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孝道是积善人家的根基


 孝道是积善人家的根基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意思是:应该好好地回想你们还小时,高飞背弃母亲的那一刻。你们父母当时是什么感觉,现在应该体验到了吧!借双燕的遭遇讽劝那些不顾父母痛苦而独自远走高飞的人们。强调:想要子女对自己尽孝,自己就应先带头对父母尽孝。今天,给大家分享这首诗只是想说明两点:一是说明孝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说明孝道文化需要变成好家风代代相传。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道一直是文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什么是传统孝道文化呢?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内容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也就是说,敬亲、奉养、侍疾、谏诤、善终都是一般的“孝”,是小孝;立身行道,扬名显宗才是大孝,或曰真正的孝。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谏诤。《孝经》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总而言之,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作为一个子女,远离父母,在外拼搏经年,目的是安身行道成大孝。但现实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尽孝守道、崇善感恩的可贵与不易,然一直以自身的行为默化潜移地为子女作表率!执着地履行着双重角色身份,同时也较好地尽着一个好公民的义务,以期留下积善之家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