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的性质
提及资本,首先人们认为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有资本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便利经济的发展,没有资本,经济就是一滩死水。
对于资本的另一层认识。认为它充满着罪恶,是人剥削人的一种工具,将普通人的血汗通过资本的运作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资本具有贪婪的本性,一旦掌握着资本,它就止不住做大的趋势,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的膨胀,乃至攫取权力,以致阻碍新兴阶层的崛起,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
二、去监管化的后果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大衰退,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在小布什政府的领导下,放松对资本的管制,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认为这可以打破藩篱,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激发经济的活力。
但是当监管不存在的时候,当资本的诱惑力达到足以让人泯灭一切理智的时候,那么问题随即而至,破坏了整个经济的良好健康的生态,让很多人的努力付之东流,让很多美国家庭也回到解放前,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设计将一些劣质的贷款层层包装作为优质资产向广大的投资者推销,使得很多百年的银行也难逃厄运。
这场经济危机影响之深到现在还余波未尽,这促使人们对它深入掌握。
三、加强监管的主张
零八年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主张加强监管,认为金融机构应该处于严密监管之下,中国政府规避金融危机也在于没有放开监管,这世界是一个统一体,中国为此也深受其害。
但是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监管是扼杀企业发展的罪恶,监管者往往与民争利,也就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让经济发展掌握在政府的手中,但是政府执行守夜人的角色,作为裁判,如果他以监管之名,在不熟悉具体经济运作的情况下横加指挥,必然造成企业的不适应,必然扰乱市场的正常发展,人们对于监管的戒心是存在的。
一方面金融机构的活动处在严密的监控之下降低风险,另一方面这制约良好的创新活动,比如将科技应用于金融活动,但是不监管就会让资本贪婪的本性得以恣意的蔓延。监控需要掌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四、大到不能倒
大企业最不容易倒掉,包括美国google、Facebook、微软等,在中国也有很多大企业,掌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像这样的企业,一旦做到这样的规模,监管就成为一纸空文。
俄罗斯的寡头也是如此,在企业的监管之外,政府也往往向他们低头,当然不能这样。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推行各种救世主张却基于这种认知。
大企业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大企业的倒掉将引发连锁反应,促使更多的企业倒闭,将使得更多的家庭陷入困窘,所以必须让大企业不能倒掉,注入资金,由此来带动小企业、家庭经济状况的好转。
大齿轮带动小齿轮,政府扶持的计划也围绕着大齿轮转动,使得政府为此进退失据,我们知道大企业是个无底洞,特别是那些主张负债运营的大企业,在受到扶持过程当中,企业也会有此安排,自己的计划,借助国家扶持的东风,那么就使得政府的作用大打折扣。
华尔街运动反映了人们的抗争,对政府纾困的否定,这是大到不能倒的结果,华尔街高管在人民遭受困苦的时期依然拿到丰厚的红利,这是资本自私和贪婪的体现。
节制资本,让社区团结,这是历史学家普遍的主张,但是大到不能倒却阻碍这种趋势。
五、现状
环看世界,俄罗斯是寡头经济,这是在苏联解体后的转型时期形成的,这些人巧取豪夺社会资源,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作为强人的普京也难以左右他们。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领导者美国其实也由华尔街掌握着美国的命脉,可以深度影响政党轮替,各届政府也充斥这华尔街高管。
这样的利益纠葛阻碍着国家前进的脚步,使得国家的监管成为一纸空文,不再具有效力,所谓的监管必然是对大企业的监管,而不是中小企业的监管,一旦企业形成规模,控制经济某一领域,它必然会对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家利益和它的利益就会产生冲突,这时候就需要协调。
如果监管不到位,会出现经济危险,监管过度则会窒息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经济危机。这需要一种均衡,而这种均衡主要体现在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两者之间,国家的监管无法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全方位的去设计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