊州叫作鄜州,下辖
————————————
洛川、中部、宜君三县地,该哪一个县“具图以进”,说明黄帝陵之所在呢?恐怕这也是一个难题。
所以,直到洪武四年年底,又到了该祭历代帝王陵了,这才由“礼部定议……中部祭黄帝”。当时,无陵、无庙、无
具体地点,是设坛以祭的。此后,中部县经三易其地,确定在城北谯石山,这才开始修陵建庙活动的。就连其后三县县令共同修庙时,也还是在对这种荒唐之举于诗词中提出质疑。这都是记载于《中部县志》里的事实。同样,宋真宗钦命“广孝泉”,同样有着弄虚作假的政治需要,因为舜所耕耘的历山,同黄帝葬地桥山都在“冀”域,而非宋地。
第七,山西沁水县历山。
康熙二十一年的《山西通志·沁水县·山川》载:“历山在县西南九十里,相传舜耕于此,有舜庙,庙旁有沩汭泉,北有大洪池、小洪池;
民国十八年《翼城县志》载:“舜王坪即历山,相传大舜所耕处”。又说,“历山在邑东南一百四十里,山界翼、垣、沁三县,世传大舜耕处,又名舜王坪。森林密布,药草种类极多。西南有瞽冢、诸冯二村属垣曲,东有析城及沩汭泉,属沁水,西北有谷村及舜所浚之二井,相距十数丈而匿空相通,此汲则彼水动,其旁又有舜庙,俱属翼城,立有碑记可考。”
查《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书,都无翼城、垣曲、沁水三县交界这处“历山”的任何记载。这处“舜王坪历山”与根据娥皇、女英所居的“妫汭”地名而附会出来的“沩汭泉” 在一处,本身就说明其所谓“舜耕处”之假。
——————————
第八,河北涿鹿潘城西北三里之历山。
真正的舜耕之“历山,在察哈尔涿鹿县西南,潘城西北三里”。它的本名叫做龙门山,斯山西北,有一山峡,两边双峰对峙如门,故命之曰龙门山。峡中泉水经龙门下落而成瀑布,凡三叠飞流而下,其景名“龙门叠翠”,为古涿鹿八大奇景之一。
军事领袖姬轩辕的同父异母弟姜榆罔为“后”,曾率众在龙门
山焚林垦荒。故,史书以其“烈山而焚,竭泽而渔”之事,称炎帝曰“烈山氏”,命其焚林垦荒之山曰“烈山”。
——————————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例如:
《后魏舆地图风土记》:“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其下有舜祠、瞽叟祠存焉”;
《大魏诸州记》:“下洛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
元年(428年)“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尧、舜庙于历山”;
虞茂的《隋区宇图志》记曰:“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舜釐降二女于妫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舜庙”;
——————————
《管子·五辅》。
《山海经•海外西经》。
舜井在妫州怀戎县西外城中,其西又有一井,耆旧传云并舜井也,舜自中出。《帝王世纪》云河东有舜井,未详也。”
《辽史·地理志》:奉圣州统州三,县四。可汗州清平军下剌史,本汉潘县,北齐置北燕郡,…唐贞观八年改妫州…有妫泉在城中,相传舜嫔二女于此。又有温泉、阪泉、磨笄山、鸡鸣山、乔山、历山。统县一,怀来县。(曲辰按:这是脱脱等修志者不详历史沿革与历史地名的关系,将原唐妫州怀戎县的所有历史遗址与地名都记到了怀来县内,但毕竟还错的不是太远。)
《宣府镇志》记:“舜王池,在舜帝乡,今保大(岱)堡西南百余步。…历山,城西北,形如覆釜。相传为舜所耕之历山。按《书传》历山在河中府河东县,此恐非。”
康熙二十一年的《畿辅通志·卷之四·山川》载:“历阳山,在延庆州西北二十里,形似覆釜。明《一统志》:即历山”;
四顷梁山,在保安州西三十里,旧志不载。周围石骨嶙峋,山顶特产土田四百亩,登之四垣齐密,隐如城郭,不知为万仞山巅。”曲辰按:《畿辅通志》的记载,是不详唐长安二年将妫州及怀戎县治所从汉潘城东迁一百二十多里至清夷军城(即旧怀来城)这个历史事件,按《括地志》以潘城为坐标而记载的历山位置,用迁址后的妫州怀戎县治为坐标而记历史地名造成的错误,反把历山记之为“四顷梁山”。
舜耕耘之处,其田计四百八十多亩,故地名曰“四顷地”,四顷地西面山下之村,就称之为“四顷梁村”。
舜帝耕耘的历山,用附会的方法是附会不出来的,因为它必须与唐尧、虞舜的实际历史事实相符合:
——————————
此引自中华书局1980年版《括地志辑校》。
第一,既是舜所耕耘过的历山,那这历山之上就必须有面积可观的农田,凡没有农田者,甚至是草木不生的石头山,它就不是舜耕之处。
第二,舜生活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如此众多的耕者,其耕种、锄耧、秋收等劳作之中,必要吃饭、喝水。如此,此田土中必有那个历史时期不小心打坏的陶器残片,无此,则不能说明其是舜耕之处。
第三,舜耕历山是其未被尧选贤之前的庶人之时,因此这历山所在之处,必须是与舜的出生地“姚墟”、烧陶之河滨、捕渔之雷泽、放牧之黄阳山等距离不远,且其离尧都亦近的地方。光有山而无河,无泽,无黄阳山、无“姚墟”、无尧都与其相配者,便是附会出来的不真实的“历山”。
第四,最重要的,是此山必能时常见到“卿云”出现的地
方,见不到“卿云”这朵黄帝都独有的自然景观者,则是假历山。因为,虞舜不仅知道黄帝战蚩尤的详细经过,而且知道卿云所体现的重大历史意义,更亲眼见过这卿云的形貌。唯其如此,他在决定了交权与禹时,就深情地歌以《卿云》。
第五,舜耕之历山,必须是距尧都很近的山,而且此尧都内应该有妫水和妫水在城内流的一个大拐弯地方,亦就是娥皇、女英的居住所在。
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地名,必须具备与古史事相符合的地名、景物、以及相关文物等客观的情理。
今涿鹿县窑子头西的历山,山上不仅有良田480多亩,而
——————————
且田中能拾捡到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陶片,特别是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极薄暗纹黑陶,更是舜耕历山时期的遗物;历山上有大批中古建筑遗址,有唐尧庙、虞舜庙庙基,有瞽叟祠遗迹;有舜母所居住的“姚家沟”遗址,有历山圣母祠;历山之南是舜烧陶的河滨;历山北是舜捕鱼的古水和泽;水北岸就是舜牧牛的黄阳山南麓;历山之东,就是古姚墟;姚墟南三里便尧都潘城,妫水、妫汭、等遗址、遗迹;而“黄阳雨笠”自然景观,则正是史书上所载的“景云”、“庆云”、“卿云”。所以,涿鹿历山,才是虞舜帝耕耘过的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