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吹哨人”
武汉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在2019-nCoV危机事件中因“造谣”而被武汉警方训诫。2020年2月7日凌晨,他不幸在抗疫的第一线去世。有不少网民把他叫做“吹哨人”。那,什么是吹哨人呢?
“吹哨”这个词起源于英国警察发现有罪案发生时会吹哨子的动作,以引起同僚和民众的警惕和注意。因此,吹哨人(Whistleblower)的通常的说法是从苏格兰场的巡逻警察以吹哨示警借用而引申出来的,为使公众注意到政府或企业的弊端、重大问题,并采取某种纠偏行动甚至不惜面临巨大危险勇敢揭露的人。不过,李文亮只是起到了警示作用,他不但没有权力去纠偏,反而被专政了,因此严格来讲还谈不上是吹哨人。这是最可悲的地方。
今天,当科学、技术、工程、政府治理中出现可能危害人类和平、安全与健康的时候,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律师、社会学家,可能会有人站出来发表警示性的言论。这种警示性言论就叫做“吹哨”。不过,吹哨人的行为,更重要的不是“吹哨”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及其行政伦理。当我们希望能借助“吹哨人”维护正义时,我们也应当赋予“吹哨人”们首先能得到来自官方的人身安全保障。一个开明国家的体制和社会制度,理应赋予、保障并基于法治来规范公众的吹哨权力,倡导一种道义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据说,德国就设立了“科学吹哨奖”,专门奖励那些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提出过警示性意见的人。而美国甚至建立了“吹哨人”制度(或“吹哨人法案”),即知情人士的爆料制度,它允许个人或团体对于接受过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资助的企业或相关的受益人进行查处,如果品质不合可以提起诉讼。假如自己调查之后由司法部提起诉讼,个人可以得到赔偿金额的15%-25%;个人自己也可以当检察官,成功的话可获得赔款金额的25%-30%。