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中小企业如何快速创建自己的品牌,低成本的品牌传播的技巧和策略是什么?当今直播营销奇迹、全民短视频等能够直接、快速获取流量和转化的营销模式持续红火,彭小东导师认为目前许多中小企业也看好这种直观的盈利模式。而对于品牌意识的塑造却缺乏长远的规划。其中的原因来自中小企业品牌资金、技术等硬件的缺乏,使得品牌知名度塑造没有被及时重视。塑造品牌形象的过程也是树立品牌意识的过程,简称品牌知名度。品牌意识的建立过程首先是使品牌给消费者留下印象,再到立刻识别品牌,最后实现场景化的品牌回忆。比如消费者会在外出时候想起某些熟悉的快餐品牌,口渴的时候立刻想起某款饮料或者矿泉水等。这一过程需要中小企业对其投入相当的精力以及成为品牌长期建设的工程。
品牌:低成本大传播距离用户最近的地方就是品牌需要传播的方向,但并非所有用户触点都合适中小企业品牌传播。线下户外CBD大屏广告、线上顶级媒体广告位置的价格相对较高,对于营销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品牌来说会有一定的推广压力。因此在何低成本提高品牌形象,获得消费者口碑以及占市场份额成为了中小品牌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产品质量决定品牌形象的根基。品牌营销模式成功影响的是消费者的初期印象,而产品本身的质量则能够在营销传播过程中获得消费者的忠诚以及深度传播。消费者购买产品更注重的是产品的价值。品牌生产和重视生产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是对自身品牌的投资,也是对消费者的尊重。
合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传播品牌,尤其是自媒体传播。中小企业品牌除了做好产品质量传播,还需要重视自身的品牌营销和运营。自媒体运营尤其是公众号、短视频等私域流量池,是树立品牌形象成本较低且影响深远的形式。公众号等自媒体品牌运营,最重要的是做好合适品牌调性的内容。在选定娱乐、学习、指南或者其他内容特性的前提是需要品牌做好用户偏好调研、痛点调研,确保品牌内容方向。接着是确定品牌内容的价值和深度,优质内容在各个渠道打通之后,将会是消费者自发传播行为,这个时候,品牌就能实现较低的获客成本,无形中树立了品牌形象。最后,需要准备足够的耐性和时间等待品牌形象的塑造。品牌作为一个消费者心理的价值符号,需要中小企业不断利用实力充盈它,使它成为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一部分,使它成为中小企业品牌站稳脚跟的垫脚石和无价资产。不过,当今营销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小企业更需要不断拥有对时代的敏锐触觉,捕捉能够使品牌持续爆发的发力点,实现增长。
6种低成本却很高效的品牌传播策略
现在的大环境下,产品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更多样,他们的购买决策也越来越取决于品牌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于是更多品牌方想方设法的要建立品牌,提升品牌形象,开始打造知名度和美誉度。而这些都要通过品牌传播来实现。但是现在广告投放费用很高、流量很贵,很多企业无法承担起。彭小东导师为大家分享:6种低成本却很高效的品牌传播策略;
1、产品传播
产品的传播力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传播方式。在行业产品严重同质化(功能)的时候,产品的个性差异反倒是良好的传播方式。产品放在消费者手中,能真实地感觉并对之作出相应的判断,其喜好的程度直接影响对品牌的忠诚。使产品形成传播力,我们就需要在产品所附信息上作文章。一个好的产品其基础是品质而不是概念,首先要在品质上形成差异,它是产品附着信息传播的保证,消费者在体验产品后总是会作比较分析来决定喜爱程度。品质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功能、设计、概念、包装等,要保证品牌传播力,信息的差异化是最重要的。
2、口碑传播
人们只着重由广告带来的传播力,而忽视了服务带来的口碑传播力。品牌的价值和内涵是通过服务来体现、通过口碑来传递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利用口碑有效实现品牌传播。不妨锁定消费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的角色,围绕他们展现一系列的个性化品牌服务,甚至是特别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因为消费者会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以口碑传播并影响到他周围的人群,这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才是你要达到的真实目的。
3、公关传播
公关是永远的低成本传播利器,甚至有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说法。公关除了协调政府、社会公共关系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传播渠道——新闻媒体。媒体是一个具有公信力的舆论平台,影响着大量的阅读者。如何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直接关乎品牌信息到达的受众面。媒体公关不是简单地发发广告或宣传软文,而是要策划和利用一些事件、人物、话题与媒体形成共同的关注点,让企业自然地被推为行业中的活跃分子、领军人物甚至是意见领袖。重在表现品牌的社会责任感、行业使命感和诚信程度,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企业,从而建立对品牌的信赖。
4、事件传播
事件传播应该说是大公关传播的范畴,虽然它与媒体密不可分,但有其自身突出的利用特点。突出特征是吸引眼球,能在瞬间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参与,是建立与扩大品牌知名度的有力措施。常规的做法是投入大量的成本来参与,但这不是最低成本的参与方式。所以,如何利用事件来因势利导,借力发力,将自己的品牌置于社会舆论热点中,是低成本品牌传播打造品牌的良好选择方式。有的事件是可遇不可求的,看你会不会把握机会;有的事件是有轰动效应的,但其传播成本是你接受不了的;有的事件是需要你“无中生有”去制造的。如此这些,关键看你是不是会利用机会、把握机会及制造机会,将自己的品牌信息与事件一起,置身于高曝光频率的热点事件中,这需要足够的经验和技巧。
5、分众传播
在企业的发展承受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分众传播是品牌传播中能节约成本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当你还不具备对你定位的所有消费者广而告之的时候,不妨对你定位的那些最有价值的消费者进行品牌转播。充分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让一群人去影响另外一大群人。也许效果不尽人意,但你至少已经影响到了你认为最具价值的一群人。根据“二八理论”,也许这部分人已经实现了你设定的80%的市场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分众不等于目标受众!选择分众传播一定要“找对人,找对路”,这需要你对锁定的消费群体的信息来源渠道和媒体接触习惯作详细的分析了解。
6、新媒体传播
这是时代进步产生的新传播课题,它使我们感觉到了世界离我们如此之近,是企业最具开发低成本品牌传播策略的价值平台。只要你认真地关注和研究新媒体,你就一定能找出适合你的低成本传播途径,比如说你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使你的品牌或产品永远是第一时间、第一位置出现在搜索者的眼前。
彭小东导师指出:未来媒无界,竞合力,所有的媒体都是新媒体!
过去我们做新媒体,言必谈2微1抖,微博、微信和抖音。但现在倾向于认为,所有能够和消费者发生触点的环节,都可以称为“新媒体”。只要这个节点能产生被转发、被分享、被二次创作的内容。
举例1:隔三差五传出倒闭新闻的报纸。
前两年特别流行在传统媒体上打新媒体内容的广告。韩寒的《后会无期》曾经在《新京报》上登了句文案:韩寒电影卖得好,小野嫁妆少不了。报纸的读者看了估计一脸懵逼,但韩寒的粉丝看了,会愿意转发微博和微信。
举例2:地铁广告。
从网易云音乐刷屏开始,地铁车厢的包车广告都成香饽饽了。但广告主的关注点一定不是说,这一组车厢每天的流量是几万人,我就愿意花几十万做个包车广告的。他更关注的是做了包车广告以后,朋友圈有没有人愿意分享。以新媒体渠道分享为目标,重新审视一些传统的媒体渠道,甚至是一些不是媒体的“媒介渠道”,就会发现有些时候做所谓的创意真是so easy。
过去的传播是讲道理,现在的传播是讲笑话;过去的广告需要讲道理说服用户,现在品牌要变成一个活生生的有人格特征的形象。三星当年做了一个特别土豪的战役,“喜欢note的100个理由”,请了很多明星、大咖来站台,正儿八经地说好话,现在谁还记得,喜欢note的理由究竟是什么?但是vivo这两年在一些网综节目里的口播,基本上都把一句正经的广告做成了无厘头。比如《吐槽大会》,前置两千万双摄,美到无法吐槽。比如《奇葩说》,“快得让你飞起来的vivo手机”。
节目里的广告植入,做成截图,很多人明知道它是广告,也愿意分享,因为它有趣。前两年做社交传播有一个偏好,能把广告做得不像广告,最后才神转折,这个创意人是很牛的。但这两年风向又变了,广告是硬广告,但消费者还特别愿意看的,才叫真牛。
传统营销是标准化产品,社会化营销是半成品,传统的营销思路,做的是标准化的产品,把每个环节都在理论上推演,万无一失之后再推向市场。现在,需要有意地向市场推出一些半成品,它可能会有一些bug,但这些bug会帮助我们在二次传播过程中吸引用户一起完善,获得更多自传播。
举例:壹基金某个公益项目—温暖包。
为偏远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过冬衣物。如何能够让更多人知道并且愿意分享这个公益项目?我们帮壹基金做了个“史上最丑的朋友圈广告”。创意很简单,你在H5上画一个雪人,就有爱心企业替你捐出1块钱。广告投放的时候,外层配图特地用了特别丑的一张设计,跟一贯以来朋友圈广告的所谓“高逼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反而容易吸引关注。
这里面有个非常有趣的心理洞察,消费者愿意在朋友圈晒的东西,除了高大上,还有一部分“丑”的很独特的设计。晒到朋友圈后,会大大刺激朋友跟你的互动,这种求赞的心理,是所有人都无法拒绝的。
不需要讨好所有人,只需讨好一部分人;黄太吉现在神话破灭了。早年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有一些人吐槽说不好吃。传统的解决套路是请一堆KOL来试吃,哪不好吃改哪里,改到顾客满意为止。但黄太吉没这么干。你在微博上说不好吃就把你拉黑。类似的做法,你说雕爷牛腩不好吃,雕爷说你味蕾没有打开。你说香奈儿的衣服洗了就变形了,人家说抱歉我们不是给会把衣服穿脏的人设计的。这些品牌都知道,要做的不是迎合所有人,花大力气去黑转粉,而是让那些愿意花钱供养你的粉丝,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品牌周围。
事实很重要,印象更重要;说起这两年卖得最好的手机,oppo绝对是最具营销力的一个。当年“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广告语,堪比“今年过节不收礼”,超级洗脑。其实“超长待机、快速充电”这种功能,很多手机都可以实现,但大多数是在讲具体参数,讲闪充的技术多牛逼、黑科技多强,都没有用。Oppo也讲过它的快充技术有多少项专利,但消费者根本记不住。
过去我们总是摆事实,讲道理,但现在需要创造一些简单、易于记忆、易于传播的内容,完成从洗脑到洗嘴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