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庚子仲冬养生注意七“气”
陶国水
江苏省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
中医养生有三个主要原则,即“未病观”,提倡未病先防,其次为“中和观”,认为“生病起于过用论”,饮食、运动等要有“度”,最重要的就是“天人观”,注重与大自然和谐与共,《黄帝内经》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顺时而养是中华先民践行“天人相应”的创举与智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中,遵循“必先岁气,勿伐天和”原则,根据每年不同的运气特点,抑其运气,扶其不胜,做到“无代化,无违时”,“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至和平”。
2020年庚子岁,金运太过,少阳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属于天刑年,全年气候变化较大,年初已作论述。下半年天气偏燥热,从秋分(9月22日)到小雪(11月22日),属于“五之气”时段,客气少阳相火,主气阳明燥金,火克金,出现了《黄帝内经》中描述的“清化乃抑,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的气候、物候特点,很多地方植物花开二度,发病上《黄帝内经》提示“其病温”,预示可出现一些传染性疾病,就新冠来说,在此时间段部分地区出现了零散病例。小雪后进入“终之气”时段,易出现“余火内格”与“寒气数举”并行,气温虽有些温燥,但是寒潮会时时来袭,且容易出现雾蒙天气,发病上容易出现咳喘、皮肤病、胃肠病等,既往有肺系基础病者,如老慢支、哮喘、肺气肿等患者尤应注意。下面结合《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季养生要旨谈谈具体养生措施:
恬淡内守养心气
中医养生尤重养心,“心者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管理好自己的心情,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保持一种淡定的心态,不存情虑之激扰,物我两忘。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冬季万物萧瑟,人与之相应,易触情生情,加之日光照射减少,褪黑色素分泌增多,人的心情容易低落,今冬若出现“寒气数举,则雾霧翳”,阴沉的天气,更易诱发一丝淡淡的忧郁。午后阳光下打个盹,做个“白日梦”,享受一份闲情与自得。
顺时而为藏肾气
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也”,“肾应冬”,肾的生理特征与冬日闭藏蛰伏之性相应,并在冬季主导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起居上应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周末休息时,也可睡个懒觉。运动以散步、八段锦等有氧运动首选,不主张对抗性运动,如冬泳等。散步的方法也有讲究,采取快慢交替走,幅度以集中散步时间60分钟内6000步左右即可。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人体的阳气在冬季以“精”的形式藏在命门,以作为来年新一轮气化运动的原动力,“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在江南地区,有冬季服用膏滋调理的民俗,有条件可以为自己私人订制一料膏方。
注重五暖御寒气
冬季水冰地坼,应“无扰乎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笔者曾提出“冬养之道,暖有讲究”,做到“五暖”,即头暖,出门佩戴一顶合适的帽子、洗澡或不慎触冒雨露后及时吹干头发;背暖,穿上小背心,爱美的女士配上一条坎肩;腹暖,常以掌心搓热后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揉腹,以腹部微微发热或有排气为度,脾胃虚寒者可以穿一个布兜;脚暖,一双保暖、合脚的鞋袜必不可少,避免寒从脚生,晚上可浴足(艾叶20g、肉桂10g,煮沸,至温度40度左右浴足半小时,睡眠不佳者,可左右交替按揉涌泉穴各50次);食暖,一方面选择一些偏温热的食物,如羊肉,大蒜,生姜,另外多选炖、煲、煨等易于食材保暖的烹调方式。
气味和合培正气
《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针对今冬燥气偏胜的运气特点,“宜调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谷用白,间谷用黍,乃无燥邪之害”,可以选择一些酸、辛性味的食物。
中医讲究“司岁备物”,“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所谓岁谷、间谷,是指得“天时之气”的应时食物。岁谷用白,白色与肺相应,可适当食用坚果杏仁,《本草纲目》说杏仁其用有三“润肺也,消食积也,散滞气也”,此外还有银耳等白色食物可食用。间谷用黍,即黄米、或称糜子,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味甘性微寒,有益阴、利肺、利大肠之效,可用黄米煮粥、黄米蒸排骨。
司天方粥保岁气
粥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冬季食粥又可御寒保暖。今年岁金太过,肺金过亢,金克木则肝木易受邪,宋代医家陈无择根据运气特点,推荐了“牛膝木瓜汤”一方,抑金扶木,堪为效法。
结合“以酸补之”原则,推荐一款庚子木瓜天麻五味子食疗养生粥。选取:天麻10g、木瓜50g、五味子20g,粳米适量,天麻、五味子煎水代汤熬粥。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养五脏之气,李时珍认为“五味子酸或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平肝熄风补益之功;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舒筋活络和胃,主治肌肤麻木,关节肿痛,还有增免功效。该食疗粥可以补肝益肺安五脏。
药食同源祛邪气
中医注重“药食同源”,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说过“有病之人服之为药,无病之人服之为食”。结合性味功效、推荐食用一些根茎类食物,如、山药、芋艿、白萝卜等 。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补脾肺肾。山药可炒黑木耳,炖排骨,或铁棍山药蒸熟佐餐。芋头,味甘性平、归肠、胃经,益胃宽肠、补中益气、化痰通便。无锡地区有桂花糖水煮芋头、口味极佳,芋头还可与五花肉红烧、蒸熟亦可佐餐。白萝卜,味甘辛性凉,入肺、胃、大肠经,下气宽中、消食化滞、开胃健脾、顺气化痰,《本草纲目》称“蔬中最有益者”,萝卜炖排骨、筒骨或煲牛腩,加入麦芽糖红烧有健脾补虚、生津润燥之妙。茨菇,味甘性微凉,归肝、肺、脾、膀胱经,解毒散结、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疮毒等有独特疗效,茨菇烧五花肉,既能满足味蕾享受,又可收到食疗之功。大蒜,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温中行滞,解毒杀菌,消炎抗病毒,提高免疫力。老蒜头剥皮后白醋浸泡至发绿,北方称之“腊八蒜”,每日3-5瓣佐餐,青蒜可炒豆皮、炒茶干、炒百叶、炒肉片。
自我保护防疫气
冬季本身就是流感容易发生的季节,加之新冠疫情在国外依然严峻,国内输入性、散发病例时有发生,钟南山院士指出近期存在流感与新冠同时感染的情况,应引起重视,为巩固前期抗疫阶段性成果,大家一方面应遵循时令节气养生,提高免疫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另一方面自我防护不能松懈,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出门戴口罩、保持合理社交距离、勤洗手、家庭及办公场所做好通风换气。
五运六气“顺时气,善天和”的养生理论,具有丰富性和实践性,《素问·五运行大论》同时明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五运六气周期节律推演讲的是常态,更要关注变量,所谓“非其位则邪”“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运气学说注重动态观察物候、气候、病候等变化,关于2021年辛丑岁的养生要点,大寒节气,再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