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庆龙
企业运营中可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各种紧急事件和未知风险,比如暴雨雪天气、地震、火灾、爆炸、疫情、战争等。紧急事件发生时,对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对企业来说,至少面临如下五个方面的考验:
考验一、社会责任感
企业存在的意义无怪乎两方面:增殖价值和社会价值。增殖价值是指资产所有者投资目的是为实现经营利润,实现资本的价值持续增殖,社会价值是指企业存在的社会属性,资本所有者不仅要考虑投资目的,同时也要对社会、政府、员工、客户、消费者等相关方承担起一个经营组织所应担负的经济责任。
面临紧急事件的发生,企业首先要体现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这是最基本的社会人伦观念。一旦这个国家或某个地区发生紧急情况,势必会出现财产的重大损失或者人员重大伤亡,或者二者兼有的情况,那么作为企业、一个经济组织,就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实施经济支援,这看似可有可无的行为,但却是企业的必尽义务,你应当从物资上、资金上做出支援,体现社会责任,发挥社会价值。同时还要考虑这个事件中作为本企业的员工所可能遭受的经济、机会上的损失,生活上的窘迫和无奈,企业要考虑能够为员工做些什么,比如特定的休假、经济资助、派员帮扶等。另外企业还要为广大消费者着想,为自己的下游客户着想,不得随便涨价、发国难财,必须尽自己所能,在价格、渠道、物资上保证产品供应的稳妥性、价格的稳定性。
考验二、应急响应力
企业的应急响应力是指企业是否有健全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否建立有专项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应急预案、暴雨暴雪应急预案、爆炸事件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等,每一个专项预案都应内容详细,涉及应急组织、组织中每人的联系方式、岗位职责、响应流程、应急措施、报告方式等,并备有具体、适量的应急物资。
(二)是否有与应急相关的培训:对应急预案中组织成员应进行具体的培训,内容要涵盖每个人的职责、响应的时间顺序、部门及人员对接关系、响应程序、应具备的技能、相关注意事项、应用物资和器材使用方法等,确保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及时高效。
(三)应急预案是否进行了测试演练:针对每个预案,企业必须由预案第一责任人每年进行应急预案的测试演练,演练演习要按仿真模式,不得应付、简化或缺少关键环节、关键人员,演练后要进行总结,对预案及响应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完善、指导,确保预案可行性。
(四)应急响应及时性:应急组织必须根据及时性要求,在最快时间内到达现场,快速行动,实现无缝衔接。
(五)响应系统性:指对紧急事件的响应要兼顾到内外关系、上下呼应、报告实施,做到损失最小化、影响范围最小化,兼顾人员安全、财产安全、公共安全,当紧急事件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时,企业要在国家、政府的统一号召和指导下,从企业角度做出最充分、最适宜、最快捷的响应。
考验三、成本消化力
紧急事件会给企业带来非正常支出,比如事故损失、财产损失、捐助费用、紧急事件持续期间的非劳务性工资支付等,这些支出是在企业未取得对应收入绩效情况下的外展性负担,属预算外新增开支,提高了企业的产品成本或经营成本。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的考验是企业能不能进行成本的有效消化,优秀的企业会通过扩产上量、开源节流,合理有效地降低成本,最终对经营不会产生重大甚至致命性影响,但有的企业可能会因事件的发生,迅速出现亏损甚至倒闭。因此企业对紧急事件的管控能力不仅体现在对事件自身的响应速度和行动觉悟上,还体现在后期的损失回补、企业自救、功能恢复、再生能力上,因此企业平时就应该居安思危,做好风险管理,避免企业内部存在安全隐患和系统风险,确保企业长治久安。
考验四、风险转化力
紧急事件尤其社会公众事件发生时,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风险、灾难,客观上来说对某些企业却是机会。比如此次新型冠状肺炎已引起全社会恐慌,各行各业关门休业,有的企业因消化不了休业期间的固定费用、休业损失和时间成本可能会彻底停业倒闭,而疫情发生后也给那些特定的行业企业带来十年难得一遇的盈利和增长机会,尤其医药、医疗、口罩眼罩生产、消毒液及清洗剂生产厂,还有一些企业,看似同样遭受到事件的影响,其实却衍生出了潜在商机,如电商、网上教学等项目,这类业务足不出户即可运营,很多电商可以在很多人蜗居在家的这段日子里,利用网民大量泡网的时间段,通过网上营销吸引顾客,网上辅导、网络教学的机构,可以通过开发学员此时期待的项目,吸收培训资源,进一步增加自己的业务收益。所以作为企业,当某些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一方面要从企业角度尽到自己的责任,同时也要通过内控减少企业自身的损失,通过挖潜节能降耗,实现企业损失最小、收入最大化。
考验五、运营合规性
企业顺畅经营时,存在的一些违规行为、违法风险不易被觉察,如部分企业违反劳动法,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不合规,存在擅自克扣员工工资等现象,企业日常管理中对个别人的不公,由于员工个体能力因素,以及对法律的认知程度的参差不齐,个体利益与企业制度出现相抵时,当事人可能会委曲求全任企业处置。但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企业的这类违规操作就会形成“批量”,当违法操作同时波及多数人的利益,群体中对法律法规比较熟悉的人员,对企业的这一行为就会提出质疑,引起争议,形成争端,给企业带来麻烦或者法律纠纷。再比如,个别企业在公共事件发生时,为取得企业利益不择手段,囤积居奇,恶意涨价,这种违法行为可能是明知故犯,也可能是因为企业对法律存在知识盲点,遭致物价管控部门的处罚。因此企业在制度设定、内部管理、生产经营中,行为措施必须合法合规,要以法规、条例、标准为准绳,日常做好适用法规标准的识别、收集及管理经营的合规性评审,必须对员工负责,关爱员工,对社会负责,依法经营,这样企业才能杜绝法律风险,成为在阳光下经营,正派正直,对社会有用有益的企业。
(作者刘庆龙:河南波尔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曾参与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HACCP标准编写,国标《肉及肉制品生产企业要求》GB/T27301-2008起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